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赵辉 《江汉论坛》2008,(4):106-110
西周、春秋时期,诗、礼原本一体,诗歌的演唱是礼的仪式的内容,礼的物质的赠答酬送伴随着"言"与诗歌的演唱,列国君臣的赋诗赠答也在礼仪中进行,言(诗)的赠答酬送与物质的赠答酬送分离,亦是春秋时对于礼的本质--道德的强化的结果.伦理是礼的本质属性.赠答酬送诗由礼的物质的赠答酬送脱胎而来,自然继承了礼的伦理性质,不仅具备了礼的赠答酬送的特定主体之间双方往来的形式,而且也秉承了礼的赠答酬送对对方赞美、崇敬、友好、劝勉、祝贺等内涵和礼以"通上下亲疏远近"的本质和功能,赋予这类诗歌以实用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怀乡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不仅是因为唐代怀乡诗成功地抒写了唐人浓烈、沉重、多况味的乡情,也是因为其抒写乡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客中送人还乡"这一抒情方式最有代表性。唐代怀乡诗对"客中送人还乡"这一场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和展现,既写了送别的环境,也写出了送别者送人离开时以及离开后的动作、情态和心理,通过对别情与乡情这两种极为悲伤与愁苦的感情的叠加抒写展现了唐人抒情手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3.
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绝对命令.在这里,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是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存在,不是他人随意使用的工具.这条道德律令被誉为道德形而上学最崇高的论断.然而,如何理解这一道德律令的意义,至今仍是争讼不已.批评者认为,在康德现象与本体二元论中,作为目的的人不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只是抽象的先验的意志或理性主体.从这样的人的概念出发,"人是目的"命令与可普遍化绝对命令一样都会陷入"实然"与"应然"的二元对峙.这种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康德同样也提供了超越这种对立的可能性,这就是他的德性义务理论.康德强调,以人为目的就是以人性为自在目的,而德性义务就是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德性义务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康德伦理学二元论和形式主义局限性.因为"人是目的"不仅包含着对人格独立性的尊重,而且也意味着必须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过一种自主、充实和完满的生活.这一思想已经蕴含着马克思后来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4.
钱谷融先生说过。“艺术作品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不是单纯诉诸理智。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相互分割的.那种脱离了形象,缺乏热情,一味抽象地讲道理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也算不得艺术作品.”他还说:“要从感情上去打动别人,必须自己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一个冷淇无情的人,对什么都不越兴趣、都填不关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t石油大事》倾注和凝结作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贵穿始终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在新时…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基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立场对犹太教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犹太教圣经及其以后传统中的上帝不是超越于人的力量,而只是一个符号,它所表征的是人性体验。信仰上帝即反对偶像,也就是要摆脱对所有神圣的、世俗的非理性权威的依赖,成为一个实现自己善的潜能的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而不是外在的力量决定的,他自己的自由选择决定他的现在与未来。人自由地实现其潜能的过程展开为人类的历史,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弗洛姆对犹太教的阐释消解了犹太教的宗教色彩,将其世俗化为人的价值与目标的象征体系,凸显了人的自由与独立。弗洛姆对犹太教的这一阐释,体现了他以人自身为出发点,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反面是什么?──再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与一人之治的论述不是专门的治国 方略论,而是为说明全权君主政体的优劣服务的,行文中的“一人之治”指的是政体形式, 而非治国方法。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的反面是人治,而非一人之治。他的人治是不受法律约束 而受执政者个人情感左右的治国方法,它既可以存在于单个人统治的政体中,也可以为多人 统治的政体所采用。  相似文献   

7.
工作、生活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复杂,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件事情,很多人经常为此苦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呢?以下十招让你打造职场超级人脉。"一表人才"所谓"一表人才",就是说当你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你。第一次见面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内涵、修养等,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我们日常养成良好习惯。"两套服装"所谓"两套服装",就是说  相似文献   

8.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9.
自由可以区分为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和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意味着人类活动以生存为目的,以"必须"为其主要特征;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则意味着人类活动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以"应然"为其主要特征.真正的自由是真理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境界,是人与世界的相互融入,是人的身心的彻底解放.因此,人的自由也就是人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而他的美善相乐观以人的情性分析为根据,注重文艺的情感作用,在把文艺视为宣泄情感的途径的同时.又把它作为协调情欲与礼义的杠杆,借以求得审美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一致.全粹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在"礼"的规矩规范下,在实践中修养磨炼,去恶去杂,以完成"德操"上的造就.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后天磨炼,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奥运精神从古希腊到公元4世纪被窒息,从19世纪由法国人皮埃尔·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的倡导而被恢复,到2008年奥运盛会来到北京,走过了从"神性"到"人性"、又从"人性"跌入"一神"统治的深渊,然后重归"一元"到"多元"的路向,直至融入东方中国的"一多不分"哲学,完成了几个阶段哲学基础模式的转换.西方"一多二元"哲学基础的"一"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上帝;"多"不再是受"一"主宰的"多"."一"的理念.今天是"多"(万物问、人类间)的通(或互系);奥运会是"一"(相融相通)的世界,人与人相通互系的地方.随着奥运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一多不分"--"多"之间的相通互系哲学意识正在注入这个世界性"一"与"多"向着互系转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的互系哲学,正为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国际社会和平秩序的创建和持续,发挥着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金辉 《北方论丛》2005,(2):128-131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学界,一直以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著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阿尔都塞的理论并不是反对人的,而是在理论上"制造人"的.他的结构主义并不是排斥历史的,而是在理论上"制造历史"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是唯理论的、先验论的结构与人、结构与历史辨证统一的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发生学的结构主义,而不是纯形式的、形而上学的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我的幻像 --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喜 《东南学术》2002,(3):157-164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引发了知识界的诸多批评,范伯格对伯林的批评是建立在关于"欲望"以及对欲望的"约束"的讨论上,从而指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逻辑互蕴关系.但他对自由的理解不同干伯林,他主要强调自由的"内部敌人(欲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黑格尔及同道则强调"欲望"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相互承认,是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标志,由此,马克思继承并突出地提出"只有打破人的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才能以人与人相互对待的态度,获得自由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自由理念具有鲜明地反对形而上"自我"概念预设以及对人性迷信的立场,强调应该从入与物、个体与类的关系角度对"自我"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因而,当可作为对"世纪末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对大学生而言,爱国主义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觉悟,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基石,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正确地观察世界、热爱祖国和人民,认识自己对于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在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林桂榛先生发表在本刊第四期的商榷文章《苏格拉底对"予告父"表示赞赏吗?》一文的回应.笔者指出.将儒家的"互隐"解释为"沉默不言"是说不通的,而亲亲相隐"作为经典叙述"、"作为制度叙述"和"作为人性叙述"也决没有林先生所说的那种"区隔";苏格拉底赞成"子告父"是因为它本身的"公正",而不是因为游叙弗伦为它提供的虚假的"虔诚"这一根据.林先生对我的指责要么没有击中目标,要么击中了他自己.  相似文献   

17.
"劳动创造了人"内涵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劳动与人"互生."劳动与人"互生,并非指有些人认为的劳动的形成与人的生成是两个并列的过程,而是指劳动的形成与人的生成为同一过程,即劳动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过程就是劳动的形成过程之互生互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了人的类本质,并内化在人的本质之中,最终使人与劳动融为一体,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这体现在正在形成中的劳动催生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各种属性、以劳动为基本生命形式是"完全形成中的人"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及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中的问题,亲人间相互告发,而主张以宗教伦理精神,通过感化来协调家庭、社会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非常重视家庭伦常,尤其强调孝敬父母.在柏拉图所构建的新神观念体系中,敬畏神灵即要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在此整体思想框架中,苏格拉底非难游叙弗伦"子告父罪"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都重视家庭伦常和孝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亲亲互隐"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茶山是韩国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反朱子学"、"脱性理学"的特性.他大胆地批判性理学的"性即理"思想,提出了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性嗜好"概念.他认为人性是"心之嗜好",而且,这种"嗜好"分为"灵智嗜好"和"形体嗜好",所以,人性具有二重构造.人性的二重性又决定人类既具有追求"善"的可能性,也有实施"恶"的可能性;又意味着人既具有追寻"天理"的"道心",也具有追求"人欲"的"人心".更重要的是,茶山不仅没有否定"人欲"存在的价值,而且把"人欲"视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由于"性嗜好"是人类所固有的属性,人类根据自己的"嗜好"来主导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任.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最懂自然".自然界是以"自然"的形式存在,通过"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来显现,孕育着一定秩序的生命之态,即"生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宇宙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性;"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指生态的单一性,而是生态的多样性.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宽,二者需要通过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来维系生态平衡和生态的多样性,但人的价值实现是以合于自然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