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两岸儿童文学虽然各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扬、对于中华民族新一代人的爱却是共同的。因此,就彼此共同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封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在两岸均日益受到重视,大陆和台湾的幼年文学都将有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儿童社会地位的确立和人类对未来规划的关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更重视儿童对象的审美心理特征和阅读状态,重视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相冲突的具体状况,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本位”观念突现出来;儿童文学的文体正在从单一向综合变化,从单纯向丰富发展。由此也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2.
汪晓军(笔名晏苏)的儿童文学写作具有深刻的间性意识.二十多年来他坚守儿童本位,探新创作了多种文体的优秀作品,在西部儿童文学作家群中是独树一帜的.整体追寻其创作脉络,清理分析不同阶段其间性意识的具体内涵及表现形态,有助于展露这位作家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而肯定并彰显其审美理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儿童文学中的“成人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和主要内容、人的认知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生理与心理的进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成人因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但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达,而且会导致作品内涵的丰富、深刻,提高作品的层次。文中还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做了界定。  相似文献   

4.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诗人之一。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他向世人展现了他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6.
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观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自然发展过程(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阐明了其研究对象上的独特性、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新颖性及其基本性质上的前瞻性。这一研究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  相似文献   

7.
幽灵是在人面前出现的死者的灵魂、亡魂。这种形象在成人作品中早已有之 ,但成为幻想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人物形象 ,还是 2 0世纪中叶才大量出现的。它的出现给儿童文学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想像力 ,也可以使儿童文学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但特定的阅读对象———儿童 ,由于在年龄和心理上的特征限制 ,决定了儿童文学中的幽灵与一般意义上的幽灵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儿童本位”的理论收获,本文从“五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风貌入手,来考察其现代性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创作中的“新质”主要表现为自然美、情感美、游戏美以及洋溢着浓郁的“幼儿味”,格调优美,在形成中折射着“五四”文学的时代光影,并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深刻影响。创作中对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注重,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初步确立,但其创作实绩未能达到其理论倡导的完美境地。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日本儿童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尝试着把儿童与大人进行对等地描写。诸如恐怖、事物复杂的两面性、死亡以及异性等儿童不宜了解的话题,也进入到作品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到复杂的外部世界。这种对等描写趋向的理论根据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知识经济条件下儿童趋于早熟;离婚率不断增高,儿童与单亲相处,缩短了儿童与成人间的距离。虽有年龄差距,二者间的界限却很难划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阅读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差异辨析与儿童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后殖民主义和若干相关概念进行了比照和辨析,得出后殖民的主题主要是权力、种族和变化。它的主要特征有两方面:一是从被殖民者的角度出发;一是关注种族和政治在殖民背景下的关系。随后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把后殖民文学和儿童文学进行类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12.
韦宏 《北方论丛》2011,(4):44-47
周作人最早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并将其应用于儿童文学理论建树、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等方面,这在现代中国起到了首创和引领的作用,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和系统性。然而,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理解魔幻:儿童文学语境中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幻在儿童文学中的存在源远流长,它既是一种归于传统的言说方式,也是一种面向现代的艺术精神.结合当下的魔幻文化热潮,以魔幻与儿童文学内在关系的探讨作为切入点,对魔幻概念展开理论阐释,十分有必要.本文运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从语词概念着手,通过与魔幻现实主义、幻想文学的比照,并通过对世界观、超自然存在与关注焦点等几个要素的描述,以明确儿童文学语境中的魔幻内涵.  相似文献   

14.
应玲素 《北方论丛》2008,3(1):44-48
五四时期,周作人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凸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肖洪林 《天府新论》2006,(Z1):242-243
(一)纽马克曾说,“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具有一定实践手段和理论目标的精神活动,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念出发,对具体的翻译现象(包括译作和译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活动,是审美评价与科学判断的有机统一。翻译批评的任务是以一定的翻译标准为准  相似文献   

16.
李利芳 《东岳论丛》2013,34(4):55-59
杨红樱是目前中国受众最广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四个阶段:科学童话、童话、儿童小说、《笑猫日记》新童话。系统总结其文学发展历程与创作经验对于推动当下及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创造型人才正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拥有创造力业已成为人们渴求的目标,但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儿童创造人格作为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陶冶来得到颐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尚必武 《江西社会科学》2024,(2):79-88+206-207+2
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存在四种类型:自然之物的叙事(如关于动物、植物、岩石、水和盐等的故事)、超自然之物的叙事(如关于精灵、恶魔和怪物等的故事)、人造物的叙事(如关于硬币、椅子和玩具等的故事)、人造人的叙事(如关于木偶、稻草人和机器人等的故事)。在“非人类转向”语境中,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实体发挥了讲述功能、行动功能和观察功能。因此,考察儿童文学中的非人叙事不仅有助于引导儿童读者关注人类/非人类之间的界限,强调人类/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有助于思考诸如他们何以成为更好的人类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对非人类物种的共情、体验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为主体性而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在五四时期享誉全国,而且在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建设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可是在20世纪20到7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并没有沿着"周作人的方向"发展下去,而代之以"现实的方向"前行.造成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现代性悲剧遭遇原因是:个体优先与群体本位的矛盾、娱乐游戏与传统教化的对立、西化儿童观与传统儿童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22,(6):165-172+193
身为战争幸存者的见证叙事是战争文学的一种重要现象,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尤里·奥莱夫和角野荣子等作家以“二战”时期的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采用谨慎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写下了诸多关于战争创伤的儿童小说杰作,以力求对作家自身和儿童读者都相对“安全”的方式去回顾和审视战争创伤,触及战争的原因、后果、本质等重要问题,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丰富的人性探索和独到的审美品质,其反思和救赎导向也为以和平、正义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启示。这些以生存危机中的极端体验为书写对象的伤痛之作,揭示了儿童文学中一个纽结的重要命题——限度与向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