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雨  太盛 《江淮论坛》2000,5(2):13-1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作一探讨。一唯物史观认为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在不同的社会 ,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社会中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是 ,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剥削制度以及作为阶级的…  相似文献   

2.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瓦解以来,人类所经历过的社会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人类杜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阶级杜会客观规律的钥匙,是无产阶级胜利地进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类盲目地受着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只有在马克思、恩恪斯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人类历史才成为科学,人类中的先进阶级才开始自觉地依据客观规律,为历史开辟前进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设想和寻求,都不过是空想。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才成为现实的前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一个主要之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问题,人们往往会提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诚然,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旧存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但在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时,只限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本身就难于说清问题。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两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那么很显然,阶级斗争又起源于各个阶级之间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历史上各个社会形  相似文献   

4.
<正> 改革是历史的动力。凡是前进的社会,无不依赖于改革;只不过有大改与小改,自觉地改与不自觉地改之分罢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只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其他任何一种阶级社会的改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群众性,即是社会主义改革独有的品质,是社会主义改革先进于其他社会改革的最显著标志。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最强大的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任何社会的变革,最终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需要改革,自然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来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而劳动群众对社会的各种要求,是社会变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提出了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的长远指导方针,他说:“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在初级阶段,特别在当前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九年间,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又一次革命。我们靠改革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我国经济建设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改革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全局性的位置。本文择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主要实践,并且着重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问题作一概略探索。通过这些材料,说明一个问题: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已经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改革始终是和它相伴存在的,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任务。因此,系统地阐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观,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其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全社会的根本利益已经一致起来,所以,社会矛盾的解决无须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而通过人们有计划的改革就能够实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就是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们自觉的活动,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非爆发的方式得到解决。从破除陈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经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有了自己的特点,概括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那么,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实体、范围、性质、形式和目的五个方面,谈谈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为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主张社会主义不能静止不变,必须在改革中前进。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革观,以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入揭示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生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方法论,因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者认为要在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阶级斗争的总趋势究竟怎样?是越来越缓和、削弱、以至最终消失,还是越来越尖锐、激烈?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逐步消灭阶级,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肆意篡改和歪曲马列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总趋势这个问题上搞乱了理论,搞乱了人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原则之一。能不能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能否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之所以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虽然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对阶级的完整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現,在本质上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革现一脉相承,都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为前提,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目的。然而,这种本来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其各自的发展趋向却大不相同,其实践结果更是大相径庭。毛泽东强调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不久使导致了1958年到1978年长达20年的“左”的倾向。邓小平强调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则以辉煌的实践效果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性地推向前进。历史进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根本性因素,则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衡量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上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汤普森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与阶级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布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发现了马克思阶级学说中趋于被人遗忘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以多布的工作为基础,汤普森在自己的社会史研究实践中对阶级斗争分析方法进行了重要推进,最终在具体的英国语境中,确证、重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基本观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15.
改革的性质是由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消灭阶级的革命是人类社会中更为深刻的,也是具有最终意义的社会革命。改革就是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实现这一革命任务的基本的革命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终消灭必须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消灭阶级就是要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诸方面造成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说过,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现,他的新贡献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赋予特定的无产阶级专政含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坚持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才配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年的斗争历程中,从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直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发展,形成毛泽东思想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建树了丰功伟绩,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积累了可鉴的经验。本文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二大破旧创新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并产生了和正在继续不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 改革,就是破旧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切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曰之旧,一切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日之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行调节来解决不适应的部分。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东西,我们都要破除;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新东西,我们都要创建。这就是要改革。  相似文献   

18.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着重指出:承认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同时承认今后再不需要也再不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这些基本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围现阶段阶级斗争必须遵循的根木依据,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范畴,以及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范畴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种类型的道德都有它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正确理解集体主义原则,对于加强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一、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长期以来,由于“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思维方式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把集体主义只归结为“个人服从集体”。虽然,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1)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探索的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三论”、“九点”,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完整的体系,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之一。(2)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命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实质上是坚持运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和成功运用的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阶级分析、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三者统一综合运用的方法。(3)“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这样一个命题体现了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反对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这样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