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心理需要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慰籍、满足,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需要的正当满足是人自身和谐的福祉、是人与人交往和谐的纽带、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前提。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需要,即关注社会成员的个体心理需要和群体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2.
秘诀一:心理"磨合" 夫妻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完全一样,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不断"磨合",才能相互适应.应该尊重和允许对方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有条件的应当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中去,共享其中乐趣.同时,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年夫妻应注意情感交流,使"磨合"的过程,成为感情互动和加深的过程.有这么一对老夫妻,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黑龙江人;一个喜吃米饭,一个喜吃面食.  相似文献   

3.
徐连云 《家庭科技》2013,(12):38-38
很多人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如书本、食品、日用品等。但在某种情况下,心理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其他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心理消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心理消费则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你需要积极、和谐的心理,获得别人的亲近,使你的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必要的心理消费。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亟需人们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尊重.深入分析他们的心理困境及其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利于促进贫困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不断推动和谐校园乃至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5.
满足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现实水平达到或超过员工的期望值,员工就会有工作的满足感。提高员工的满足感需要一个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应从员工的心理环境、成长环境和激励环境三方面培育和激发员工的满足感,通过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员工发展的规划,文化氛围的营造,不断提高员工对工作和事业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其工作潜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安全稳定目标下的和谐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的社会安全稳定建设中,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把和谐心理建设纳入社会平安稳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去思考,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为居民提供适当的不良情绪发泄的途径,促进我国居民的心理和谐,以保证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立温暖的家庭,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幼儿独立性的需求;尊重幼儿的自尊心;为幼儿树立良 好的榜样;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 育融于游戏中。  相似文献   

8.
秘诀一:心理"磨合" 夫妻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完全一样,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不断"磨合",才能相互适应.应该尊重和允许对方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有条件的应当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中去,共享其中乐趣.同时,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年夫妻应注意情感交流,使"磨合"的过程,成为感情互动和加深的过程.有这么一对老夫妻,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黑龙江人;一个喜吃米饭,一个喜吃面食.  相似文献   

9.
心理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本身的题中要义和价值追求。不和谐心理根源于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主观体验。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社会的不和谐反映到人的心理,就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心理的不和谐,如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话语权缺失的压抑与郁闷、价值迷失与心灵空虚、忧虑心理和不安全感等。促进社会的心理和谐,必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大力改善民生,不断夯实心理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袁梅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25-127
奖励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施奖励必须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领导者对部属实施奖励时必须分析把握部属的不同需要和需要层次,满足部属对于公平的心理需求、参与的心理需求、特定的情绪状态需求、挑战性的心理需求,正确地实施奖励,从而充分发挥奖励的"鼓励先进,维护纪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畅  吕明 《江淮论坛》2011,(4):139-142
社会成员弱势心理蔓延,主要表现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面对社会变化的无望、面对社会比较的无助,这种弱势心理可以分为经济弱势、角色弱势、人格弱势三类。文化取向、个性特征、心理比较和对社会规则的解读构成弱势心理的成因,弱势心理可能延伸积极和消极的后果,这就需要从提升个人心理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强化政府公信体系等方面进行和谐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12.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和谐主要表现为个体内心和谐、人事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及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适应环境、对持未来.<论语>强调心理各成分以及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关系的统一协调,并认为内心和谐是君子的必备素质,内心和谐的主观条件在于修身养性,经济上的贫富对人的心理和谐有重要影响,学习是达到内心和谐的重要手段.<论语>反对巧言令色,主张少说多做,强调人的行为应与情境要求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一致;认为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相互制约以及外在行为的改善对人的内在心理有重要影响;主张质朴和文采的协调统一.孔子的处世之道可以概括为识世务、讲诚信、勤思考、多行善、把握适度、名正言顺、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及善于应变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谐家庭,必须要关注家庭关系.通过对农村家庭关系模式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农村家庭关系模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更为平等和睦.但仍然存在夫妻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引导和沟通,加快农村家庭关系转型,努力建立新型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曹蓉  欧贤才 《人文杂志》2008,(2):187-189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物理现实,同时还是个体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表征之后所获得的一种心理现实.和谐社会建设不能仅仅从物理现实出发,还要重视构建个体内在的心理现实.和谐心理现实包括和谐认知与和谐情感.和谐社会的心理现实性和主观建构性强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政策要坚持人本主义的导向以及重视自下而上的微观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民族心理需要是民族心理活动的基础和第一反映,它反映人的需要与社会对其满足的程度,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的最集中体现。改善民生,是新疆各民族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新疆各民族心理和谐;有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根本;调整政府职能,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制度保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坚持民族团结,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是一种人类自身存在的社会精神状态。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具有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社会心理是构成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人文关怀是实现人与人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处处需要人文主义的关照和培育,而“心理疏导”又不愧为解决多种社会心理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就要注重促进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养成,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塑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把人文关怀与加强心理疏导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机源泉,人的行为受制于人的心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因此,要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分析人的需求,了解人的动机,掌握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处于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师专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增强,而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处理学习、交往、友谊、爱情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出现厌学、自卑、冷漠、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这些异常心理都与师专生不同程度的挫折心理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师专生的挫折心理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