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开展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的法与剥削阶级的法是否有继承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法律至上”论是否可以批判继承,有比较大的分歧。本文就后一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理论分歧集中体现为法律人思维是“规则至上”还是“后果导向”的问题,但这一学术争论充满着社科法学对法教义学的误解,导致了一种“强版本”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版本错误地将后果考量普遍化而使其具有解构法治的危险。为此,在司法决策研究中,应区分规范性与描述性两种研究立场,区分根据后果裁判的“理由”和影响后果裁判的“因素”,并构建将“法外因素”转化为“法内理由”的法律方法。为了维护法治,应主张一种“弱版本”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即将后果考量纳入法教义学的框架之中,实现规则至上与后果考量之间的兼容。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四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法学研究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实现法学观念的更新,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法学界一直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争论中,各种意见纷呈,莫衷一是。但大体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为核心的法学理论模式是一个“陈旧僵化”的模式,必须彻底“打破”,才能发展我国法学理论。这种意见一般被称为“更新论”法学。另一种是,对传统的法学理论体系持分析的、肯  相似文献   

4.
黄辉 《东南学术》2005,(5):159-161
随着生态理念被社会所接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开始借鉴生态理念来指导或促进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法学领域中,环境法学者最早接触到生态理念,结合对生态环境法律规范的研究,提出了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指导法律研究,甚至提出“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来推动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发展。然而,却少有人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加以界定和探讨。在此,笔者试图对此做些论述,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高巍 《理论界》2004,(1):90-92
一、“大义灭亲”规范论“大义灭亲”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但自规范法学的角度来看,其也是一种法律现象。而把一种法律现象加以规范的概括则有利于构建法律体系和深化理论研究。我国现行刑法典关于“大义灭亲”尚未付诸规范形式。刑法无明确规定,是否有必要予以研究呢?不同的法学流派有不同的认识。纯粹法学的代表人物凯尔森坚持纯粹的、摆脱所有宗教、自然科学、伦理学、社会和政治特征的法律学说。他认为法学研究的任务和立足点并不在于评价其价值、意义,而只是认识现存的实证法,即以法律规范形式存在的法方有研究的必要。那么,…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学领域的禁区,已经被冲破了。可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原则,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仅仅看作是一项司法原则,而不是立法原则。有的则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释为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世伦  付池斌 《东岳论丛》2006,27(2):179-184
现实主义法学,是美国极其重要的法学理论,从它一诞生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美国的传统法学思想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法学思维范式:从关注“书本上的法”转向“现实中的法”;从关注法律规则的作用转向法官的司法活动。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战后新法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美国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经济分析法学、批判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和“新公法运动”都仍然闪烁着现实主义法学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正> 法或法律是不是意志?阶级社会的法是不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有没有一个法的意志性问题?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是早已明确解决了的问题,而且,生活实践日益证明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作肯定回答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科学认识无止境。我们并不认为对法的认识只能仅仅归结为“意志”。人们完全可以在承认法律意志论是对法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深化对法的认识与研究。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法律意志论被当作错误的东西来否定,这种否定还被誉为“法学理论的又一突破性进展”,是“对马克思法的学说的拨乱反正”,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相似文献   

9.
邱昭继 《浙江社会科学》2015,(1):43-48,157,158
法律消亡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著名论题。法律消亡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和理想性特征。法律消亡论是以特定的法律概念论作为支撑的。澄清和揭示法律消亡论的理论语境是评价法律消亡论的重要前提。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律消亡论体现的是法律的阶级工具论,帕舒卡尼斯的法律消亡论以法律的商品交换理论作为基础,太渥的法律消亡论反映的是法律自然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批评法律的第四种观点建立在疏远论的基础之上。然而,这四种法律消亡论背后的概念理论都对法律持一种狭隘的理解,这些法律概念论没有全面而准确地揭示法律的本质属性。如果持一种更为宽泛的法律定义观,法律消亡论的结论就必须被放弃。  相似文献   

10.
法律历史分析理论主要探究法律的起源和历史沿革,以及法律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揭示当前法律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依赖,乃至为当下的法律提供权威的规则渊源。它的兴起与18世纪自然法观念及体系论思想的衰落、弘扬历史和人的个性的浪漫主义思潮的繁荣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密切相关。从学科建制看,在欧陆国家,法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科学”,始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当时的法学几乎是以萨维尼的历史法学为中心建构的。萨维尼同时提出了“体系”和“历史”两种方法,而“体系”又以“历史”为基础。这对德国法学…  相似文献   

11.
聂长建  李国强  徐鸿 《兰州学刊》2009,(10):129-132
“杀盗非杀人”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是法律命题而非逻辑学命题,从逻辑学的角度来批判这一命题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一命题并非否认“盗是人”这一逻辑问题,而是强调“盗亦或非盗(人)孰应当被杀”的价值问题。由于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形式逻辑与价值没有关联,法学的涵摄推论不同于逻辑学的涵摄推论,“杀盗非杀人”这一在逻辑上不真实的命题在法学上是成立的,只有从法律价值判断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一命题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法学在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济全球化和法律趋同的进程,使中国法学在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也遭遇到了全面的挑战,并直接提出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而深刻的问题。邓正来先生就此撰文指出,当下中国法学的根本问题,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断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法学场域的主流理论,皆受制于一种“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据此,中国法学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该问题的提出,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包括批评和交流。本刊择取若干论文,连同邓正来先生的回应予以发表,以期将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薄振峰 《学术探索》2006,10(1):64-71
法律是什么?是形式、价值、还是社会事实?三大法学派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长期的论战。20世纪,西方兴起了一个试图融合三大法学派为一体的综合法学,他们力图构建一个“适当的”、“一体化的”法理学。他们批判了三大法学派的偏执与片面,主张用综合的方法研究法律,并得出了虽然各具特色,但都试图溶三大法学为一体的“综合”的法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情况下,想在综合法学这一不封闭的容器中把三大法学全部装进去多少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是我国建国以来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一直存有颇多争议的一个问题。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我国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政策高于法律、大于法律,基至代替法律。法律从属于政策的倾向居统治地位。有的同志将这种观点概括为“四论”:高低论、大小论、主从论、等同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法与政策关系的讨论有了很大进展,基本上廓清了“等同论”或“代替论”的影响。但两者究竟有无高低、大小、主从之分,两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的不确定性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法律的不确定性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沈敏荣法律不确定这一词题的提出是在本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法律具有确定性是法律公认的正确命题,是实行法治、排斥人治的内在要求。德国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机械法学”最具代表性:机械法学绝对地排斥法官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16.
邓子基教授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但关于财政本质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成就。这不仅表现在他所进行的各种财政理论研究活动,都是以这一财政本质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的,更重要的是他所参与提出和论证的“国家分配论”观点,于60年代初确立了在我国财政学中的主流地位,并且至今仍然保持了这一地位而未被动摇。30多年来,“国家分配论”不仅成为我国财政学教材的核心理论,为我国财政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而且还成为我国财政实践工作的指导理论,对我国的财政工作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法学评论》是由武汉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和开放型的法学双月期刊。它的前身是一九八○年创办的内刊《法学研究资料》。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改名为《法学评论》,正式公开出版,向国内外发行。《法学评论》的宗旨是,以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让会主义理论和路线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个面向”,主要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搞活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各种法律理论和实际问题,促进法学研究为发展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服务。《法学评论》辟有评论、专论、争鸣、增强企业活力的法律问题、港澳台学者论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贡献突出体现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法律观之扒他系统阐述了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与国家同步产生的法的起源论、国家和法的本质、依赖于经济基础的法的变迁论、国家和法的消亡论。这些理论为我国现代法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信息,奠定了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这正是瞿秋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伟大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董必武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建国初期就热心倡导团结党内外法学人材进行马列主义法学研究工作。但由于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我国法学研究至今仍然比较落后。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强调实现天下大治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法学研究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我们不能低估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法学战线的流毒和影响。深入揭批他们散布的反动谬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不保障和发扬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实现。而开展法学研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政法战线和其他战线现在需要法学工作者进行研究的问题很多,而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紧密地结合我国各方面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尽可能地走在法律实践的前头,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论”最初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后由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不发达国家剩余劳动吸收过程的“普遍真理”。该模型主要揭示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两个部门有一个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这确实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这一模型的理论价值。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