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彭兵  陈旭堂 《浙江学刊》2015,(2):215-219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拉大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就发展本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可以说是所有欠发达地区碰到的共同问题,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中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上都给予这些地区极大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幸民族文化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特色资源。然而,要想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和赶超两大发展任务,仅仅依靠特色文化旅游业显然是不够的,发展路径的探索仍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3.
李欣 《社科纵横》2008,23(9):97-99
区域传播中是促进河西走廊少数民族地区安定团结、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具有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双重意义.文章以中国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农村广播电视建设为宏观社会背景,从微观层面剖析制约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的因素,在区域传播的视阈下,提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增长极"、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陈其斌  周鸿锵 《社科纵横》2007,22(6):123-124
少数民族发展应以文化发展为基础。东乡族是甘肃特有民族,东乡族生活的地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农民生活较为困难。东乡族羊文化传统深厚,经济发展和民族发展应立基于传统羊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积德  刘转青  杨林 《学术交流》2012,(Z1):208-210
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优势,具有诸多可供发掘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规则的不规范性,限制了贵州省许多运动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得不到普及,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本  相似文献   

7.
基于时代对于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广泛采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但在具体实行方面,各有特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高校设计学创新人才培养更具特色优势.该文通过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融入设计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设计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策略,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因素的凝聚和强化刘敏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共有近50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7%,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0%。总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占西北地区的84...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女性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本民族文化的开拓者,如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等,还有至今仍穿在各民族群众身上的服饰,特别是民族节日盛装,都是少数民族妇女亲手缝制的.因此,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文化及经验,正是凝聚在她们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艺及服饰里,也正是民族民间手工艺和服饰,凝结了妇女的知识和智慧.而少数民族妇女的这些知识与经验,长期以来,将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古歌、史诗、创世神话等,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和传播,并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延续.  相似文献   

10.
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性和生态文化多样性较高的区城,是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也是研究自然资源与生态文化保护关系的典型剖面.解析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宗教、图腾、聚落、村规民约、经济类型等因子,探索这些因子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把握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对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成华 《创新》2016,(6):91-98
在"时空压缩"的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得到迅速推进,然而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未能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间取得平衡,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失真,破坏了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要实现既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亟须抑制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的过度膨胀,探讨民族文化保护的策略,对民族文化开发中的政府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2.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在21世纪头20年将会大大加快,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本文通过简要地介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整体情况,从而来阐述西北民族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希望能为研究当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提供一种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生活的地方,今天回、藏、蒙、保安、东乡、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艰苦,文化多呈封闭状态。一方面,保存了本民族文化特质,而另一方面,又融进了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几...  相似文献   

15.
民族视觉元素影响着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及其丰富和珍贵的视觉艺术养料。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走具有中国民族和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道路,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上海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文钰  高向东 《社会》2004,(8):20-24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不断 发展,离开民族地区到上海等沿海发达地 区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10):129-131
民族体育乐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与音乐舞蹈艺术融合中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旋鼓舞具有非常重要代表性和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青  王俊 《创新》2010,4(3):98-102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人们适应其依存环境的生产、生活的结晶,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中蕴藏着明晰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价值与环境伦理观契合,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具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在参与维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态秩序同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从少数民族饮酒习俗的变化看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仙  李先知 《社会》2003,(11):37-39
存在于少数民族社会中的饮酒习俗与当地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饮酒习俗对当地社会的这种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发挥着某些不可或缺的功能。近年来少数民族饮酒的社会功能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转变从微观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化变迁。因此,透过少数民族地区饮酒习俗的社会功能变化,能从一方面折射出这些地方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9):91-9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还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因此帮助这些地区解决贫困问题就成为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的特殊成因及其表达方式。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正遭遇资源环境的强力约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认为,要通过建立扶贫开发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的耦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