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抗作为悲剧的重要特质之一,在<魔合罗>剧中有生动的体现.本文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剧作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意识为基点,试图从广义的、美学的层面上对<魔合罗>一剧中表现出的悲剧因素及悲剧精神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气是人们面对不公与屈辱时的应对方式,笔者发现S工厂的工人普遍存在着气.这些气既来自不公的社会结构,更来源于该厂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气的推动下工人普遍采取了三种反抗行动:显性的群体性罢工反抗、隐性的日常式反抗与“假发”的抵制战术,并且在这些反抗行动中,气始终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3.
表现主义处在现代资本膨胀引起的文明重构期,其以特别的精神描写理想人类的文明与艺术,抒写个人情怀,反抗异化,主张"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要凭"自己的灵魂"来表现时代的罪恶,热切地呼唤新人新世界,彰显出"新人"坚决反抗既定权威的心理武器和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2013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较小说有了许多改动,既强调突出了主人公盖茨比追逐以“物化”黛西为标志的“美国梦”的执着,大大简单化了剧中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来,与原作作为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相比,电影进一步张扬了男性形象、父权文化,使原著中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削弱了,这是父权意识进一步入侵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是资本主义文明束缚下追求真正爱情的英国贵族少妇,《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有着变态情欲的中国下层社会妇女,她们是个性迥异的两位女性形象。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性格,她们同是在痛苦的婚姻下苦苦挣扎,在欲望的压抑中饱受煎熬,虽然都在绝望中反抗,却谁也逃不出悲剧的结局。两位作家通过他们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凸显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探究人的复杂心理和罪恶对人造成道德、情感、心理上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海斯特的复杂性格,进而揭示霍桑笔下的人物的多面性,海斯特的反抗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反抗压迫、追求社会公正和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社会反抗逻辑的真谛。在此逻辑下,农民更多的使用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的“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这些“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农民带来现实利益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定的政治风险。这一点对转型期的中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自主爱情 ,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妇女形象。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中的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伊丽莎和凯西在小说中的悲剧命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以及她们最终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对于受压迫的奴隶们的一种很好的鼓励。本文分别从伊丽莎和凯西的悲剧命运着手,分析了她们对此做出的反抗。事实证明,她们最后的团聚是她们反抗精神的最好的回报。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作家,高举“妇女解放”的大旗,关注妇女命运,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以往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形象,重视她们所受的阶级压迫,很少关注这些女性内心自主反抗意识的萌动.其实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压迫者,她们也有一些主动的反抗意识和行为.文章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些意识和行为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岭南女性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的自由叛逆性使岭南女性文学洋溢着反叛的女性意识;重商务实的平民意识驱使岭南女性文学在题材、人物形象、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平民化风范;开放兼容的特质则导致岭南女性创作在体裁、语言、叙事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话剧文学中,郭沫若、顾青海及曹禺的<王昭君>从不同侧面强化了"昭君出塞"母题的某一因子.郭著<王昭君>更多的突出了昭君形象的叛逆精神,女性意识相对较弱,民族国家意识也相对隐蔽;而顾著<王昭君>中的昭君,比郭剧中反抗王权的昭君更加理解女性的不幸,因而女性自我意识更加自觉.同时,昭君的种种爱国举动,表现出她鲜明...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的繁漪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其鲜明特色在于独特性的雷雨性格,其复杂蕴涵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和个体生命力中的创造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的相兼相制,因而深切地显现出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电视剧业内人士、媒体、学者纷纷从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出发,对"韩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长今"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性别化的阐释,浮现出民族主义和社会性别两种话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大学生观众进行的调查显示,观剧是基于文化身份的选择性观看。中国青年学生热捧"韩剧"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性的不满;男女观众在"长今"形象的阐释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看到的是现代缺失的"完美的传统女性",而女性看到的是具有坚韧品格和追求事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具体体现为体验的现代性。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是历史现实和审美现实经过审美转换而凝聚成的总体性审美幻象。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镜像呈现中,这种中心幻象作为人们在改革的时代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种总体的心理状态,它既是一种构成历史和社会发生转化的内在动机和欲望,又是一种呈现在中国电视剧审美景观中的集体想像。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影像表意系统中,“春天中国”的现代性体验寓示了中国电视剧中现代性体验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其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它寄寓和积淀着几代中国人渴盼兴旺、富强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现代性体验大致有三种表现形态:憧憬型、感愤型、回瞥型。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爱情剧、社会及家庭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及公案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反封建、反压迫是杂剧女角的主导精神;在她们身上整体呈现出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勤劳、善良,聪明、美貌,敢于胜利等特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代整个社会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当今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范围广泛的戏剧实验,由此孕育了MUD戏剧、MOO戏剧、饶舌虫戏剧、机器人戏剧和交互性戏剧等多种新的艺术类型。在上述实验中,数码傀儡的研制是关键环节之一。开发数码傀儡的三种基本思路的代表是:古典人工智能、人工生命和可信智能体。由卡耐基·梅隆大学Oz项目组和斯坦福大学"虚拟戏剧"项目组所进行的研究融艺术与科技于一炉,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赵晓红  汪博 《东方论坛》2012,(1):70-73,78
受到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十七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的叙述主体、话语环境、社会表意机制相互交织和推动的结果,十七年戏曲电影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期意识生产的组成部分。其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类:勇敢追求爱情者;巾帼不让须眉者;不屈抗争者;新中国建设者。展现出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萌发,女性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的凸显。  相似文献   

19.
"国家"是"十七年"话剧中一直存在的隐性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以权力实施的形态出现在任何类型文本之中的"超级形象"。在教育剧中,由于阶级斗争话语对国家职能的强调,国家被置放在与个体对立的位置,国家成为对人的个体否定的权力集装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指出,《醒世姻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塑造了一群亮丽的、光彩照人的叛逆女子形象,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新型性格的形成,与明朝末年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产生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