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成就突出的南方女作家,她擅长用畸形人的命运象征畸形的世界,在美国南方文学中独树一帜。在她的小说中,到处充斥着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这是父权制社会在他们身上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比较文学界经常把"世界文学"作为学科概念使用,甚至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世界文学"的概念并不被法国学派所推重。"世界文学"在比较文学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美国学派的崛起,因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文学性"、"总体文学"、"共同诗学"研究与"世界文学"有内在的共通性。但是,歌德只是把"世界文学"作为达到民族和睦的一个手段,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则指范围更大的文化产品。在后现代理论的观照下,美国学派的学科理念包含了本质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因素。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应从共通性转向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以当代文学三个时段———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初的文学文本为依据,分析了乡土社会无法避免的瓦解进程。在这一现代化转化进程中,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从不同侧面瓦解着乡土世界原有的自然性。变动中的农民群体逐步抛离乡土世界心路历程,直至今天,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民漂移者所遭遇的苦闷、焦虑和失落还在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对奥斯丁小说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然而,近年来国外学界新出现的对其作品的认知文学研究却未引起国内学者足够关注。本文从具身体验、虚构心智、文学达尔文主义、神经认知诗学四个方面评析当今国外学者对奥斯丁作品的认知文学研究成果。分析可见,这些成果都殊途同归地表明: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奥斯丁对人物的意识、身体、情感的洞察和描述具有社会文化性、具身性和生物性,甚至可以说,她在文本世界塑造的虚构人物的"感知"方式与当今认知科学研究发现的现实社会人类的认知方式高度一致。正是因为她的人物塑造符合人类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体验,才使她的作品二百年来一直备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前在世界文学中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俄罗斯文学,从18世纪的最后一年起,开始了文学的"核爆炸":1799年诞生了她的文学和语言的创造者普希金;4年后,即1803年,又诞生另一位同样为俄罗斯文学赢得了世界性荣誉的诗人丘特切夫;此后,在大约20年的光景中,一长串光辉的名字--果戈理、莱蒙托夫、别林斯基、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又相继出现.正是这些光辉的名字,奠定了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写作风格深受南方"怪诞"文学传统及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奇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奇幻"与美国南方文学中的"怪诞"来挖掘两者的相似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7.
身体书写是萨尔曼·拉什迪小说的重要创作策略。作为后殖民文学大师的拉什迪受困于身体的不断移位和身份的反复错位,其文学书写展现一幅广袤的身体图景:混杂的身体、罹患疾病的身体、创伤的身体、规训的身体。身体书写体现了拉什迪的文本创作理念,折射出编码于文本的政治文化意识。拉什迪的小说借助身体的多层次呈现,反思后殖民印度社会的生存状态、政治疾患、民族创伤和文化殖民等现实问题,产生广阔的文本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8.
不要轻言"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岁末,由清华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和<天涯>杂志社发起的"文本分析与社会批评"讨论会,在海口召开.作为一个不断派生的论题,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中,总是被不断提及.依照有的学者的说法,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四重奏"(南帆).那么,这个问题今天再次被着重提出,正是以"知识分子"作为身份自觉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在变化了的现实面前的历史责任感(以正义感为主要构成的"政治伦理")的表达,和对文学与"革命"、与"大众"的关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知识界广为关注的一个文学和文化现象,由此引发的争论沸沸扬扬.与王安忆、铁凝和林白、陈染等两代女作家的"身体写作"相比,因文化语境及个体经验的局限,美女作家误读了身体存在的真相,滥用了身体权利意识,从而使她们的身体探索走入了迷途.  相似文献   

10.
托尼·凯德·班芭拉的小说《食盐者》围绕“治愈”主题展开,借助人物“异化”“分裂”的生存体验,构建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种族“受创者”的主体形象,同时折射了宏观的社会政治危机。本文聚焦于《食盐者》中人物的创伤记忆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家庭、集体的情感与身份危机,进而揭示文学书写背后托尼·凯德·班芭拉对美国黑人种族社会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以及她对治愈黑人种族心理创伤的反思,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初期到中期德国兴起的"民粹派文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的主要观点集中于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条顿狂"、四十年代的"青年德意志派"的批判与对五十年代末德国作家兼学者拉萨尔"国民戏剧"的评论.也正是在对民粹主义思想批判与评论的过程中,马恩的"世界的文学"思想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他们致力于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世界历史",最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文学"思想,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化.马恩通过对具体作家与文本的剖析,指出十九世纪德国"民粹派文学"的本质是以德国统一为口号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其政治理念是日尔曼式的封建复古主义,这种思想与经过马恩改造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历史"观念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文明已经彻底挖掉了一切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直坚持对民粹主义文学与民族自我中心观念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意义上的"身体写作"与女性主义理论密切相关;中国当下的"身体写作"误解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神,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一样有着致命的缺陷;"身体写作"附和着消费主义的时代,在文学精神上有待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称自己是"地图制造者"。他绘制文学地图,认为地理形塑文学的情节、叙事风格和结构。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文学内部形成乡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国家空间。乡村空间是自足的、诗意的空间,人们拥有自由的身体;城镇空间是半开放的、过渡的空间,联系着乡村和未知世界,人们拥有半自由的身体;国家空间是开放的空间,是各种因素的镶嵌和拼贴,人们只拥有压抑的身体。莫莱蒂的三重文学空间观充斥着意识形态性,凸显了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乱离之后巧相认"故事及其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乱离巧相认"故事类型,触及父子、夫妻、情侣、兄弟等多数人伦关系,带有明清易代的时代特征和作者偏好,社会原因是造成多数离别的根本原因,带有控诉现实不平的思想意义.重逢之"巧"构成动因,多得于当事人善良品格,"巧"是个体伦理行为派生的一个直接结果,而这又成为一种对于行善者进行"社会酬赏"必不可少的手段.<聊斋>母题与文人抒情文学离别模式不同:偏重在因社会变故,带来的普通人的人生苦难,人伦情感;不是一味地诉说苦难带来的个体身心创伤,而是展示人生苦难终归过去,善良无辜终获幸福欢乐的过程和结局.  相似文献   

16.
首作蒂 《南都学坛》2008,28(3):36-40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是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性为讨论语境,将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身体意识纳入其中.再从"启蒙、质疑、狂欢"三个方面来剖析和比较身体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不同形态,理顺身体意识发展流变的脉络和原因,探索在这种转化之中蕴涵的理论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伤理论"为立足点,探讨著名短篇小说《丽姬娅》中创伤的起因、诊断和治疗过程。在回顾"创伤理论"历史基础上,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死生交替进行剖析,说明小说文本"先诊断后治疗"分段式创伤处理方式。强调"身体"应对创伤的突出作用,其与语言文字的协作使文学具有一定治愈力。  相似文献   

19.
从盛唐后期开始,由于政治背景和学术风气发生变化,文儒的政治地位下降。他们思考社会人生、构建理想政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致君尧舜上"的共同抱负使得这一时期以"匡君"为目的的政治文学盛行,比如为批评讽谏君主而作的乐府诗,以及由元结明确提出的恢复"采诗"的乐府理论等,都强化了乐府的政治职能,中唐新乐府运动正滥觞于此。而"再使风俗淳"则要求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以文学为手段来恢复礼乐和道德。为了复兴礼乐,许多文人创作了"补诗经"、"补乐歌"的复古组诗。安史之乱后社会道德问题凸现,"先道德后文学"的观念逐渐形成,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加强,"穷者精神"被强调出来,文学理论上"风雅"传统的重心也逐渐由"雅"转移到"风"。  相似文献   

20.
针对美国20世纪中期"垮掉的一代"所引发的青年文化思潮现象,采用社会学身体论研究方法,分析了其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身体秩序被重置甚至被舍弃的诸多"现象"与"观念"。结果表明:"垮掉的一代"在文学领域开创的"自发式写作"和社会文化层面的种种"疯狂"行为都是对身体资源所代表的社会秩序的挑战与重置,以及对主流文化秩序的颠覆,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文化思潮和反体制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