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时光如水,岁月不居,弹指间,暨南大学已经跨越了百年沧桑。百年暨南,三落三起,然弦歌不辍;世纪学府,五次播迁,而薪火相传。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开创了独特的侨校办学理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大学精神——“暨南精神”。什么是“暨南精神”呢?经过半年来的“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我们综合广大师生对“暨南精神”的理解,将其主要内涵提炼概括为“声教南暨,协和万邦;忠信笃敬,爱国爱校;兼容中外,和而不同;愈挫愈奋,弘毅自励;知行合一,勇于创新”。一、声教南暨协和万邦纵观暨南百年发展史,“声教南暨,协和万邦”始终是…  相似文献   

2.
守望暨南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开展了“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9月31日,学校举办“暨南精神”论坛,对此次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交流。我们开设专栏,选登蒋述卓书记及部分师生在论坛上交流的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从“镜”到“灯”——关于审美活动形态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镜”到“灯”———关于审美活动形态的当代转型潘知常1睿智的思想家维纳发现:“20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完全可能是导致了我们今天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所看到的那种显著的裂痕。”①法国当代文学史家批·布瓦代...  相似文献   

4.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以学术范型为重要关节点来研究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最后到 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 ,一是最初的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 2 0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单调了一点。“学术政治化”是百年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一。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集体主义精神是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它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崇尚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中国作家来说 ,他们对“集体理性精神”并不会感到十分陌生 ,因为两者之间形而下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仅仅凭借“形而下”的相似性 ,恐怕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问题的本质 ;问题是信奉儒家实用主义伦理哲学的中国作家 ,究竟是如何从传统文化的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 ,顺利地切换为无产阶级“集体理性精神”的思想信仰 ,并进而营造出了一个跨越百年历史的中国现代文学神话 ?  相似文献   

6.
“万事开头难”,清末立宪开创了我国百年立宪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无论从人类宪法史还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宪法史来看,清末立宪都严重“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严重迟到的清末立宪在遭受难产之痛后很快就走上了“早退”的不归路,且清末立宪的“迟到”是其“早退”或者说“短命”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有强大的宪法需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努力实现从世纪宪法到宪法世纪的飞跃,是对清末立宪开创的百年立宪之旅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7.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风雨行舟,暨大这艘航船,历经磨砺,能够行驶到今天,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它们是如此的厚重和韵味深长,一触摸就让人平添出无限的自豪和力量。一、自强不息成大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可谓暨南精神的魂魄。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今日之暨大。《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惯性与盛世的懵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7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末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相继,开出了清代中国的百年盛世。在这一个多世纪里累积起来的人口、物力和事功已经迈过汉唐规模,为周秦以来的历史再造了一个高峰。与之相伴的是一种在古老中绵延的辉煌。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曾比较中西,目测心算,推断当日中国的“国家收入”是“英国总收入的四倍,法国瓦解前总收入的三倍”①。而以文化品论,则1750年间“中国一地所出版的书籍就比中国以外整个世界的总量为多”②。这种量比,从一个侧面写照了盛世国力和盛世的恢宏。在那个世纪里,欧洲人遥看东方,常常引发悬想,对中华…  相似文献   

9.
发轫于20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华侨教育,已经走过了一条坎坷与辉煌的历程。暨南大学素称“华侨最高学府”,她的前身暨南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这是由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经过几代暨南人的辛勤耕耘,建校92年来,暨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办...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叙述和阐释常江虹由黄曼君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洋洋洒洒,约百万言,撰述内容从“戊戌维新”(1895)一直到社会主义新时期(1990),打破了通常的近、现、当代的界限,实际上差不多是二十...  相似文献   

11.
必须承认:现代主义文学是本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而且是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结果,导致了西方19世纪文学与20世纪文学之间具有一道明显的“裂痕”与“深渊”。控制论者维纳指出:“20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完全可能是独自导致了我们今天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之间所能看到的  相似文献   

12.
端方与暨南学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暨南学堂的创办是20世纪初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端方为暨南学堂的创办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可以说,没有端方就没有暨南,端方是一位在暨南校史上打下了深深印记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化领域虽然呈现出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纷繁多变的复杂景象,但是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进.本文试图对这百年流变历程作一简略的述评。(一)当我们探寻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源头时,必然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成了同盟,“理性”和“自由”成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两面思想旗帜.这时.科学对人发出“诗意的微笑”.这是科学与人文的蜜月时期。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战胜了共同敌人之后,二者的联盟开始破裂了。工业时代…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从空间上对文学史进行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科理念与设想,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将传统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贯穿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空间上将原先被排除在外的一些文学纳入文学史范畴.真正实现文学史写作从时间到空间的立体型整合,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史观到研究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城市发展到哪里,精神就在哪里闪光。大庆精神与大庆共生共存于“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使命担当中,共生共存于大庆“三个城市”建设的恢宏实践中。大庆精神在正其制度中历久弥新,在当好标杆旗帜中与时俱进,在转型发展中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的先秦儒学研究 ,只不过是中国 2 0 0 0多年漫长学术史中短暂的一个片段。然而 ,就是这短短的一百年 ,却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之源泉————先秦儒家由盛而衰、荣辱交替的历史。当今世界性的儒学热既为先秦儒学研究创造了机遇 ,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挑战。1  滥觞于先秦孔、孟、荀之儒家学派 ,我们若将其称作原始儒家或与其它诸子并行的“子学时代” ,那么 ,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 (道学 ) ,再到清代朴学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儒学历程视为“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的最后一批大师却成了本篇近百年先秦儒学研究的先驱人物。无疑 ,…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 ,当哲学家开始“重估一切价值”、“反叛黑格尔”或“拒斥形而上学”时 ,哲学通过对传统哲学范式的颠覆进入塑造自身基本特性。在百年嬗变中 ,这种对传统哲学范式的反叛和消解自始至终构成了 2 0世纪哲学的主旋。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摧毁”、罗蒂“哲学的终结”、福柯“人之死”、德里达“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到博德里拉和福山“历史的终结”、列维纳“超验的毁灭” ,2 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排拒和消解在解构思潮“嘲弄哲学”、“终结哲学”然而却是“真正的哲学”之思中达到了顶点。回顾 2 0世纪哲学 ,我们不难看到 ,这…  相似文献   

18.
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仍依稀可闻身后的历史浪潮中惊涛拍岸的声音,文学的20世纪是一个多舛的百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百年,尤其是前30年奠定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世纪之交“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中,重新打捞历史、重估经典作家作品等一系列的旧问题新探索,纷纷进入当  相似文献   

19.
王晓泉 《北方论丛》2021,(3):109-119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起点,以中国和平崛起为主线,对中国而言是由衰而盛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由经济全球化失败者到主导者的历史性转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特征。进入21世纪,中国在科技、地缘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这既成为开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促因,亦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先机的重要保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特征是世界权力中心首次向以中国为首的非西方世界转移。这是一个伴随着激烈博弈乃至动荡与战争的漫长过程,表现为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发展模式多样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战胜挑战、赢得机遇的方法,是团结世界各国人民,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顺庆 《中州学刊》2006,(1):246-249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转折决定了中国20世纪文论的基本样态与格局,使中国文学理论走上了“以西释中”、“以西套中”,甚至“以西代中”之路。这种状态几乎持续了近百年。然而,在这一个世纪之交(20世纪至21世纪),对“以西代中”的反思与检讨,则预示着中国文学理论似乎又在开启着另一个转折点,即在融会中西文论的过程中,以我为主地重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这个转折已经初露端倪,它将何去何从,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