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从本期开始增辟《青年论坛》专栏,专门刊载35岁以下青年作者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学、社会学等。尤其欢迎:①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文稿;②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及工业、农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等问题的文稿;③探讨新的历史时期中,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的文稿;④有价值的调查报告;⑤有科学和探讨价值的学术新论等。文稿要求见解新颖、材料翔实、文风朴实,字数在五千左右。欢迎青年作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写明年龄、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以丝绸贸易为象征的、曾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及与之相伴随的经济贸易关系。明清时期 ,是其发生演变并最后终结的时期。虽然从形式上看 ,中外海上交通的道路并未如古代陆上的“丝绸之路”那样因阻断而荒废 ,反而借着西人的东来殖民而更趋畅达和兴盛 ,然而中西之间贸易关系的性质却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传统模式的“海上丝绸之路”正日渐让位于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近代中西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3.
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互派7名代表,在承德就抗战胜利后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方向、路线、政策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举行了会谈并形成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的主要决议》。这是党在解放战争初期,根据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原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指导方针,成功地解决内蒙古东西部自治运动统一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四·三”会议。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研究“四·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进而正确评价“四·三”会议的历史功绩,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依旧是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资本逻辑控制下的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问题,人类究竟何去何从,引发思考热潮。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生成要素,挖掘"共同体"的本质目的,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走向马克思实现人的幸福的"真正共同体",探索出实现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体。通过对"共同体"生成要素的历史考察,可概括为自然血缘亲近要素、文化信仰趋同要素、政治权力创制要素、经济利益共生要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素等五个方面,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能揭露其他"共同体"的虚假性,更能为当今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作出解说。  相似文献   

5.
回顾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巨大推动力,理所当然地属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着世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人们对科学技术愈加重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资源、资本的竞争转移到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历史认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讨论历史认识的问题,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对于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使史学在改革的现实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都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因为,第一,历史认识有自己的特点,了解这种特点,就可以弄清历史研究的任务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完成这样的任务。笫二,历史认识是多层次的,重视这种情形,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  相似文献   

7.
关于改革等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在我国这场广泛深刻的社会改革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首要的哲学课题,作为哲学的一种改革,它本身又是这场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对社会改革进行哲学思考的宗旨在于,为改革运动提供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训练和陶铸改革实践主体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思维方式,主动自觉地实现改革运动。但是几  相似文献   

8.
“法轮功”具有会道门的几乎所有特征,是封建会道门在新时期的变种。二者同样利用儒、佛、道等宗教的伪装,编造和鼓吹劫变论、有神论,以蛊惑人心,欺骗群众。会道门头目经常冒充弥勒佛转世渡人,“法轮功”首领李洪志更是自吹自己是比释迦牟尼更大的神,只有他才能度人上天堂。但二者度人是假,骗人钱财是真。在日常活动中两者均冒用气功的名义,引诱并控制急于健身强体的人们。在政治上,“法轮功”从思想到言论、从组织到行动与反社会反政府的会道门同出一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捷克作家昆德拉援引的一句古犹太谚语越来越打动我的心灵———“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我们的本行———或称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其命名就已极麻烦。单说它是否属科学 ,也是极为烦人。其实 ,就科学的可重复性这一重要特征而言 ,人文学科当然不属科学。问题只在于 ,“科学”这个词早已超越了从西方社会生长出来的、促使近代社会产生巨大转变的、具有严格限定和明显特征的原始意义 ,成了代表社会俗称发展进步的、为各个社会众人能共同接受的唯一象征。在此映照下 ,一个东西如果不是科学 ,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从报上读到中国新闻社的一条新闻,为了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惨痛的历史教训,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提出:“我主张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就是想让大家——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血的教训。” 对这个建议,熟悉的朋友无不称赏,认为这是一个为党、为国、为民“计深远”的好主张,它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于是,我草就了一篇短文,投给某报,想为建立“文革博物馆”造点舆论,稿子头一天送去,第二天就退了回来。我真没想到处理得这样快,也没想到退的理由这样怪。退稿信上说:“稿子责任编辑、部主任、主管的副总编辑都看过,从思想上都认为,建立‘文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7年第6期登载了笔者的“关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理论体系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促使笔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以下简称“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构想的再思考。一、为什么要建立“多党合作”理论体系笔者在“探讨”一文中对建立“多党合作”理论体系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已作了初步论述,现再陈管见如下: 首先,“多党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已被中共十三大所确认。在十三大报告中,把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以同等高度予以肯定。十三大以后,特别是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代表的是先进的文化,传递的是一种崭新"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将推动当地的生产力发展.遗产保护和生产力的发展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关键在于建立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立足于代表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利益的保护管理新体制,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抓大放小”的思考蒋海益,吴萍一、企业改革与结构调鳖—从宏观角度来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实践的重头戏和理论探讨的主话题,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构造在国有企业这一微观基础之上,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决定着新体制孕育的程度。如...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在来考察天才问题。这也是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历史上的几种重要观点历史上比较深入和全面地论述天才问题,并且提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看法的,首推康德。康德所标榜的“天才艺术论”,在西方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按照康德的观点,天才是什么呢? 第一,天才是人的天生的心灵禀赋。它直接受之于天,因而一旦某天才人物谢世,这一天才也便完结,只好等待大自然再度赋予另一个人以同样的天才。天才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摹仿的,它表现为巨大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扫黄”的思考潘晓春近年来,我国大陆展开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扫黄”战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然而“黄”风往往屡“扫”不尽,屡禁不止。如何将“扫黄”进一步引向深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扫黄”,即清查和取缔各种淫秽、色情、暴力和封建迷信的出版...  相似文献   

16.
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在内容编排上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动.“想一想”就是一项新增内容.笔者认为穿插在课文中的“想一想”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地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以及对所学内容的补充,深化和巩固,承上启下等诸方面均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志学 《兰州学刊》2010,(10):202-205
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和而不同”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即协调、和谐,本文题中“和而不同”之“和”就取此义,即我们要谈的是和谐问题。就近代以来西方已经有过诸多关于和谐的理论,其中经济理论、政治理论上的居多,我们要谈清楚和谐问题离不开对这些理论的理解,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想从哲学的视角去探究一下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和谐的理解,(并侧重于西方哲学和谐问题的探讨)以找到和谐问题最本源的根基,并对中西哲学中关于和谐的理解试作一个基本的比较,以期明示二者在核心问题、追求途径等方面的不同。篇幅、水平有限,必有不足之处,求教于方家。一、西方哲学中“和谐”问题的发展演变(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出现直至建国前后,史学界存在着“农民动力论”,“片面反封建”等倾向。尤其是1958年提出的“史学革命”,进一步搞乱了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60年代初开始的关于“历史主义”的论战,批评了对历史上农民战争领袖的觉悟程度估计过高,对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采取简单否定的偏差,形成了第一次理论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讨论,对以前农民战争史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反攻倒算论”予以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让步政策论”的否定的否定,形成第二次理论突破。近年来,一些同志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等传统说法展开讨论,实现了唯物史观对伦理史观的克服和超越,形成第三次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一个关键。特别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今天,对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紧迫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国际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有人把社会保障比喻为“安全阀”、“安全网”,也有人比喻为“减震器”、“稳定器”,都不过分。尤其在经济体制转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中,不建立多层次的、比较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就无法减少和避开风险,就难以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机制,对竞争中的强者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却不能自发地保护弱者;市场经济本身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效率,却不能自发地实现公平,避免两极分化。如果对客观存在的不公平不予约束,听之任之,即使不发生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