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直以来,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凸显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隔代教育广度和深度的增强使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隔代教育现象都非常普遍.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规划,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客观来说,隔代教育即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相较于父母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中老年祖父母隔代抚养孙辈的现象在农村日趋普遍。然而关于祖父母隔代抚养动因的研究却相对有限。基于田野观察和四十八份访谈资料,本研究阐明了农村祖父母的隔代抚养动机是“伦理为表,经济为里”。在伦理因素的包装下,农村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实质动机是多代直系家庭的经济发展和家庭城镇化目标,而这一经济动机通过与伦理动机挂钩的方式获得其应然和必然性。遵循“经济为里”的运行逻辑,农村隔代抚养呈现“大家庭小个人”的特性,祖父母和孙辈的生活质量与个人幸福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亦被极大压制。  相似文献   

3.
绵阳农村0-6岁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下生活,在父母亲双方尤其是母亲监护缺位的情况下,对他们的生活情况产生了较大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更应关注儿童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及儿童主观上对生活的感受。本研究对绵阳农村0-6岁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进行关注,从喂养情况、亲子关系及教育三个方面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情况,为改善绵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笔者结合调研材料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实际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必然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而且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趋严重。童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隔代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政府的缺位,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指引和鼓励,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吴涯 《家庭科技》2021,(4):23-25
问题的缘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但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情况、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及孩子入学的学籍等问题,他们不得不让孩子们留在农村接受教育,并且让祖辈或者家中亲戚帮忙抚养,因此大量儿童成为“留守儿童”.2018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7万余人,其中96%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和抚养.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被迫面临“缺失性”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因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经济困难等形成的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在安全、情绪情感、品德行为和学业成就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至今,对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缺乏深入反思,也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反映出长期以来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权利的被忽略状态。从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遇险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被多方忽略,可以用整体性忽略概念来概括这一现象。今后应该通过发展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态系统,从而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小艳事件"引发社会的热议和反思,在"小艳事件"背后,反映出一系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例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家庭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隔代教育困境、亲子关系淡漠、家庭沟通模式不合理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由机械团结型社会向有机协作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家庭观念亦由传统保守趋向自由开放,如婚姻伦理自由化、婚姻形态复杂化、家庭结构多元化以及家中心理念淡化等.由此导致的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及非婚生子女数量剧增等给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带来严峻挑战.基于婚姻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之需要,创新发展婚姻家庭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适时作出理性制度回应,是当代法律制度维护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价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特征趋于高龄少子化,“双职工”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相关育儿服务滞后,导致隔代抚养情况愈发普遍。但在当前隔代抚养中存在两辈间育儿观念冲突、老年人隔代抚养负面情绪多、老年人隔代抚养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为解决现存问题,本文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隔代抚养观念;开设专业课程,定期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建设课程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知识体系;借助体系优势,构建以点带面覆盖网络;加强政府扶持,健全政策制度经费保障,确保使得隔代抚养培训能服务于当前家庭需要,切实让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家庭形态,迁移行为对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影响明显。本文采用指数法构建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四川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不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的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身体健康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明显表现不佳;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有差异但表现并不明显,家庭健康治理能力偏弱是两类农村儿童健康治理的核心问题。文章提出,父母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基本方案,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平等健康治理体系和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12.
郝静 《晋阳学刊》2023,(5):105-110
文章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家庭教育期望较低、家庭教育行为有所缺失,这一状况给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认为,促进在城或在乡的家庭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儿童权益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监护人的文化素质、自身精力及代沟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犯罪率畸高、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频发等。对此,应在立法上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改变现存的监护模式。政府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调整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务工者就近就业提供机会;改变劳务输入地社会环境,为务工者子女的入学、入托、就医等提供政策支持。在管理方面,应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学校的代管作用,高效管理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本论文尝试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现照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调研报告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论述,找出切实解决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梁琦 《天府新论》2023,(4):118-131
研究当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意义重大。近年来,观看短视频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流文化消费形式,而短视频成瘾现象不容忽视。基于赣北Q村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短视频互动的案例,尝试从结构性视角及“偏导-倒置”的研究路径出发,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短视频成瘾的深层缘由及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以生活视域进入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下沉路径,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猎奇心理、沉浸心理、孤独心理与消费心理耦合,构成沉迷短视频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家庭、传播技术等结构性因素的引导偏差下,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双向倒置”的行为机制,最终产生动态成瘾的后果,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与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家庭、企业责任等层面努力,培育出农村留守儿童回归社会与教育的主体性自觉。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会对我国未来劳动力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但现有文献关于父母外出异地就业对农村留守儿童营养摄入影响的研究结论争议较大,关键一个原因是以往多数研究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分组上存在严重缺陷。基于父母异地就业和本地就业家庭分离程度差异和照管儿童父母分工差异,通过对农户家庭科学合理分组,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收入效应与时间效应两方面深入系统揭示了父亲或母亲异地就业对农村儿童营养的影响及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当父亲本地务农时,母亲异地就业对农村儿童的营养摄入没有显著影响,收入效应会被时间效应抵消;而当母亲本地务农时,父亲异地就业的收入效应高于时间效应,能显著提高儿童蛋白质摄入水平和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救助策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时间在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下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又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因此心里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当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焦虑、自傲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往往会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厌学、打架斗殴、抑郁甚至自杀.因此,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和父母的有效监护,其心理冲突和压力较一般儿童严重,容易导致自杀、遭受性侵害以及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现行监护制度的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宁夏留守流动儿童现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夏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但由于宁夏工业不发达,外出打工成了许多农民的必然选择。青壮年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供子女上学、赡养老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里,委托爷爷、奶奶或亲戚抚养。留守流动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导致部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范,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保护、教育、发展等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宁夏的叉一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云 《理论界》2010,(10):192-193
学术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和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反思留守儿童研究,发现已有研究过度倾向于以消极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群体,忽视了关注能力、资源和可能性等优势的研究视角,描绘了一幅消极的留守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