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理论背景,首先梳理和计算了国内外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大小和变化方向随定义的不同而不同。绝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一般上升,相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可能下降,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作为收入法定义的补充。目前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50%,全国和农村的比例更低。然后基于收入拟合方法下的中国收入分布变迁情况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逐渐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最后从收入来源角度提出了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经营净收入等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西安为例,对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厘清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的现状阐明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项目调查数据的整理概括对西安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途径及其机制创新。认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上升渠道。为此,应提高整个社会对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功能可变性的认知程度;建立健全以推进教育公平、房地产改革创新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合理保护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利益的各种政策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就业、创业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财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理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迁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有见地、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限于社会学领域,侧重于阶层的划分、收入差距和收入分化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我国社会阶层变迁对老工业振兴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和优化辽宁社会阶层结构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理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值得关注的问题。J村是成都平原城乡深度融合的代表,文章基于职业维度将J村村民划分为十大阶层,发现J村阶层结构呈现出以往农村中没有的“梯形”形态,这是城乡深度融合下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过渡的中间形态。数据分析表明,J村村民收入差距较为悬殊,不同阶层内部存在不同的收入差距;阶层代内流动强,代际传递作用弱,与全国农村阶层相比较,J村阶层结构更合理。研究发现,土地流转促使J村阶层结构开始变迁,在改革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发挥村落动能,在作为外部因素的政策牵引和市场环境的拉动作用,与作为内部因素的村集体动能和村民个体动能的推动作用下,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促成J村社会阶层结构良性变迁。文章首次提出农村社会阶层的“梯形”结构,可能丰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等收入阶层的稳定器观点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能否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政策制定时的倾斜度。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这一阶层就能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续受损,其阶层利益无法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和阻碍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及各阶层自身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 ,变化比较大的社会阶层是 ,公有制企业工人阶层、非公有制企业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研究这些阶层的现实状况和基本利益要求 ,并据此改善和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惯性率指标,文章对1989~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动态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转轨时期,我国居民收入的相对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居民的经济地位存在改善机会。收入流动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位置呈现固化趋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地位比较脆弱;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总体状况优于城市,农村的顶层缺乏流动,而城市的顶层和底层都较缺乏流动。改革现有分配制度,打破高收入群体的固化状态、以教育投资促进低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地位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应是我国未来社会政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随之出现了变革,目前我国社会成员分为七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产业者阶层、资源流转者阶层、学术阶层、闲逸者阶层、新社会阶层以及弱势群体阶层。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中产阶层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和独裁政体代替民主政体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的以中产阶层为基础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而可以说,中产阶层占据主体地位是现代社会保持稳定的“安全阀”和结构性因素,中产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就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及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启示意义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共产党只有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正确解决依靠谁和团结谁的问题.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六个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论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阶级、阶层变化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3.
封建等级制度是欧洲中世纪的重要社会特征,其导致欧洲中世纪民族概念演变出了贵族内涵.欧洲近现代民族概念演变出的公民内涵,则是力图克服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层,用平等原则把人们团结在民族国家之中,实现人们社会团结的扩展,推动各民族在民族国家中共同发展.欧洲从中世纪的贵族到近现代的公民的民族概念演变,清晰地显示了...  相似文献   

14.
津门这片艺术的沃土精心浇灌扶植了话剧这株外来的戏剧之花.如果说张伯苓亲自引进话剧并将其搬上了南开学校舞台的话,那么张彭春的贡献就是提高了话剧的艺术品位,使之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话剧从校园走向社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天津话剧界同仁为此付出了心血和努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天津话剧舞台呈现出好戏连台、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同一的主客体思想是理解卢卡奇思想的一个关键点,是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一个"题眼"。国内卢卡奇的同一的主客体思想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一的主客体思想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线索性概念,它与此书中其它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由于词类划分体系不一 ,在代词副词的归属 ,助词的取舍 ,量词是否设置等问题的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就给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教学带来不便。文章具体分析并探讨了近二十年来古汉语教材在词类划分上的分歧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代词、副词虚实的确立 ,助词、量词的设置不仅符合先秦文献的实际语言情况 ,而且可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 ,因而必须在高校教材中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这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解体、分化和新的阶层的重组。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中产阶层在悄然崛起、壮大和发展,并且必然在未来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最为中坚的力量。而中产阶层的崛起与政治民主化有着密切联系,中产阶层的崛起是民主化的基础,民主化促进了中产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对小说《卡斯特桥市长》进行分析,对其中隐含的罗马自然法、中世纪神法和近代法治思想进行阐释。古代罗马自然法思想曾是卡斯特桥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早已被遗忘;亨查德的命运沉浮体现了中世纪神法观点对人们的影响;而伐弗雷的成功则代表了法制思想在现代的发展。小说中哈代将进化论和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西方法律思想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及其对哈代所在时代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阶级阶层现象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内涵丰富、内容完整,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认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阶层认同、农民工幸福感各为学界所热议,但鲜见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 的多元回归模型证实,在经济地位提升、配偶陪伴、身心健康、与亲友联系密切等因素共同支持下,青年农民工的阶层认同越 高,其幸福感越强。模型分别通过性别和地区分模型的稳健性检测,证实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男女之间有较大差异,东、中、西 部地区各有不同。青年农民工在获得物质满足后,亟须城市的接纳与尊重,地方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他们的阶层认 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