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致祥(1838—1899),字季和,江苏嘉定人,1860年进士。1881年丁忧,1884年再补内阁学士,“上书极言天下事”。①1885年1月因反对铁路,被降级。②历任通政使司副使、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宗人府丞。1889年8月以后,任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1894年视学浙江,“有严名”。⑧1898年为安徽学政,11月迁兵部右侍郎。次年5月卒于安徽太平使院。陈启泰(?—1909),字鲁生,又字伯平,湖南长沙人,1868年进士。1881年至1883年任御史,屡劾腐朽官僚,热衷近代化建设,力主抗法。从1884年开始,在山西、直隶等省任知府、道台。1905年9月授安徽按察使,次年9月擢江苏布政使,1907年任江苏巡抚,1909年6月卒于任。④徐致祥和陈启泰都是光绪朝清议的积极分子。陈启泰议论朝政主要在中法战争结束之前,徐致祥则延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藏《艺文类聚》纸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山西藩王宗禄文书,记载了巡抚山西都御史孟、杨、万、王,巡按山西御史陈、宋、饶、桂监察王府宗禄发放事宜。通过文书与传世文献的结合,明确了嘉隆万年间巡抚山西都御史与巡按山西御史具体为何人。山西藩王宗禄文书为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明代山西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监察山西藩王宗禄发放的细节性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其一,为明代巡抚都御史与巡按御史监察职能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其二,为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等监察官的个案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监察御史制是明代中央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明朝最高统治者控制人民、监察官吏、网罗人才、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得力工具,对明代的政治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拟从监察御史在明朝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来探究一下它与明代政治的关系。监察御史之职始设于隋唐,下及明清,明代共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其职责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条"万里长城",监察官员历来被称作是"风宪""耳目"和"言路"之官。身为"风纪之司"的明代监察御史品秩虽不高,但权力极重,确有"使一县之众必由于令,一郡之众必由于守,守之权归于按察,按察之权归于天子,则天下如网网之相维、臂指之相使矣"之功。正因监察御史的作用不同一般,对其选授的标准也就更加严格。明代对监察御史的选任经过历朝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而独具特色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一九七三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件在肩水金关发现的重要文书,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价值。例如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两个官职的关系,由于这一重要文书的发现而使我们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作考述,敬请方家赐教。在《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简文中,开头有如下一段文字: “甘露二年五月己丑朔甲辰朔丞相少史充御史少史仁以请诏有逐验……,”以下的文字争议很多,也与本文无关,这里暂不讨论。先将上面摘录的一段文字逐一解释一下:“甘露”为汉宣帝刘询年号,“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己丑朔”即己丑这一天为初一;“甲辰朔”中“朔”字是衍文,  相似文献   

6.
李森先,字琳支,号滟石.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人.明朝崇祯元年(1628)进士.清顺治二(1645)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为人鲠直敢言,因上疏摄政王多尔衮弹劾礼部尚书、大学士冯铨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而被夺官.顺治帝亲正后,览其原疏,认为“所劾甚当”,遂官复原职.顺治十五年,李森先应诏陈言,为流徙诸言官开脱.顺治斥责他“市恩徇情”,又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寻宽免,复原官.命其到河南勘察荒情,不久卒.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称其“屡上疏,论事切直,三下刑部,不少摧折.”  相似文献   

7.
我国封建社会的御史制度,是世界各国古未有之的一项特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立御史职官,不理庶政,专督各级官吏,“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实为我国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一大特色。可是,建国三十多年来,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著述甚少,涉及御史制度历史作用的论述更可谓风毛麟角。笔者认为,研究御史制度的利弊与作用,对于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及其法制,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本文试就御史和御史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作一简单论述,以期引起进一步探讨。一御史和御史制度史籍上有关御史名称的记载,最早的散见于周代及春秋战国。战国时,献书多曰:“献书于大王御史。”秦赵会于渑池,亦令御史书事。淳于髡曾云:“御史在后,执法在傍。”那时的御  相似文献   

8.
刘焘是北宋后期词人、书法家,元祐三年(1088)进士;元祐六年至八年,为曾布幕僚,后任定州安抚史管勾,与苏轼同僚;绍圣年间(1094-1097),任删定官;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秘书省正字兼著撰;崇宁元年(1102),任监察御史;政和八年(1118),为淮南东路提刑;宣和七年(1125),除秘阁修撰;靖康(1126)中,因擅离官守,被劾致仕,后家居故乡长兴.  相似文献   

9.
比闻黄浦巳塞,堤工渐竣,自南来者,皆称“工坚费省”。数年沮洳,一旦膏壤,公之功不在禹下矣!仰睇南云,曷胜欣跃! 本文选自《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一》。原题作《答河道潘印川论河道就功》。按印川即潘季驯的字,他是明朝的水利专家。张居正于1578年初荐吴桂芳为工部尚书、总理河漕都御史,负责治河,并兼理河漕事务。同时裁撤了“总河督御史”一官,以统一治河治淮和督理漕运的事权。但不久吴桂芳就病故了,乃以潘季驯为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其职。因此编全集的张懋修称潘的官职为“河道”,不妥。  相似文献   

10.
一、王廷相孝宗弘治进士,世宗嘉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累迁左都御史,是明中叶以后一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在军事、经济和用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第一,在军事上预储馈饷、振兴兵戎、抚恤军士、寓兵于农;第二,在政治上“仁义刑法并用”,主张“教民”、“惠民”、“安民”;第三,强调“修政之要,莫先于任贤”,要“知贤”、“量才受职”、“从公举荐,以防偏私”;第四,在教育上“以治事为本”,“知行并进,体用兼举”,要求对生员的德行、文艺、政事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1.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考证甲骨刻辞,认定“卿史”“御史”这两种地位显赫、包揽国家要务的官职自商代始设,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亦从此说,在《中国史稿》中把卿史、御史列为商代政务官,说是商王的辅佐。笔者通过对大量甲骨刻辞的考证,提出在甲骨刻辞中所载的“卿史”“御史”无一处可作官职解,因而认为商代设有“卿史”“御史”这两种职官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而得出结论:罗、王之说均属误解。  相似文献   

12.
唐代御史台作为朝廷"纪纲之司",职责广泛而重大,唐代御史由于职事活动的需要,经常巡查州县、巡边查访、知南选、出使各国。唐代御史行使其职事活动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的过程。因监军、使边、巡边、带宪职入幕等多种原因,唐代御史出入边塞,"得江山之助",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御史出行成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御史文学家在其职使行程中,还描写了特定地域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这些诗歌不仅拓展了唐代文学的地理空间,也为唐代山水诗的兴盛带来契机。唐代御史纪行诗,是了解唐代地域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郁离子》是刘基著作中兼有文学、历史等价值的最重要的一部书。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幼颖异”,元朝至顺年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丞所阻,再投劾归”。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时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刘基生当元末,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兵害频生,天灾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激化,人民生活陷于绝境。至正八年(1348),世以浮海贩盐为业的黄岩人方周珍率众数千  相似文献   

14.
史学界已经明确,封建监察官——御史有推鞫狱讼、弹劾百僚的职权,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职权在唐代已形成了固定的、系统的职事制度.御史推弹制度指御史推按和御史弹奏制度.唐代御史有两种权力,即司法权和弹劾权.御史的司法权表现在御史可以受理、审讯和参与司法机关审判案狱,这在以前的御史是少有的,唐人苏冕说御史“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今则重于此而忘于彼矣!”但是,御史审理狱讼之后要上报皇帝或交付大理寺判决,自己没有独立的判决权,最多只能在同大理寺、刑部联合审判案狱时有一定判决权力,因而,御史的司法权  相似文献   

15.
明史学界对于《明史·职官志》记载的明代都察院更置于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明清史籍关于明代都察院的更置时间,至少存在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三种说法。对于洪武十三年说,由于文献存在明显的记载错误,不足为据。在洪武十四年和洪武十五年两种说法之中,运用反证法,考证明代都察院应该是更置于洪武十四年,而非洪武十五年,都察院时最高长官为监察都御史,而不是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16.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东汉末年以后,逐渐由监察区划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目前学术界对十三刺史部的起源、治所、职能、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 汉十三刺史部创建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它是在秦监御史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地方监察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说的“监”,即“监御史”。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郡置一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监御史上承御史大夫,直接受御史中丞指挥,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  相似文献   

17.
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一文中,称其为“右的修正主义”和“左的修正主义”。在我们党内应时刻注意对这两种机会主义倾向的斗争。有什么倾向,就反对什么倾向。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注意防止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当前,清除极左路线的余毒和影响,仍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王明推行“左”倾路线给我们革命事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比王明“左”倾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同“左”的和右的错误作斗争的历史。党正是在作为两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的领导下,经过了一次又一次反“左”和反右的斗争后才逐渐成熟起来的。在历次反“左”和反右的斗争中,邓小平既有和毛泽东并肩战斗而结下的亲密友谊,也有因...  相似文献   

19.
[原文]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注释)①惟:发语词,无实义。始元:西汉昭帝年号。②昭书:古代帝王发布的文告。丞相:指田千秋。御史:即“御史大夫”,以下简称“大夫”,皆指桑弘羊。贤良、文学:汉代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举一些儒生,有“贤良方正”、“文学高第”等名目。这里所说的“贤良”“文学”,是指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和“文学高第”的儒生。语:议论。  相似文献   

20.
南宋“庆元党禁”期间,理学家朱熹因遭劾而落职罢宫观,而其门人蔡元定却受到贬窜道州而死的重罚。对此中缘故,后世大多认定蔡元定只是因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朱熹等人而受牵连,纯属“无辜被诬”。但据当时散见诸处之史料,尤其通过辨析朱熹在此前后之书信文字,可证蔡元定受此重罚,虽与当时政治大背景相关,然其直接原因,实在于蔡元定以风水之说主张迁移建阳县学至护国寺址一事,使得政敌们得以借口而窜责蔡元定。也因此重罚事牵涉风水之说,故朱熹、蔡元定及其后人、门生等道学中人皆不愿明言其间,遂使蔡元定贬窜道州之直接原因湮灭不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