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世人誉为“包青天”的包拯在其《乞不用赃吏》一文中道:“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喊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之众,而赃污抛发,无目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尝有臣僚数辈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  相似文献   

2.
包拯(公元九九九——一○六二)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六十四岁去世,累官至枢密副使。他处在北宋集权统治危机潜伏、矛盾重重的时期,提出过不少改革政治的主张。就其“用人之道”而论,基本观点和主张,大致如下:一、用人贵在知人包拯认为,通观古今,“治乱之源,在求贤取士得其人而已”。有没有人才呢?包拯说“以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他针对仁宗皇帝和社会恶习提出了自己的用人意见:第一、要推大信于群下,切勿玩弄权术,好疑多禁;第二、不要以“形迹”(仪容相貌)取人。形迹之弊会对有才者因形迹而不敢用,对不才者因  相似文献   

3.
“尚廉”是康熙治国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他保持社会稳定、统治巩固、政治雍熙、民生安乐的根本方略,对现实社会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俭以养廉,侈以成贪”,由朴至奢,不可不禁;“官以清廉为本”,“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贪官之罪,断不可宽;“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澄清吏治,端本澄源。  相似文献   

4.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笑比黃河清”。当年那些封建統治阶級的御用文人,着墨塑造包拯这位“鉄面无私”的“清官”形象,不能不說是费尽心机的! 我們今天和包拯所处的时代虽然相距已是九百多年,可是,包拯由一位“清官”形象而变为神化了的人物,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影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人披着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极力美化  相似文献   

5.
绝对君主集权的封建司法制度至有宋一代已臻于完备,然具讽刺意味的是,千年的封建帝国到这时已是积贫积弱,盛况难再。生于其时的包拯负命于纷乱危艰之世,在司法实践中哀矜庶戮之不辜,拯冤民于缧绁,愤诉恶贵之恣行,申中正于皇天,其迹昭然。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观包拯诸多奏议,我们深感包拯对传统的“中正慎罚”观念的尊奉和发展,甚而可以说,对“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是包拯法律思想最显明的特征。以下就对此试加评述。  相似文献   

6.
一包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实并无多大的建树。但是在封建国家的官僚机构里,贪赃枉法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包拯身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整个封建官场的滔滔浊流中,却比较的清廉正直,比较的注意民间疾苦,这就特别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好感。据史书记载,早在北宋年代,他已经“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本传》甚至说“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可见他在当时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这正是包拯由历史人物发  相似文献   

7.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天问》:“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又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身矢)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身矢)。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爱谋。(?)羿之(身矢)革,而交吞揆之?”历来以不辨“羿”、“夷羿”,对屈赋原文众说纷纭。或把“羿”、“夷羿”视为同一人,曰:“羿,有穷之君,善射。”“夷,羿氏也。①或注曰:“夷羿,夏时东夷族的首领,名羿。他曾夺取夏后相的帝  相似文献   

8.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包拯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统治阶级中,确曾有过这样一种人,他们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执法不阿,铁面无私”。自宋元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称颂的“清官”和“青天”包拯,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虽然他的某些形象是被夸大了的,甚至达到完全神化的程度,但是,他还是应该肯定的。凭什么能够这样地认识?也就是怎样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他加以剖析和评价,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极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要保持吏治清廉,除了要注意官德建设、制度建设,使为官者“不想贪”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使之处于经常、严密的监督之中,使之“不能贪”、“不敢贪”。注重官吏监督,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古代廉政建设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中国古代廉政建设同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中国古代对廉政问题的做法和思考,对当代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