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对名的局限的讨论必然显现出象的真理,从名与象的比肩相向必然逼问出道的意义问题。道守护名与象的紧张对视而成道缘;象从名的窘迫处体现象缘;名因自身的局限为象缘留地盘,并在与象缘既对立又呼应的关联中成其名缘。  相似文献   

2.
报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交通局原副局长吕传军因经济问题接受调查时开枪自杀。事后,交通局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局长大讲其成绩,并组织交通局的30多辆汽车为其送葬,事后就餐者竟有100多人。  相似文献   

3.
奇石     
  相似文献   

4.
吉水 《温州瞭望》2016,(5):72-75
正2月5日,北京城已是年味十足。这一天,国家外国专家局邀请在中国工作的68名外国专家座谈,会后,李克强总理接见了大家,中新社记者抢拍了一张总理与一位洋专家亲切握手的照片,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照片上那位蓝眼睛、大鼻子、褐色头  相似文献   

5.
“诗缘情”辨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诗缘情”是与“诗言志”有着重要区别的文学观念。“诗言志”是志中含情,“诗缘情”则是情中有志。“诗言志”强调世情、群体之情,“诗缘情”强调物感之情、一己之情。“诗言志”所涉及的情,带有伦理道德的规范,而陆机“诗缘情”却未作相似的理论规范。“诗缘情”的提出,与魏晋重个体的思潮及文学创作重抒情的倾向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对“诗缘情”观念作了纵向考察,认为:到了南朝时期,文学观念基本上完成了由“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西方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反映在很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中,比如艺术理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找出共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科学地阐释和评价各自的理论特征和地位,从而更系统、更完善地把握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丰富世界艺术理论宝库。钱钟书先生认为,“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  相似文献   

7.
一、我的商业想法目前中国的动漫产业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每年有大量的国外动漫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动漫产业无法与之竞争,我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消费者的需求:青少年们都喜爱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动漫产品。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平非常低下,决不可能产生如文中听说“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那样完备的乐器,更不可能产生审定音阶高低的声“律”。《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着周朝时人们对于诗歌的看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相似文献   

9.
世界奇石     
会“哭”的奇石 在北缅甸北部的森林地带有一块会“哭”的奇异岩石。平时寂静无声,与一般岩石没有什么区别。但每逢阴雨,它就会发出像人类哀嚎般的哭泣声。这块石头被列为缅甸十大奇观之一,前来倾听它“哭诉”的游客络绎不绝。地质学家曾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但迄今未能解开它的发音之谜。  相似文献   

10.
奇石之谜     
沉甸甸的石头,一经敲打,会发出优美的音乐声;硬邦邦的小石块,竟然长出“白发”来。其中奥秘,让人难以捉摸。音响石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一处叫“音响石”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遍布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如用铁棒敲打,竟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声;如  相似文献   

11.
世界奇石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狂,一直考到头发白了,脊椎驼了,精气神儿也全部丧失尽了,才终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之下,得中举人。这个蹉跎考场。经过数十次应试,经过数十次名落孙山之后,已经压根儿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在获知这个高中的消息以后,高兴过度,疯了。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但无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是较为完整的诗论。但二者的关系却并非是平行的、对等的,即二者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纵深向上,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产生及其本质。对于诗歌的产生而言,言志说揭示了其充分条件,缘情说则指出了其必要条件。而对于诗歌的本质而言,从言志说到缘情说,是人们对诗歌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从流到源、由表及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地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用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然而在上古社会里,人们往往偏重从功利的角度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把它框定成一种服从政教功能的合乎封建礼义的规范情感.《诗  相似文献   

14.
尚明轩  李志奇 《社区》2008,(8):36-37
何香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位女中豪杰是怎样从名门千金争得一双“天足”,如何拼死营救遭难的丈夫和爱子,为什么不懈地同蒋介石进行长期不屈的斗争,又何以为新中国老骥伏枥而壮心不已。  相似文献   

15.
16.
“缘”原为名词,本义是衣裳鞋帽等的镶边。由此引申出“沿、循……(运行)”义(动词性)。在汉语史上,介词“缘”有三个义项.即“依据”、“因为”,“沿着”,均从动词义项中发展而来。“缘”衍“依据”、“因为”义始于战国末期;“沿着”义的介词“缘”最早见于晋代。  相似文献   

17.
一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情说”正式确立于魏晋时期,它提倡文学抒发情感、表现个性,是对先秦儒家“《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探寻“缘情”理论的发展,人们总会提及《荀子》及《毛诗大序》,《礼记·乐记》有关情与昔乐、情与诗歌关系的论述①。由于这些论述最终归结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以“志”辖“情”,是继承早期儒家“言志”理论所作的发展与改造,于是,“缘情”理论的渐成轨迹,历来便被描摹为由“《诗》言志”到以“志”辖“情”,再至“缘情”。这种描摹从总体上看也许不能算错,但至少是相当粗略和不完整的。因为它未能表现出“《诗》言志”与以“志”辖“情”之间的中介环节,也就是说,未能阐明以情感、情绪为意义内涵的“情”,是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进入儒家思想,并被揉合于“言志”理论之中。由于忽视了对这样一个有关“缘情”理论初始来源问题的认真研究,按照以往的描摹,便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荀子开始的儒家后学对“情”的注目,是由对“志”的注目中自然生发;后世“缘情说”是从儒家“言志  相似文献   

18.
快到年底,职场人又将撰写一年一度的工作总结。这一总结怎么写,相信很多人已有思路,想好了从哪几方面展开。这里,笔者想问:多少人的思路里包括“人缘”这一方面呢?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没有想过:工作以来,你的人缘好吗?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缘”,对其不屑一顾。可在笔者看来,在职场上,好人缘是促进和谐、推动工作的一大助力。当然,也不宜放大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女人世界》2007,(7):36-39
“天意茛绸”是将莨绸的生命,在淡泊宁静中转化出来的历史古韵,注入到我们的身体发肤中,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呼吸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缘情”中其“情”含义的阐释 ,历来褒贬纷纭 ,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与诗论开山之祖的“言志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实际中揭示其“情”的含义。循着这一思路 ,不难发现“诗缘情”实是一种新的文学观 ,其“情”主要指物感之情 ,一己之情 ,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 ,使文学走向最终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