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说:“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是与影响过运动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 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年到1895年;(3) 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十九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农奴制经济内部逐渐成长起来,它迫切要求冲破  相似文献   

2.
1861年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解放”农奴法令,作为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基础的农奴制度宣布“自上而下”地废除。俄国历史开始走上了一个新阶段。百多年来,关于这次改革一直是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然而,人们只注重对农奴制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即“解放”农奴法令的研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俄国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变迁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这一时期俄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种种变革的研究。事实上,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沙皇在政治、司法、行政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改革。在这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改良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这是列宁同志仅仅就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而言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干扰,我国理论界对于革命与改革的历史地位有教条化的认识,无不认重于前者,视后者为副产品。实际上,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中(以下简称“过渡”),改革(或改良)与革命一样,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沙皇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虽然都是比较落后的,但是自从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尽管还存在着大量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还是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俄国已经出现了卡特尔组织。九  相似文献   

5.
《烟》是屠格涅夫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作者开始构思于1862年,在1865年至1867年内写成。 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改革”。农民对土地和自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1861年到1863年内就发生了两千多起抗命骚动。沙皇政府残酷地镇压了他们,同时也镇压了揭露“农奴改革”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动贵族疯狂地反对一切进步,公开鼓吹倒退,要求恢复农奴制。自由主义者逐渐地与反动政府同流合污。流亡在国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奥加廖夫转向了民粹主义,相信俄国独特道路,企图通过半封建的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专制制度迅速向资产阶级君主制演变。这种演变既表现为专制制度社会基础的变化,也表现为俄国政权机构的变化,某些政府部门(财政部)日益资产阶级化了。据此作者认为在1861~1904年间,俄国专制制度发生了部分质变。  相似文献   

7.
安·巴·契诃夫是一个社会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一生(1860—1904),正好处在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这时旧的东西无可挽回地在大家眼前崩溃了,新的东西则刚刚开始安排”.1861年废除农奴制开始的封建旧秩序的崩溃,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这个“新的东西”的发展,但农奴制的残余在社会上依旧大量、广泛、严重地存在着.到了契诃夫开始创作的八十年代,俄国进入它历史上的所谓“黄昏”时期.专制制度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愈形暴虐,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一时间,苟安心理、庸俗习气泛滥,“小事论”和托尔斯泰主义广为流行.在文坛上,一方面是以托尔斯泰、契诃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兴起了一股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文艺思潮:颓废派鼓吹“纯艺术”,民粹派文人则力图把文学变成他们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认为沙皇政府支持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他们论述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状况,认为外国工业品的输入使中国的生产者受到很大的损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从转变工作重心、增强国家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等视角,阐述了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探索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列宁在一九○八年九月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对这句话中的“善于经营的农夫”,如何理解?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在俄国革命中的政治倾向如何?  相似文献   

10.
俄国革命民粹派运动前期史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革命民粹派是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其基本力量是一批平民知识分子。民粹派提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粹主义学说,它的基本点大体是:农民是俄国的主要革命力量,应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实行社会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以小农经济和农民村社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民粹派运动在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农奴制残余、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传播民主主义的革命意义,因此历史上称为“革命民粹派运动”。列宁指出,这个时期的“民粹派  相似文献   

11.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以后,沙皇政府在政治、司法、行政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地方自治局的设立,是俄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表明农奴制国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让位于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选制度。尽管这种民选制度还只限于地方自治机构而不是国家政权机关,和同时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制度不能相提并论,但这种民选制度的出现,确实是对俄国绝对君主专制制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从本世纪40年代起,这部小说就成为我国文学界的热门评论对象。在50-60年代,评论界几乎一致认为托尔斯泰以其精湛的艺术歌颂了小说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追求。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个别评论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托尔斯泰对安娜的生活追求持否定态度。近年来,研究者在安娜形象评价上表现出多种分歧,引起了我对探讨安娜形象评价问题的兴趣。《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是有其时代历史根源的。1861年俄国开始推行权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良——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14.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俄国出现了以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由小商人、小市民和最底层的僧侣组成的政治派别,这个派别受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支配,称之为民粹派。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学说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七十年代是民粹主义在俄国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作为一个政治流派极度盛行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以1874年“到民间去”著称于世。 民粹主义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即革命民粹主义和自由民粹主义时期,随着俄国政治  相似文献   

15.
一八六一年,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由农奴制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此,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了近代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当前我们探讨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问题,从中取得些借鉴和启示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1825年12月14日,俄国贵族革命家因不满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在彼得堡等地发动武装起义。故史称“十二月党人运动”,而其参加者史称“十二月党人”。列宁说,1825年俄国第一次看到了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把它作为俄国革命运动的开端,因而受到苏联史学界格外重视。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刚刚起步。所以,本文就苏联的十二月党人历史编纂学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7.
1905年革命爆发后,列宁意识到之前高估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对农民的支持由要求地主“归还割地”转向要求没收地主全部土地;随之而来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使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关注的重心由论证其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转向探讨其发展的具体方式.基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列宁反对斯托雷平式的改革,支持农民(代表)的“土地国有化”要求,力求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工农联盟.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世界历史上,俄国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中,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一系列改革,对其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乃至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这种作用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尚有深究的必要。它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把握住俄国资产阶级和沙俄帝国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铁路建设的发展。据列宁统计,俄国铁路网从1865年的3819公里增长到1890年的29063公里,增加6倍多。到1913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为7.17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不独中央地区大办铁路,边区也掀起铁路建设热潮。以中亚和哈萨克斯坦为例  相似文献   

20.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作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特征,是“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作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这一特征,在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写出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在对俄国贵族官僚社会的代表卡列宁的描写上,便已体现得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