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霍布斯的主权学说在现代政治哲学史上之所以一直饱受批判,是因为他赋予国家或主权者一种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最高权力或绝对权威。本文试图纠正对霍布斯主权学说的这一误解,并且同时指出,它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强调主权的绝对主义,而是在于对主权与契约之关系的表述过于含混,以至于陷入一种康德意义上的"二律背反"。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主权建立的具体过程,重新检讨霍布斯主权学说的基本原则和总体得失,并试图揭示出它对我们思考某些政治哲学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为桂 《东南学术》2004,(1):117-124
霍布斯的"绝对主权"思想至今仍被"误读"为是为专制主义张目.但只要深入到他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逻辑体系中就会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传统秩序解体、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家,霍布斯的理论跨出了现代人类政治生活决定性的一步,是新秩序伟大的建构者.他所建构的新秩序理论根基--绝对主权,虽然未能满足现代人的所有需要,但仍未被超越.  相似文献   

3.
雷恒军 《人文杂志》2006,45(4):110-115
国家权力或主权者的权力是霍布斯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否存在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权力的强弱则是霍布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标准。按照国家权力的存在或不存在,霍布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按照国家主权的强弱程度,霍布斯又将文明时代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国家政治权力在文明时代所经历的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霍布斯的历史理论是其政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对霍布斯的历史理论缺乏系统的了解,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4.
主权思想是近代民族国家关于最高权力的政治学说,它是近代欧洲国家理论的标志性内容.文章从思想演进的角度,追溯近代主权思想在中世纪的萌芽,即马西略的“人民立法者”思想和罗马法研究复兴中有关政治权力的箴言;阐述了主权思想在近代早期的雏形,即巴托鲁斯的城市主权思想和胡格诺派的人民主权思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利维坦》的解读揭示作者国家主权理论中的内在逻辑。根据霍布斯在《论人类》中前几章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并借助于施特劳斯和剑桥学派的相关解读,可看出霍布斯新的政治哲学基础,即在自然状态下关于权势欲与恐惧之间的对立。在此基础上,霍布斯进一步阐释了精致地构建主权理论,并为《利维坦》所塑造的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6.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9,22(3):81-84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政治多边化的潮流中,国际机制已成为学术探讨和外交实践的主流,绝对国家主权话语丧失根据。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国家力量差距仍然严重分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规避发达国家的欺压,中国应该主动建构以“权利政治”和“超国家权力”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政治理论来批评“权力政治”和“强权”、“霸权”现实。作为世界政治的超国家权力主体,联合国可以为克服霸权主义政治形态而实现人类主义价值提供可能性,超国家权力与主权、人权的辩证关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深入体会的外交哲学。  相似文献   

7.
凭借于激情说的根本转换,霍布斯实现了与古典人性论的彻底决裂,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石。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要建立国家,不是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具有天然合群的本性;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计,以便实现自我保存。就人性之自然而言,人和动物的激情大体相同,激情并不是两者区分的根本性指标。就人性之社会而言,霍布斯给出了“关于人性的绝对肯定的假设”:自然欲望公理(虚荣自负)和自然理性公理(死亡恐惧)。正是这两条人性论的公理,奠定了霍布斯人性之道德的新基础。而这种全新的道德不过就是由死亡恐惧所激起的对和平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契约论思想家在自然状态与国家的两分中阐释政治社会。关于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是赤裸裸的战争状态,洛克认为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卢梭则认为是和谐完美的状态。他们都主张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建立国家,步入政治社会。霍布斯政治社会理论的核心价值是政治秩序。洛克认为,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契约之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不可侵犯。卢梭的政治社会理论极富开创性,也颇具争议性,卢梭坚持主权在民,同时又赋予主权者以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9.
主权不仅是权利(权力),也是国家承担的对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责任.国际社会里存在着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主张.实际上,中国主权最初就是以承担、履行保护国内人民的责任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同时,中国主权的早期实践也证明了其对国际和平稳定的责任承担.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严格地遵从国际制度与规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主权代表和维护着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主体身份、地位,所以中国坚定地保护、提升其主体身份、地位.同时,主权也代表反映了具体的权益,中国总是平衡协调这些主权权益的冲突.作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中国不是盲目地听从外来的行动指导,而是根据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来承担、履行责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针对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实践的虚伪本质、人民对权利的深切渴求等现实情况,在批判吸收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主权理论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深入阐释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制度体系与实践方略,在既有主权理论基础上探索出真正属于人民的主权理论。马克思人民主权思想为辩证认识西方主权理论提供思想源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创新给予理论指南,为当代中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人民权利得到更健全的法律保障赋予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1.
姚礼明 《学术界》2001,(2):205-213
本文从主权概念的起源谈起.法国人博丹在16世纪提出了主权概念.后来,主权概念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基础,并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如果说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在19世纪普及于全世界,那么,20世纪它们就更加深入人心了.在搞清楚主权概念和国际法的来龙去脉后,文章对台湾的主权归属进行了重点阐述.文章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因此,台湾属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所有是无庸置疑的,而台湾主权的变更则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决定,台湾单方面无权决定台湾主权的归属.文章最后指出了国际法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并认为自主权概念提出和国际法产生以后,世界秩序的维持就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以国际法为准则、以实力均势为保障的.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增多、国际协调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法作用的加强 ,对传统国家主权构成的制约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主权在受到一定制约的同时 ,也得到必然的延伸 ,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全球化并未改变国家主权的根本属性 ,现代国家和民族意识将作为全球化的对应现象存在于未来历史的运行中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对国家主权的认识应该具有全球的视角,而不应该拘泥于狭隘的国家主义。全球化进程是国家合力作用推动的,通过国家间合作可以实现单个国家难以实现的国际利益。国家对机制化组织的权力让渡是主权的延伸、变通和扩展,不能据此认定是对主权的侵害。全球化在限制一部分国家主权的同时,也强化了一小部分国家主权,很难简单地断言是削弱还是增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家的战略选择,所以主权应被看作是一种可以设计和借助的手段,藉此实现国家利益和公民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主权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主要用于调整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主权概念自16世纪产生以来,有关的争论就从未间断过。不过,在20世纪以前,关于主权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集中在主权是否可分的问题上,但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国家主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成为争论的焦点。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主权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治理、科技因素、跨国公司、全球性问题等开始或正在突破民族国家的疆界,模糊威斯特伐利亚主权体系的内外轮廓,使民族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主权受到限制、侵蚀、分割,乃至让渡。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权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全球治理理念为其提供的理论支撑与创新,尽管后者在理论上尚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建构,在实践中也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尽管两者之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显示出一定的张力,但其相互影响的表现恰好体现出两者在发展方向上的契合,这也反映出了当代国际法正由"共存国际法"日益向"合作国际法"过渡的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所涉及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 ,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 ,还包括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其中 ,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论题。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基本行为主体 ,也是全球化的产物。可以说 ,全球化促进了主权国家的形成 ,但也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就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一、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形成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古代中国 ,主权是指君主的权利 ,也有最高权力的意思。《管子·七臣七主》曰 :“藏竭则主权衰 ,法伤则奸门。”虽然古代最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主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大基础之上。在国际风云变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中 ,邓小平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 ,提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主权思想原则。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开放、祖国统一、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形成了关于主权思想的完整体系。对于 2 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邓小平主权思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直到20世纪初,主权所体现的和强调的主要是权利(权力)内涵,而不具有多少责任内涵。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主权不仅意味着一种权利(权力),而且意味着一种责任。主权是一定条件下国际社会既存的共同规则约束下的产物,它不能脱离它赖以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规则,主权应否内在地包含或承担责任取决于国际社会演化发展的客观力量和需要,而不是反过来由主权来决定自身的形态和内涵,这是主权作为历史和实践的概念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安全:基于经济主权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多的人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利益、经济资源和经济制度等中心内容 ,把经济安全理解成国家不受外来威胁的一种状态或一种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经济安全的研究基础。但当我们把经济安全置于安全一般和国家综合安全的逻辑链上思考之 ,同时把它放到民族国家与本国经济事务的互动关系上分析之 ,我们发现 :从经济主权的角度上研究经济安全问题将是—个更深入、也更合理的途径。经济安全可被理解为 :经济主权独立、有效地作用经济事务 ,构建理想的经济秩序 ,保障国家利益无损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权从其概念形成时起,就遭到了限制、否定国家主权学说的诸多非难。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国际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共同利益领域日益扩大,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急需通过国际合作、依据国际法加以解决,国家主权则似乎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障碍。同时,国际法内容的日益丰富、领域的日益扩展,似乎也为此类学说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树立正确的主权观,正确辨析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的关系就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要探讨国家主权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的关系。因为,正确理解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