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汉书》中的同义词语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连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在先秦典籍甚至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如金文《杜伯盨》“杜伯作宝米盨其用亯孝于皇申(神)且(祖)考。”亯即“享”,《尔雅·释诂》:“享,孝也。”享、孝同义连用。《左传·僖公九年》:“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越亦陨也,《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可证。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趋势。到了汉代,尤其是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作品中,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更为突出,而且还出现了同义词组、同义句子连用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的同义词语连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记》的虚词同义连用,已经有人论及,本文着重说说实词的同义连用。古今汉语里特别是现代汉语里两个字同义并列连用比较常用,故本文拟着重探讨三个字以上同义连用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同义连用,简言之,就是几个同义成份的连用。它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词汇现象。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构成特点、功用等,作一点整理和探索。所取材料,一般以上古为限。 一 从词性上看,同义连用基本上囊括了各类词语。下面分类列举之。 1、名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左传·文公十八年) 高其閈闳,厚其垣墙。(左传·襄公卅一年)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言教材中的同义复词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单音词的教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文言文课 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义复词,在古汉语中称为“连文”或“同义连用”’。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 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在中学文言教材中,课本编者 也常常将同义复词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 释,这是不得不辨的。  相似文献   

5.
论同义复词     
古汉语同义复词以双音节为多,亦有三音节、四音节者,本文探讨的是双音节同义复词的几个问题。 同义复词这种词汇现象,萌芽甚早,甲骨金文即有之,周秦以降则大量涌现,发展迅速,给汉语词汇系统、语义系统带来了深刻影响。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荀子已提到了词的“单”“兼”概念。“单”即单音词,“兼”即复音词,当然包括同义复词。清代和近代学者开始研究这种词汇现象,但一般只是罗列用例,简单说一句“古  相似文献   

6.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里普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现今大中学校所使用的文言文教材,因注释者的疏忽或不明了古人行文有同义连用之例,造成错误解释的情况时或可见。本文撷取“试用”、“翼蔽”、“叹惋”、“奖率”等十三例试加辩证,以期引起人们对此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永新话句末语气词表示不止一种语法意义的有十个。其中有表示同一种语法意义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别。两个语气词连用的特点是,"■""里"可以分别续接其它语气词,"■""里"之外的语气词不能连用。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较少,只有两种组合。语气词连用后所表示的意义由原来的单个语气词的意义构成,连用时最末语气词的意义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把同义词和近义词混为一谈的现象,指出同义词和近义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汇意义相同是构成同义关系的逻辑基础,但词汇意义相同不等于义项全部相同,也不同于语言应用中的所指义。词语的色彩意义对同义关系会有影响,语体色彩不同而词汇意义相同的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感情色彩不同的词不具备同义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同义连文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指的就是古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并列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彼此平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它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现象。清代不少学者已意识到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这种现象称为“重言”;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叫做“连语”;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以之列为疑义之一。可是,解放后出版的一些文言语  相似文献   

10.
同义复合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两个表示同一概念,指代同一事物,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所构成的词。本文以现有的秦简材料为语料,选取秦简中的一些同义复合词展开说明,包括《汉语大词典》失收、误释和例证偏晚三类。  相似文献   

11.
“寻”“常”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考释了“寻”和“常”的本义和引申义 ,也考察了它们同义连用的意义来源 ,推定“寻常”做形容词时 ,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是由“寻”和“常”的本义连用的比喻义引申而来 ;当“寻常”做副词时 ,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是“寻”和“常”的本义分别引申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再同义连用而成  相似文献   

12.
语音的同义手段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不同的语音形式,是同义手段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学界对此已有研究,但只涉及音韵特色、单双音节和叠音与否三个方面,实际上它还存在于下面七个方面:节律不同、音位变体、语流音变、古今音变、多音符号、有意误读、方言和普通话读音不同等,是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的同义手段领域。考察语音同义手段的上述十种现象,以助人们全面认识语言和语言中的同义现象,广泛选择语音的同义手段以提高语言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同义反复是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由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用现象,主要涉及到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关系.通过对汉英词语搭配中同义反复现象的对比,了解该现象在两种词语结构中的差异和原因,从而可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两种语言在形式相异下的语义对等.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说文解字》同训词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同义现象、非同义现象、同义现象的同源关系以及非同义现象的分类等,有助于分析同义同训词的同源关系。分析主要从同义同训词声韵的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依据是王力先生《同源字论》的思想,按照同义同训词声韵的通转关系来判断同源关系。再将非同义同训词加以分类,分成两种情况,即"以种系属"类和"双音节名物类单纯词"。在以种系属类里又分成四种情况,并对这一类同训词做简单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复语是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复语,是指为了表示强调或由于调整音节等的需要,在行文中接连使用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同义(包括近义)的词,让它们共同表达如果只用其中一个词也基本上可以表达的意思。对此,古人早就有所发现。《左传·成公十三年》:“(秦桓公)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晋人杜预注:“虔、刘皆杀也”。唐代孔颖达疏:“重言杀者,亦圆文耳”。不仅肯定了杜预关于虔、刘同义连用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同义结构有语言体系中的同义结构和言语表达中的同义结构之分。修辞中的同义结构是一种言语现象 ,涉及到语境、语体等多种因素。将同义结构放在言语活动中进行考察 ,分析其特点 ,探讨其运用规律 ,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训诂学家早就注意到同义连言词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文章试图运用现代词汇语义学的有关理论,初步考察其内部构型特征为:组成同义连言词的两个语素在组合发生之前只在某一个义位或相对应的几个义位上具有同义关系,当这两个有N项相同义位的语素组合成同义连言词时就有产生N项意义的可能;增字释词偶然组合而成的同义连言词会强化其相同的义位;组成同义连言词的两个语素在组合后由于语义渗透而产生临时的或历时的新义位。这一探求对古注误释的辨识、古注训诂方法等故训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俄语中某些表示时间关系的不同前置词和同一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但语法形式不同的结构,这种结构称之为时间前置词的同义结构,同义结构一般可以互相代替,代替后有时表示的意义相同,仅在修辞上有所区别,例如с детсва和издетства都表示"从童年起",但后者常用于书面语,并且在现代俄语中已逐渐被前者所代替。但是,许多时间前置词的同义结构除在语法结构上不同外,在意义上也有所区别。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时间前置词的几组同义结构。   一、表示某一段时间过程的同义结构   в течение,в…  相似文献   

19.
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字分别跟另外一个字组成意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别的词 ,形成双音复合词中的“一字之差”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语言发展中的造词偶合、词义演变及适应新事物产生的比照造词。  相似文献   

20.
同义之词多并列,是古人行文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双音节词最为习见的组合方式。同义复词作为古代汉语中一种普遍而又特别重要的的语言现象,可以由同义并列结构中的已知成分的意义推知另一成分的未知意义。本文就《汉语大词典》中的同义复词"贪鄙"、"咨访"予以辨析论证,以供将来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