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差异性,从农耕经济、宗法政治。伦理型文化三大特点来研究中国政治基本问题;进而抓住民本主义和农民战争两极表现,将中国政治的基本矛盾归结为官民矛盾;然后从政治结构、政治运行、政治价值体系上深入分析,提出了官民关系是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的新观点。文章分析了政治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新民本主义与旧民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机制,而是政治起支配作用的政权经济体制,其主要表征是价格运行中的权力商品化,收益分配上的官本位制和企业扩权中的两权难分;在现实表象的背后则是政权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收效未显,根本原因是未曾对症下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变态表现,都导源于这种政权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使政治和经济有效分离,形成独立的经济运转机制。只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治愈社会经济生活的表征病灶,才能实现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本文在揭示政权经济倒立体系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12,28(3):84-89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一直是影响印度国家整合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为印度社会的多元性质,地方政治成为推动中央地方关系良性互动的主导因素。印度地方分权运动在经历了最初的行政区划调整和要求全面调整中央地方行政、经济和立法关系后,逐步走向衰落。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关系的些微变化均来自于政治和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客观变化,而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中央地方矛盾冲突的解决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和谐社会建设必然选择。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我们盖房子、搞装修总是想到去找瓦木工,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懂得专业对口的道理,若有人盖房子去找裁缝或鞋匠,那要闹出大笑话了。同样道理,和谐社会建设也得专业对口,传统的行政化、政治说教以及时下的市场化运作都不能最终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高洪 《日本学刊》2003,(4):90-100
日本众参两院最近相继通过了政界争论多年的"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这些法案顺利通过国会审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党这个最大的在野党放弃了与自民党对抗的一贯立场,使国会斗争中时隔10年再次出现了革新政党对抗保守党派的局面.原本处于朝野对立状态的自民、公明、保守、民主、自由五党步调一致的政治抉择,反映出这些政党之间相同的阶级属性与政治信念.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政治交易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在不同保守政党争夺政权的表象背后,掩盖着保守政治中朝野双方"貌离神合"的本质属性.举凡决定国家道路的原则问题,从旧自民党派生出来的各种新党最终总要同自民党形成一股政治合力,驱策日本在既定的道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6.
李红亮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西方国家活跃着一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人士,他们深受马恩政权思想的影响,并扎根于西方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坚持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这些没有执政的西方共产党人一直在寻求着夺取政权的恰当途径:和平、文明的政权变革。欧洲共产主义的长期战略是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特别是二战后,随着世界民主进程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  相似文献   

7.
人权是涉及人类日常生活、价值取向、政治哲学、国际交往及至全球准则的集合性概念,不可避免地伴生着适应人类生活各层面的道德。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其中道德属性是人权的本源性属性和精神追求,法律属性是制度性保障,政治属性是本质,经济属性是基础,社会和文化属性是渊源。多重属性的耦合互动构成了对人权完整的理解和认知。然而,鉴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政治准则和人文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在认知人权时往往存有不同的价值偏好,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权认知的片面性及由此引发的日益激化的人权观纷争。人类要平息这场纷争,必须首先摒弃各自的价值偏好,对人权的多重属性达成认知上的“求同存异”,这是重要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经历了结构性的变迁,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台湾本土政治文化的关系结构发生了转变。这种政治文化结构的改变是伴随政治转型的发生而完成的。政治转型初期政党竞争的方式及其对社会的政治宣传,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党之间的敌视心态与对抗方式传递给社会,使台湾社会出现"争议政治",凸显其冲突性政治文化的特征。冲突性政治文化的加剧最终势必摧毁台湾的政治发展,故政治文化的改造问题须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9.
张健 《社科纵横》2009,24(8):46-4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其性质决定了她首先要改变农村旧的传统生产关系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土地改革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土地改革的成功激发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为新政权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同时。乡村政权的重建实现了国家政权基础的再造;农民国家观念的转变塑造了新型国家—农民关系。新国家成功地把农民培训成革命需要的“政治人”,从而完成了解放初期对乡村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从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张鲁进军汉中起,至建安二十年(215年)投降曹操止,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关于这个政权性质,史学界至今莫衷一是。本文拟从张鲁政权的阶级基础及其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认为它不是封建割据政权,而是农民革命政权。流民是张鲁政权的阶级基础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分析哪个阶级作为这个政权的基础,是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的。我认为张鲁政权是以农民为主的流民作为阶级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任志安 《学术交流》2007,(12):13-15
马克思虽然接受了黑格尔国家是"历史的缺陷"的基本观点,可他没有把缺陷问题放在一边,而是试图从国家的现在和过去中了解国家的本质和目标。认为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统治的组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凭着党性和良心,从政治方面看待国家的问题,使其自身产生了严重冲突。后来抛弃了与他自己社会学观点相矛盾的假说:国家很快废除或消亡。但马克思并不像后来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所臆想的那样天真。他们认为:只要工人阶级取得了政权,那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会得到保障;甚至认为:无产阶级有了政权,社会主义就会自动到来。马克思认为,没有政府权力,在消灭阶级和阶级矛盾方面就无法前进一步。政治和国家不但可以完全独立于经济和社会而存在,而且还会主宰着社会。所以,马克思认为消灭国家需要一系列的历史过程和长期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职能转移给社会,并消失于社会之中;取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历史形式也许将是一种更卓有成效的制度,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管理国家,这一新的历史形式很可能自有其世界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私营企业主已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理论上似无异议。但对于这个阶层的阶级属性问题,我国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的“说法”中,笔者倾向于同意“社会资产阶级”这一界定。众所周知,我国当代的私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的特殊环境中为适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新产生出来的。它成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运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之中,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接受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因此,它既有一般资本主义的属性,又有异于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基于此,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工人阶级政权和劳动者不受剥削地为自身利益劳动;没有阶级对抗和剥削但还有阶级、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人民在马列主义政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工人阶级与集体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社会在政治和道德上是统一的;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和再生着不同的甚至矛盾的利益;在通过按劳分配原则使个人和集体利益以迅速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社会劳动效率、效益为总目标方面,物质利益起着特殊作用;在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发展平等友好关系,在国际合作中建立以和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事实。到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它们已经具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迅速崛起。公民社会能够沟通政府与公民,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制约政府权力,推进民主进程,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文化传统、当政者的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环境、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发展、公民社会自身的缺陷等一系列现实障碍。我国应该正视当下公民社会官民二重性的客观现实,借鉴后发国家已经成功的法团主义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由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之际,满汉之间政治体制、统治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满汉文化冲突的主要内容,加剧了顺治和康熙初年的社会矛盾。面对激烈的满汉文化冲突,清初理学既不批判现实,也不反传统,而是致力于社会重建,力图通过合法的渠道,按照儒家的正统模式,重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并借机恢复自己在意识形态中的独尊地位。在以熊赐履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名臣真正将理学推向朝廷之后,理学在清朝政治中的影响随之急剧扩大,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清朝政权的指导思想,成为清朝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解决了清初社会政治演变方向问题。在此过程中,清朝政治逐渐完成了从满洲传统政治向中原政治的历史性转型,而皇帝转向儒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使满汉间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民族融合成为可能。与之相应,遗民政治态度从复明到重建的改变,则是清初中国社会由乱到治的标志性政治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传统家庭中老人权威的获取与维护有赖于以下三大因素:①传统的因素: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②制度的因素:封建国家的有关律法和族规家法;③资源的因素:老人的家庭财产所有权,以及自然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生产技能、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的优势。由于我国传统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体现在伦理文化上,则是道德——法律——政治的一体化。家庭伦理承载着国家的政治秩序。所以,1949年以前,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因受到国家政权的有力保护而一直十分强固。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  相似文献   

17.
所谓社会利益群体矛盾,指的是现阶段人民内部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不同利益共同体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剥削阶级的被消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主题。与此相适应,人民内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就相应地明显和突出起来。现阶段我国虽然从总体上消灭了阶级对抗,但并没有消除由旧的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所带来的利益差别;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样性,带来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层次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使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在收入上呈现出较大的差距,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利益均衡格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新问题、新矛盾大量涌现,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是摆在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政治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我们要以十五大报告为指导思想,科学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和特点,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解决人民内部矛…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8):38-40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包含着政治冲突与整合,既有相互适应与涵容的承继,也有历史性对抗与阻滞。而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仍有传统经济制度性失范的影子。这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现代转型以及经济制度叠加效应的展现。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政治生态的优化,更需要市场决定性作用与社会民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两类矛盾问题的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04,31(2):29-33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用说服和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可是自从这个理论提出后不久 ,就开始了全国范围大规模持续不断地混淆两类矛盾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适时地提出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口号 ,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如何区分两类矛盾问题已经有法可依 ,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多方面复杂的社会矛盾 ,化解冲突 ,避免发生危及社会安全的重大事件 ,保持社会的稳定 ,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