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科学的生命力除了取决于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外,还取决于它的基本理论的根基是否深厚。由社会历史进程提出来的宣传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国内外都无现成的理论和研究经验可资借鉴,更应在基本理论上下番功夫。下面就宣传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向读者请教。一,宣传的定义所谓定义,就是揭示概态内涵的逻辑方法。给宣传下定义的过程就是揭示宣传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市场监管产生的原因不是理论界常说的市场失灵,而是由于市场主体之间的有关信息不对称,讨价还价的实力不对等和产权界定不足,致使市场主体的在趋利动机的作用下对市场公平交易规则的有意破坏行为存在。这样的问题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必须依靠其地位和身份超越市场主体的第三方的介入,保证公平交易规则得到贯彻。这样的第三方包括有司法部门、政府行政执法部门、行业自律组织、新闻媒体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这些组织在市场监管中的不同分工与协作方式构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监管体制模式。我国目前应当建立的是政府执法部门与行业协会双轨支撑的市场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史学理论研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的十几年,是我国史学界史学理论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本文试图对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史学理论研讨的某些热点问题作一鸟瞰式的回顾。 一、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 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既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又认为“历史不过  相似文献   

4.
<正> 城市生态经济学是人类为解决城市生态与经济的越来越复杂的矛盾、实现城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环境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在城市中云集着各种社会矛盾,也云集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矛盾。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对立和统一,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国际国内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尖  相似文献   

5.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遵循其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质,以深入挖掘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现实价值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为逻辑起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诉求,定位马克恩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主题,并不断深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传统命题,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起源和企业的本质、企业如何组织、企业的规模变动、企业边界、企业的产权及其结构、公司治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制度演变等几个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企业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这几个理论部分构成企业理论体系。对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的研究和回答,都是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论信仰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包括宇宙背景在内的生存条件、生存历史、生存结局的全面审视与反思,是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观调整,是人类的最高意识形式.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支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信仰由信仰主体与客体构成.自古迄今的信仰,按形态分为四类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迷信.信仰的基本特征有三形而上学性;超越性;神圣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在理论上是对国际经济学、尤其是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但是,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我们大胆地实践,做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7,27(6):33-37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敬"与"义"而非"爱"与"仁"。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条历史的必由之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崭新特质和光辉前景。第一,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着中国发展的长期起作用的三条基本因素,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权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权力的内涵、特征、类型、成本,以及权力与机构、权力与政党等关于权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能更好地理解与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规律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几起几落,1959年上海经济理论讨论会前后是一次高潮,这次讨论会又是一次高潮。在当前,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主动地利用价值规律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  相似文献   

13.
吴长波  朱明月 《兰州学刊》2009,(11):156-159
商事登记是指登记申请人按照法律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旨在确认商事主体的主体资格、营业资格及其他重大事项的申请,并由主管机关依法对申请事项审核登记的一系列法律行为。商事登记过程中行政机关的登记行为应为行政确认,而非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的价值取向为安全和效率,其中效率优先,兼顾安全,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商事登记立法及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企业理论有两大基本缺陷 :一是不能准确地区分企业与市场 ,二是不能整合传统的厂商理论。如果把企业与市场建立在合约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对合约的准确划分 ,那么就能够准确地把握企业与市场的概念 ,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地把握企业区别于市场的特殊功能 ,从而弥补第一个缺陷。第二个缺陷来自于其理论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 ,这一理论认识到了合约的不完全性 ,从而肯定企业有其存在的效率基础 ;另一方面 ,在分析企业的边界和规模问题时 ,又不自觉地把产品市场看成是完全竞争的 ,从而又否定了合约的不完全性。如果能够打破它的内在理论悖论 ,那么便能有机地整合传统的厂商理论 ,从而弥补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5.
论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进步和发展 ,都有赖于对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这是确立一门学科的主要依据。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是什么 ?这是教育评论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也是教育评论学研究的出发点。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教育评论 (学 )是教育科学的三大重要分支之一 ,它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论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① 教育理论要回答教育是什么 ,为什么 ?教育史论则要回答教育做了什么 ,还能做什么 ?教育评论就该回答教育做的怎么样 ,应该怎样做 ?即要回答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方…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艺术界说从表面上看 ,所谓教学艺术 ,即是教学的艺术 ,或者说是“教学 艺术” ,应当是说得通的。但是 ,“教学 艺术” ,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东西 ,它涉及到复杂的问题。首先 ,我们面对“教学艺术”的时候 ,采取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概念 ?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 ,艺术就是模仿。美学家认为“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①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在生活紧张、最重要的关头使人和世界保持平衡的一种方法。”② 我国学者站在文学的角度曾经指出 :“艺术这个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艺术 ,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通过塑造…  相似文献   

17.
18.
多年来,史学界曾就下列理论问题展开过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如何看待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究竟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如何评价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例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社会功能。这些对史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除了在认识论上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如何理解的问题之外,还有方法论上的问题。由于我们在讨论中习惯于把每个理论问题局限在它所在的特定范围内,孤立地、平面地、直线地加以考察,因此难以求得令人信服的结论。或者以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相关的,要在认识论上有所更新,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改造。本文拟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探讨上述几个史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对产业对接问题的研究已形成多视角多层次的格局。对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产业对接的内涵、形式、条件及效应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产业对接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06,自引:0,他引:106  
中国宪法应当从“改革宪法”向“宪政宪法”转变 ,作者以此为基点 ,结合 2 0年来的经验 ,讨论宪法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首先 ,宪法之根本法则由以人本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法则、张扬人民主权的政治法则和体现程序理性的程序法则构成 ,蕴涵道统、政统和法统 ,是宪法合法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终极来源和根基。其次 ,宪法作为法律应具有的效力有赖于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 ,但不是宪法的一切内容都要司法化 ;应区分宪律与宪德 ,并按法治的要求加以识别和转化。其三 ,界定违宪主体和违宪行为应以立法模式为主兼及治理模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宪法监督要体现人民主权和程序理性的完好结合。最后 ,宪法是价值法则通过政治法则和程序法则在公共领域里的运用 ,以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 ;宪法改革应围绕宪法核心问题 ,调整好国家权力与阶级结构的关系、国家权力内部的横向、纵向关系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 ;同时 ,转化使用走进权利时代过程中的积极要素 ,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 ,并改进权利体系和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