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此在”是存在“在世界之中”的“在”;是人在。本体论研究应当追问有人的世界之外的存在;时间、空间、因缘,三者应当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是可以相互说明的存在。凡事只有“彼在”,即在时、在场、在缘,方才可能存在,实在。让我们随从众多的“存在者”,通过海德格尔指示的“此在”,和我们揭示的“彼在”,去探寻回归“本体”的道路吧!  相似文献   

2.
知觉问题在海德格尔学说研究领域中当属于十分冷僻的话题。究其缘由,一方面在于多数情况下海德格尔本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觉理解持否定的态度并且很少对其做专门的阐述;另一方面则在于在研究者当中普遍接受了由此前这种表面现象所导致的一种刻板印象,即以为知觉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不过是个已经被解构掉的“区域性”问题。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无论对于承认或是不承认知觉问题对于海德格尔存在学说具有贯穿始终的特殊意义的研究者而言,他们无一例外都错过了对于vernehmen这个海德格尔称之为“知觉”的概念本身的把握和理解。而这正是本文找到的开启海德格尔学说中知觉问题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相似文献   

4.
在运思如征途上,海德格尔以揭示“此在”的本身意义为出发点,直接指向:“存在为什么存在”这一令人思虑而又“遗忘”的问题。区别了“存在”与“存在者”自古希腊柏拉图哲学以来,在整个西方哲学中一直就混淆的概念。在对“烦”、“畏”、“死”这些“存在”的状态中,澄明着“此在”追寻的价值和目的,展现着“向死而在”这一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一种比传统的认识论真理观更本源的存在论真理观,这种真理观考虑到了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揭示了传统认识论真理观可能导致的科学主义以及技术理性的消极后果。他的真理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此在”在真理展开中所居地位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的生存在世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把握到的关键因素 ,死亡概念的本体论意义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和深度 ,”先行到死”的本真领会是达到源始真理的必经之路 ,真理的本质在于此在的开放性、生存和超越 ,海德格尔死亡学说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终将被超越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认为,真正的艺术与诗必须表现人的生活,显示人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存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诗意地栖居"针对此,要求我们以诗性的情怀来对待生活、劳作、交往和艺术,建构完美的诗性人生。  相似文献   

8.
真理,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追求的目标。他的独创性在于对真理的本质进行洞察,探讨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真理的根据和条件;他把真理表述为“此在”的揭示状态和“存在”的无蔽状态,并对”主客体关东”进行了批判。他通过“探索一种不从一切先决条件出发的哲学”,向现代人提示启发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始终关注"此在"的生存境遇构成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内在语境,从而凸显海氏哲学运思的重要特质.在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的解读中,此在的在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个人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分为二的,即此在和非此在存在:此在是自由的;非此在存在是定型的。一个人如何实现自我目的?依靠自我;如果听任他人摆布就陷于“非本”、“非自立”、“非本己”的状态。同时,海德格尔认为,人们的“自我存在”就是“罪责存在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中,通过阐述人与一般存在物的差异,提出了人的生存本体论,并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建构以论述人的意义、人的生存情态、人的生存过程为基本内容的人生哲学。海德格尔的人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西方中人的困境。本文通过揭示海德格尔人生哲学的性质、特点、作用等问题,再次强调全面认识现代西方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世界是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在1929-1930年的讲课<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尝试以一条与已往不同的途径来分析世界的意义.在这一所谓比较研究途径中,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对动物与世界的关系之讨论.因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断定,世界只是此在之性格,而不是其他存在者之规定,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却似乎与当代生物学中有关动物世界的讨论相悖.如果动物世界的说法言之成理,那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世界、甚至此在的分析,就似乎有修正的必要.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检视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把语言和存在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这是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一大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历史 ,实际上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为了揭示存在这一哲学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 ,海德格尔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来剖析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和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他把存在理解为一种显现 ,而这种显现又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由此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当做自己语言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死亡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 ,即“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的终点。然而 ,作为此在的终点的死亡 ,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根本、最亲自、最本已的可能性 ,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死 ,也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的死亡。直面死亡应成为此在由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过渡的桥梁。承受死亡 ,体验死亡 ,“先行到死亡中去” ,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 ,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只有“直面死亡” ,才能懂得生存的意义 ,才能更有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膨胀,揭示了本体论层面上的人的消溶,从而与后现代的"主体死亡"叙事相合。海德格尔认为应该拒绝对象化的主体体验,这种方式却可能加速本体论意义上人的死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思考主体,在其看来,当代主体意味着对人类世界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诠释,并在多种偶然性和可能性的意义中面临选择,主体的困境即在于此。"屌丝"这个新词中所包含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主体身份选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理解与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我们尤其应展开对此概念之基本内涵的追问,以求澄清Dasein问题为何决定了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思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我们可视不同语境将Dasein译为“此在”或“如此存在”。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关注存在(Sein)问题,从其前期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林中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转向",即从前期的此在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到后期的从存在出发来理解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对存在(Sein)一词进行了词源学分析,对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转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对近代欧洲哲学传统的“自身意识”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点和方向。他实际上预先含有对自身意识及其历史进行解构的意图 :他不想从自身意识本身或从孤立的人之为人出发 ,而是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人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把握人的基本结构。此在 (人 )与存在的关系因此而被放置到了近代传统的人的自身关系之前。人的自身关系惟有从他与存在的存在关系出发才能得到理解。海德格尔相信通过这种努力 ,可以对自近代笛卡尔以来的思想发展歧途起到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