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就业市场、就业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选好切入点,注重历史和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教育;突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的教育;加强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思想工作是学校整个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只有加强职工政治工作,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只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斯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精神界,才能能更好地做好“三服务两育人”工作。多年来,我们后勤领导对职工认真进行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情教育,特别进行了“三服务两育人”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保证了高校队伍的稳定、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迫切。高校应从国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入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创建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在青年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国革命史课则是高校开展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革命史教学效果的诸方面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教学中要抓住“一个重点、两个联系和四个环节”的具体办法,以消除影响教学的不良因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这门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国情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属于德育范畴,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它们内容的差异,进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又有所不同。本文就二者的联系以及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提高教育实效作一粗浅探讨。   一、国情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统一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思想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基础前提条件,而国情教育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爱国主义思想所必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没有马…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历史与国情,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重视历史与国情教育,是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强化历史与国情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当前的历史与国情教育要突出荣辱史、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教育,要突出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开辟第二课堂有科学性、探索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国情教育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跨入90年代,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进行国情教育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和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江泽民在给国家教委负责同志的信中强调指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这是每个历史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认真探索的课题。因  相似文献   

9.
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组织学术辩论赛的体会吴建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条件下,高等历史教育担负着新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在当前亟待加强,这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问题的两个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谈到历史教学要加强国情教育的问题时,有两种论调: 第一种是历史课搞国情教育是拿一根椽盖房,想的美、差的远。 第二种是历史教材多是国情材料,不仅有现在的,还有过去各代的,历史就是国情,历史课就是国情教育,半斤对五两,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开展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工作,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国际交流的推动者,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从更深层次挖掘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内涵,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的融合程度,通过论证国情教育的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课程内容设计,结合来华留学教育新时代语境的分析,探研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路径。来华留学生具备传播中国价值理念的天然优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研究认为,国情教育是留学生快速融入中国的有效途径,通过国情教育可以实现对中国国情知识的普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应该探索国情教育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转变“被动灌输”的教学理念为“潜移默化”,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与国情教育融会贯通,设计“立足中国-融通世界”话语体系的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国情教育教学内容等,助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教育新格局下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今年八月,中央又发出了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地认真执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着眼于增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的实效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建设之中,才能熏陶和教化出新世纪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健康心态和优良的思想道德情操,使高校真正成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强阵地。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月,围绕中北大学在校学生开展了以"大学生对建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了解程度"为主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表明目前中北大学大部分学生对建国60年来以及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比较了解,认识基本正确.不足之处是了解欠全面、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文章认为,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国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大学生全方位开展国情教育应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载体等几个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史”是国家教委所规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修课之一。它讲述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培养民族自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中国在高校中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是其主要目标.而域情教育是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国情教育地方化的具体实践,域情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域情内容的融入对推动高等学校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拉近它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在分析地方发展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课域情内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域情内容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教育,应坚持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坚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坚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本文论述了人文教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文教育发展的时代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90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出现弱化趋势,表现为对“道路”内涵理解片面、对“道路”的前途认识模糊、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政策存在疑虑.出现弱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学校教育的缺陷、大学生身心发展缺陷、国外社会思潮的干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不足.针对弱化趋势,提出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的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国情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突出国家兴衰荣辱史的教育、忧患意识的教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学校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