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振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83-86
老子对名的局限的讨论必然显现出象的真理,从名与象的比肩相向必然逼问出道的意义问题。道守护名与象的紧张对视而成道缘;象从名的窘迫处体现象缘;名因自身的局限为象缘留地盘,并在与象缘既对立又呼应的关联中成其名缘。 相似文献
2.
4.
正2月5日,北京城已是年味十足。这一天,国家外国专家局邀请在中国工作的68名外国专家座谈,会后,李克强总理接见了大家,中新社记者抢拍了一张总理与一位洋专家亲切握手的照片,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照片上那位蓝眼睛、大鼻子、褐色头 相似文献
5.
6.
王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中国和西方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反映在很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中,比如艺术理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找出共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科学地阐释和评价各自的理论特征和地位,从而更系统、更完善地把握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丰富世界艺术理论宝库。钱钟书先生认为,“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 相似文献
7.
8.
郁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平非常低下,决不可能产生如文中听说“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那样完备的乐器,更不可能产生审定音阶高低的声“律”。《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着周朝时人们对于诗歌的看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龚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633-636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但无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是较为完整的诗论。但二者的关系却并非是平行的、对等的,即二者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纵深向上,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产生及其本质。对于诗歌的产生而言,言志说揭示了其充分条件,缘情说则指出了其必要条件。而对于诗歌的本质而言,从言志说到缘情说,是人们对诗歌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从流到源、由表及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江舟群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地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用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然而在上古社会里,人们往往偏重从功利的角度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把它框定成一种服从政教功能的合乎封建礼义的规范情感.《诗 相似文献
14.
何香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位女中豪杰是怎样从名门千金争得一双“天足”,如何拼死营救遭难的丈夫和爱子,为什么不懈地同蒋介石进行长期不屈的斗争,又何以为新中国老骥伏枥而壮心不已。 相似文献
15.
16.
马贝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缘”原为名词,本义是衣裳鞋帽等的镶边。由此引申出“沿、循……(运行)”义(动词性)。在汉语史上,介词“缘”有三个义项.即“依据”、“因为”,“沿着”,均从动词义项中发展而来。“缘”衍“依据”、“因为”义始于战国末期;“沿着”义的介词“缘”最早见于晋代。 相似文献
17.
吕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一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情说”正式确立于魏晋时期,它提倡文学抒发情感、表现个性,是对先秦儒家“《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探寻“缘情”理论的发展,人们总会提及《荀子》及《毛诗大序》,《礼记·乐记》有关情与昔乐、情与诗歌关系的论述①。由于这些论述最终归结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以“志”辖“情”,是继承早期儒家“言志”理论所作的发展与改造,于是,“缘情”理论的渐成轨迹,历来便被描摹为由“《诗》言志”到以“志”辖“情”,再至“缘情”。这种描摹从总体上看也许不能算错,但至少是相当粗略和不完整的。因为它未能表现出“《诗》言志”与以“志”辖“情”之间的中介环节,也就是说,未能阐明以情感、情绪为意义内涵的“情”,是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进入儒家思想,并被揉合于“言志”理论之中。由于忽视了对这样一个有关“缘情”理论初始来源问题的认真研究,按照以往的描摹,便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荀子开始的儒家后学对“情”的注目,是由对“志”的注目中自然生发;后世“缘情说”是从儒家“言志 相似文献
18.
19.
20.
吴雪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84-87
关于“诗缘情”中其“情”含义的阐释 ,历来褒贬纷纭 ,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与诗论开山之祖的“言志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实际中揭示其“情”的含义。循着这一思路 ,不难发现“诗缘情”实是一种新的文学观 ,其“情”主要指物感之情 ,一己之情 ,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 ,使文学走向最终的自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