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国内阳明心学的现代研究始于1910年代。1910-1950年,阳明心学研究是根据西方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基本理论架构;1950-1980年,主要是台湾学者在阳明研究中作出了一些推进。1980年,大陆阳明心学研究重新起步,突破了唯物唯心二分式的理论框架向纵深发展。直至今日,阳明心学研究已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展开,取得了较多的跨学科研究成果,阳明心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2.
力行哲学是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思想。蒋介石认为,“行”能创造一切,“诚”是推动社会进化和一切革命之“行”的原动力。因此,蒋介石希冀加强党员、干部、军队、普通群众的伦理道德建设来激发个人“为公”的天性,从而促使国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革命力行建国,实现民族复兴。然而,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力行哲学不仅内在地削弱了国民革命的主体力量,滑向了精英主义,而且在政策层面上重道德、轻法治,动摇了国民政府制度化的行政基础。所谓的“精英”并没有起到蒋介石所预期的道德模范作用,反在法制真空的环境下为所欲为。由此,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蒋介石的政治文化根本不具备强大的统摄力,从而不得不诉诸军事独裁统治勉强维持政权。   相似文献   

3.
明朝建国初即确立了理学独尊的局面。到了明中叶,伴随着社会危机的空前加剧,人们对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朱子理学展开了反思和批判,纷纷寻找新的儒学形式以弥补其失,阳明心学就是这种社会思潮的产物。由于心学强调生命感受、内心体验、血肉之躯、生活情调,因而使它以其对生命意志的极度高扬而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它实现了价值中心的内向转移,真理标准的唯我独尊,个体意识的空前觉醒,理性旗帜下的感性光辉  相似文献   

4.
阳明哲学的理论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涵盖了理学的方方面面,高妙至极。古今学人均有以"是内而非外"、"重内遗外"或"完全转向内向性"等论断来界定阳明哲学立场的,本文以探索学习和对阳明哲学加深了解的态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阳明学是以"合内外"为其哲学旨归的。  相似文献   

5.
阳明心学     
王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6.
在阳明心学中,境界即本心良知在现实人生中的呈现。阳明以“求尽吾心”成就自我立论,在成己之说的基础上,指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才是至仁的境界,这样从小我上升到大我的仁者天地心境界。  相似文献   

7.
民国建立后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统一、国内的民主并没有真正实现。孙中山和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两代领导人 ,在分别探索立国方案。在民族观方面 ,他们都希望对中国各民族重新整合 ,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 ,营造“国族” ,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他们的“国族”思想在内容上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廖信忠 《可乐》2010,(3):40-40
蒋中正“崩逝”后,“副总统”严家淦继任,实权却在“行政院长”蒋经国手上。严家淦可说是虚位“首脑”,当时人们都叫他“YESMAN”。虽然两年后蒋经国接班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但还是有不少人不太满意,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对儒学的融合主要是对先秦圣贤和宋明理学家的融合,王阳明对他们在心性论、境界论及工夫论等方面所含的哲理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与蒋介石由共同追随孙中山革命发展到严重对抗,主要是由于宋蒋之间对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的态度不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表示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宋蒋间一度合作.但由于蒋介石拒绝接受宋庆龄要他放弃独裁、扩大民主,坚决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主张,因此家蒋间的合作是暂时性的,不可能是持久的。后来他们在行动上的对立完全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11.
王维深受儒、道、禅的影响 ,三教在其思想中简直有着让人难分彼此的交融。王维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是以儒为体 ,庄禅为用。王维思想整体构成的丰富性 ,表现出三教混为一谈的多元整合和融会交复 ,这种有意无意的混淆 ,交相渗透 ,互为阐释 ,形成了他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 ,形成了外禅内庄的任运意志和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任同芹 《南都学坛》2003,23(2):38-40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军人优抚给予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优抚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刻洞悉了历代以官赏功的流弊,主张“官惟其才,赏惟其功”,将任官与赏功之界限,厘然分析。他在晚年为安置裁汰士兵而实行兵工计划。同时,孙中山把他体恤士卒、重视优抚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实践和生活世界是历史和具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符号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符号本质进一步凸现,人与外部现实世界的互动表现为信号互动基础之上的强烈符号互动,人类实践的本质是符号创制活动,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符号世界。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实践哲学转向分别是符号实践转向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符号世界的凸显必将推动两种转向合流,并催生出符号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4.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为了应付国民党垮台后的局面,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逐渐远离国民党;而国民党蒋介石为挽救失败的命运,同美国进行了反"脱身"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戚继光赴浙抗倭,始投于钱德洪门下,细究心学,并于戎马倥偬之际向王畿问学。在各方熏染下,他笃信“良知”说,论学以“治心”为要,在方法上,反对当时盛行的空虚之法,坚持以“诚意”为工夫,从而有较深心学造诣。同时,创造性地将心学思想运用于治军上,提出“治心”“练气”之说,主张将士以忠义之心相感召,同心戮力,尽分安民。  相似文献   

17.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心学为梁启超契合中西文化和文学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它规范着梁启超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的思想理路和理论品质。就思想特质而言 ,梁启超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学的艺术审美性。阳明心学调适了二者的内存冲突 ,体认了文学功能性、主体性和自律性特征。从心学的角度看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性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性是一脉相递嬗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包含着基础理论、现实需求、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展开论述。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核心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起点和前提,现实的人和物的关系进入了马克思考察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唯物史观,“实践”这一观点获得了其思想中统领和核心的地位,通过实践的视角和方法,在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发挥了连接现实的力量。恩格斯则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具体阐释和方法总结为自然辩证法,通过对人类历史实践的具体考察,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生态哲学尤其关注现实社会及其产生的生态危机,强调将剖析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探寻生态危机所产生的表象问题背后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伴随着资本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形成的资本逻辑不断作用于人、社会以及自然界,通过支配和利用不同形式的自然力进而控制和影响自然界。资本首先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并在效用性这一根本原则上对待自然界,造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其次资本遵循无限增值的定律,自然界的资源被无限地投入资本生产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最后资本对活劳动即劳动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矛盾又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为切实有效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实现“生态人”的转变,构建人的新型存在形式,克服资本逻辑对个人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个人重新回归自身,实现自由发展。二是实施生态文明新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取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与法规,将会切实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生态危机。三是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面向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需要各国各地区认清事实,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9.
图腾美学与生命哲学的诗化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图腾美学精神的原始魅力及其诗意开掘;二、现代人类深层族群心理自觉及其言说方式的探索;三、原型思维与集体无意识光芒的再度沐浴;四、民族深度认同与生命哲学构建的同步。  相似文献   

20.
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效性、理想的教学效果,源于我们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对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追求、多层次教学方法的执着.图文并茂、视听并行;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后;激励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运用较佳方式获取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始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