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我国唐以前诗歌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革新者。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关于杜甫的思想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思想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选择是历史长河中的水到渠成和自然而然的现象,中国人选择儒家文化,就在于古代个体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具有普适性、共同性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具备可社会化的内在潜质,具有可普遍化的外在社会务件,所以能够转化和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普遍性文化价值原则和道德理念,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时代所需的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3.
孔子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明显的宗教性成分。孔子认识到人精神活动对信仰的需要,有自己的宗教观念,在其情感和行动方面都有宗教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生生不已、自强有为、尚义崇公、包容存异、关怀济世等五大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五大精神是我们当今弘扬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此五大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尽管遭受到各种非儒家思想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多次批判和冲击,但并没有消失在文化舞台上,而是表现了极大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儒学已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影响早已超出国界,成为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例如在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儒家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说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存在价值。那么,儒家思想有哪些特点值得总结并有其存在价值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遂 《船山学刊》1994,(1):62-71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宫”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酉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还嘱咐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会朝近现代人向转型。对此儒家文化能否适应和如何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在我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儒家文化虽发源于中国,但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却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对此儒家文化在它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亦为当前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实现现代化虽是各国的普遍要求,但国情不同,要实现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此中亦有差别。本文想就上述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8.
尽管儒家社会不是平等的社会,古代儒家也没有将普遍"平等"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价值转换中的现代人依然在儒家传统中发现与现代平等有连续性的思想资源:古代中国有与西方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设置,如有科举而没有世袭的贵族.儒家反对贫富差距悬殊的传统,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为代表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中成为了现代传统.农业社会主义或者平均主义也是有儒家传统因素的.儒家纲常中次要的原则"友道"中潜在的平等(或对等)观念被发掘出来,做了现代性的解释.尤其是从性善论发端的圣凡平等的理论,似可与现代平等尊重的原则直接对接.平等在近代的嬗变,其一是政治的,为个体争取权利;其二是伦理道德的,为了建立道德主体性.圣凡平等由此呈现出了现代性.它同不能脱离群己关系来讨论的认识主体性一样,同样渗透着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形成于春秋晚期的儒家思想,是西周文化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唯一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封建主义文化特征应当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如果我们详细考察,便会发现儒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原始宗教文化特征。这些特征集中地体现于儒家的祭祀理论之中,表现为政教合一与人神合一的政治思想和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0.
汉赋的发展与儒学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西汉初期,儒学尚未兴盛,反映在汉赋上则是百家思想并存。自武帝始,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对汉赋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是:儒家批评君主过失的传统及诗教的“谲谏”原则,促成了汉大赋的“讽谏”功能;儒家向往古代圣贤及《诗经》中的“颂”,促成了汉大赋的“颂扬”功能;而东汉时期儒学与谶纬合流,又使汉大赋的颂扬功能更集中于对礼节仪式的发挥;儒学对汉代抒情赋中的“贤人失志之赋”与“纪行之赋”也有重大影响,使其表现出以儒家思想为本的特征。东汉末期,随着儒学的逐渐衰颓,汉赋的题材也突破大赋的京都校猎与抒情赋的言志纪行而逐渐趋于世俗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期以来,儒学的命运便受到了儒学研究者们的强烈而普遍的关注,并且先后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拯救儒学的主张。然而,即便是以新儒学研究为契机而兴起的、至今仍极有热度的当代儒学研究,对儒学开展方向问题似乎也没有切实的应答和解决,以至儒学的实际生存状况仍然被描述为“游魂”。为此,本刊约请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等知名学者撰写了一组关于儒学在当代应如何开展的文章,以飨读者,并希望引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玲  李俊 《东岳论丛》2011,32(9):90-94
儒家思想和谐观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作为伦理意识物化的中国古建筑,从而产生了都城、宫殿建筑王权至上的政治伦理及民居建筑的血亲家族宗法伦理。因儒家伦理和谐观中"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使中国古建筑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在中国社会扎根很深,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思想和观念。而以前人们在研究儒家思想时,完全将其作为一种封建文化对待。这使人们很难看清楚其全貌,也不利于对儒家思想进行准确评价。必须看到,儒家思想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变革时期,它源于一种东方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又是西周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直接继承,在其思想理论中保留有大量的原始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4.
<正> 马克斯·韦伯堪称二十世纪社会与政治比较研究的巨擘之一。他的宗教社会学和统治社会学理论,包括官僚政治、个人魅力型权威和世袭制的界说以及城市的类型及其概念,迄今仍是这些研究领域的重要典范。除开社会学领域,韦伯似乎还以研究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广为人知。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新教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然而,近年来,韦伯关于传统中国社会中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著作,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概述韦伯关于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理论,并附带讨论一下他的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与地位。但是,如果脱离了韦伯的其它著述,尤其是他的关于宗教道德价值同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身体社会学逐渐兴起、发展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章试图阐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身体观念,以此引导人们审视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消费实践,为逐渐改善不合时宜的身体消费观念提供一些智慧的源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身体是"四位一体"的,身体结构则是"形—气—心"三个层级的有机统一,并强调"内圣外王"以修身。其身心关系则可表述由"身心一如"到"以心控身"。  相似文献   

16.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3-0070-02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表面看来,它包括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等,但从深层次考察,更重要的是处于隐蔽状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等。先进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在"以华治华"侵略策略的指导下,日本侵略者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利用.伪满的"王道政治"理论、华北伪政权的新民主义、汪伪的"和平"谬论与东亚联盟理论,都是日伪在恶意吸纳、篡改儒家某些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或完善的侵华、奴华理论.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是多种因素相互纠集作用的结果.除了日伪别有用心的扭曲外,也与儒家思想自身的积弊及其模糊性、普遍性,沦陷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民众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东波 《河北学刊》2008,28(2):241-243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清前期,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儒家思想在"康乾盛世"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早年在构建他的"革命学"时期,就自觉地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养分。晚年的孙中山,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国际国内的社会思潮,大张旗鼓地改造和利用儒家思想,试图在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之间寻求其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易传》的学派归属是近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论者或提出《易传》为道家所作的新说 ,或坚持它为儒家典籍的传统说法 ,或提出它自成一家。专家们一般都以《易传》思想与道家或儒家思想特征的比附入手进行探讨 ,较少注意儒、道两家思想本身的发展脉络。本文试从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开始 ,论析《易传》实为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对于解决《易传》一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似有裨益。1  儒家研《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后期 ,孔子就认识到研讨《易》的重要性。他晚年的时候 ,喜研《易》,以至于“韦编三绝”1。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