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几"是船山哲学的重要内容.考量船山的"研几"理论,从儒家哲学立场来看,它既来自于传统,又超拔于传统."研几"之学,也奠定了船山哲学优秀的特定向度,至少在成人之道上.  相似文献   

2.
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跨文化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来说在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教育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可在外部提升、内部建设、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环境,提升留学生"学"与"研"的能力,构建"教、学、研、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留学生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洛阳学初论     
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从产生到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属于地方学研究范畴。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其研究重点、学术属性等都与"河洛学""洛学""河洛文化"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构建洛阳学既是传承创新洛阳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快洛阳现代化进程、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加大资源和人才整合力度,开好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洛阳学研究会、加大对洛阳学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将洛阳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洛阳学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学科,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以河洛学或洛阳学为名开始被学术界所论述,国内学术界以河洛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以洛阳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研究重点,两者之间关注点不同。洛阳学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也要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研活动中的地方立法理论研究、地方立法课程教学具有一致性,二者皆受"教研资政"的社会需求导向指引.从短时段的地方立法工作寻求外部智力支撑与长时段的地方立法人才队伍建设来看,在高等院校地方立法学的教学工作中"寓研于教"为勾连教学、科研、育人、资政的适恰方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理论研究的促教资政功能,亦能激发师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研室"学、教、研"共同体的内涵,建构对策,以及构建该共同体的预期效果三个方面探索民办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逐渐引起政府和学界关注,政府加强了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学界也加强了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综合起来,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外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在中国移植与实践;产、学、研合作类型与机制的探讨;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和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档案编研与医院文化同属社会文化活动并服务于医院管理,但各有侧重.档案编研来源于医院文化,又反过来为医院文化服务;医院文化的构建依托于档案编研的文化基础,影响着档案编研向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改良和转化,并通过档案编研的有形载体折射现代管理新元素.二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摈旧求新,促进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供求矛盾为线索,分析了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的重要性、阐述了产、学、研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明确了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文化片区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开展洛阳学研究,既是弘扬和发展河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举措。在洛阳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并叫响洛阳学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1.
黔学作为贵州之学,是以今贵州为主体的特定自然生境为依托,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渐次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富山地高原特点、民族特征、独特属性的一种地域文化。黔学研究不能脱离儒学、经学、义理、宗教、艺文等古代学术领域,但更需要关注这些主流文化在贵州特殊社会生境下的文化认同与变迁。迄今,黔学研究尚未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建构,这种局面极需改变。  相似文献   

12.
李良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92-94
档案收集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档案编研是对档案资料的深加工,产品以成果形式与市场接轨,最大化地实现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档案编研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档案编研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实现档案编研现代化,可从提升档案编研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创新理念、正确确立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加快档案编研成果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馆基础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档案馆开发信息资源,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是主动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基层档案馆必须提高对档案编研工作的作用、意义及其必要性的再认识,克服不足,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档案编研工作队伍,改进编研方法,提高档案编研作品的质量,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东亚韩国学方法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亚的脉络中还原韩国学,以东亚视角再构筑为东亚韩国学,其宗旨与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志向是相吻合的.中国韩国学在进入21世纪后,形成了中国学派并已积累了自己的学术历史,以特性化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在海外韩国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韩国学的立足点无疑是中国文化.中国韩国学学者立足于中国,以中国人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来研究韩国的人文科学;我们要抛开认为韩国学是产生于韩国本土、并只对本国产生影响的一种文化狭隘认识,将其置于东亚的框架之中,客观地考察其纵、横向关系,视其为对照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才应是中国韩国学的东亚视角.中国的韩国学在立足中国的同时,要克服中国为文化输出国、韩国为文化接受国的观念,我们应理解韩国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容,并以此了解中国文化的他人视角,从反观的层面促进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知识的学习需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21世纪所需的技能,这种不需要自主思考、按图索骥的方式是时代发展所摒弃的。文章分析南宁市科技馆开展科技研学教育活动的情况,探讨将创新思维培养融入科技研学教育活动的方法,以提高培养效果,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律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律学自先秦至清末,历经先秦刑名律学、两汉儒家化律学的兴起、魏晋律学的新发展、隋唐律学的兴盛、宋明律学的局部发展与承前启后、清代律学的繁荣等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绵延两千余年,形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化传统。作为古中国重要的法律传统之一,律学不同于西方“法学”传统的基本特征是以“律”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刑事、轻民事;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注释为基本形态;在总体风格上重实用、轻理论;律学研究者未能形成为独立的职业阶层;实行特殊的法律教育机制;律学成果直接影响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7.
汉族的历史编纂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人将他们从汉族人那里学到的文化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写作风格。蒙古编年史编纂中的汉族历史编纂学因素体现在资料的借用和编纂方法两个方面。这也是蒙、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历史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原学概念的提出与学术体系的建构,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担当,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和学术自觉。根植中原历史文化和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学在理论研究、学术队伍、指导实践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原学的“四梁八柱”诸如黄河学等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文明对话方面颇有建树。着力提升中原学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应从中原学学科基础、政策支持、方式方法等多个路径入手,通过构建扎根中国、上下发力、融通中外、立体综合的新时代中原学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朱惠国 《浙江社会科学》2022,(8):121-128+160
词的创作在浙江一直十分兴盛。宋以来,浙江词人在全国占有非常高的比例,取得的成就也十分突出,逐渐形成良好的词学传统。浙江词学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但从大的方面分析,主要有三条:其一,杭州为南宋都城,汇聚了一批文化精英,这从作者层面为浙江词的创作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浙江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和人文环境均有利于词的创作,这为浙江词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三,浙江词人普遍追求词艺,推崇风雅,与词的美学本质最为契合。浙江词学传统是浙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浙江词学传统的研究,发掘其现代文化价值,将其融入到浙江现代文化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20.
陈来 《船山学刊》2023,(5):1-11
“浙学”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的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浙学”在宋代主要指事功之学,明代扩大为心学,清初进一步扩大为理学;经过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论述,“浙学”由原来只重浙东学术而变成包括浙东浙西、越来越宽的概念。这些为我们今天确立大的浙学概念,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