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乐章  秦习岗 《南方人口》2020,35(4):68-80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和“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面板数据,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对农村老年人老化态度问题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两种老化态度均以2008年为重要转折点,女性老化态度比男性更具多样性和多变性。健康、社会参与和保障都能引起老化态度的积极变动,但社会适应、子女经济支持和社区照料三个因素对消极老化态度有正向影响,而生产活动降低了积极老化态度水平。从贡献率看,健康因素对老化态度差异贡献最大,其次是保障因素、社会参与因素,健康因素更能解释积极老化态度的变化,社会参与因素对消极老化态度的贡献率更高,二者分别在女性和男性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贡献率排在前四位的因素是精神健康、子女经济支持、医疗可及性和身体健康。用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帮助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建立正确的老化态度将有益于养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病态;即健康不仅仅是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提高老年人心身健康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首先生理功能的老化会导致心理功能老化,组织细胞和器官生理功能下降的同时,必然导致心理功能改变。表现在老年人具有  相似文献   

3.
李洁 《西北人口》2017,(1):57-65
“:超老化观感”在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元观念的转变①,即从一个物质的和理性的世界观转向一个更超越自然的世界观,并且通常伴随着生活满意度的增加;这一转变经历了在自然、自我、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其关键特征有追求沉思与积极独处、高度自我控制的活动与高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成熟与智慧;其发展受年龄、性别、种族、生活环境或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超老化观感”理论在护理、心理咨询、教育等多个领域有独特的实践应用价值,因而,加强该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将对我国老年学学科建设及老龄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30多年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看到一个事实,较发达地区人口在不断流入、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负担小。以人口素质、人口流动聚集、年龄结构等为表征量的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准确判定这三个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具体作用和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将三个因素综合为一个指标——人口活跃度指数,并将此指标引入生产函数,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口活跃因素无论内生作用于资本,还是内生作用于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较大影响。表明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总体上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区域人口有效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尤其劳动力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与健康研究领域存在核心概念界定不清与理论解释欠缺两大不足。文章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对社会资本、社会凝聚和社会支持三个相互杂糅的概念进行辨析区分,并在此基础上以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在控制社会凝聚和社会支持作用的条件下,社会资本依然对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独立影响,但其对两种健康在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向上呈现一些差异。其中,网络规模和网络顶端对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心理健康同时还受到网络差异的负向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资本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正向的。  相似文献   

6.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流动人口在健康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平等。本文立足社会因果论的结构性视角,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并以二分类概率单位回归模型(BPR)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来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素养对流动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素养和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工具变量法(Ⅳ)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得出稳健结果。计量结果显示以教育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健康素养对其健康结果亦有显著正效应,健康素养越高者,其自评健康状况越好,慢性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小,由此在统计上验证了健康素养是理解社会结构与健康不平等之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在此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关政策因素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两个核心群体(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的差异化因果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教育与收入以及社会政策维度的本地健康档案建制对于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验证了强化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对减少其流动经历中的健康损耗以及提高其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刻画出上述机制在流动人口的两个核心群体间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正> 人口老化是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全体人口老化、劳动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三个层次。全体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零岁及以上全部男女人口。近几十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和影响不断扩大,国内外对全体人口老化标准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劳动人口老化(亦称劳动力老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标准的研究仅仅开始,有些老化标准尚未提出,即使提出来的也没有取得公认的结论。这就是人口老化标准研究不断深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方涛  易润 《南方人口》2015,(2):43-56
健康是影响老年人继续从事劳动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凸显。分析了从2001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城市退休低龄老人的情况,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问卷的数据,从健康的角度考察了女性55岁到65岁,男性60岁到65岁这部分的城市退休低龄老年人,按照总体以及分性别、女性的分年龄段三个角度探究所选取的社会健康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疾病史、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身体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和心理等五大类健康指标对样本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三次高龄老人调查数据分析,描述了高龄老人健康自评及其变化,初步分析了部分人口、社会、健康变量对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论是: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与实际健康状况的变化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判断。高龄老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对健康自评有影响,但不如健康相关变量那么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下降。  相似文献   

10.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09,24(2):49-56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影响了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倾向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及同龄女性和比以前更差了,更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症状;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社会支持网络、当地医疗卫生状况等因素对其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作为社会经济基本要素,劳动力老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探索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在借鉴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长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老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考察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劳动力老化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作用于劳动生产率;此外,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公共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消极影响;最后,本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要从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制定专门且有效的公共政策,并在具体实施时,注重相关政策向中西部地区、二线及以下城市等特定地区倾斜。上述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劳动力老化视角解释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差异,对于推动人口发展新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护养”是指对因患慢性疾病或残疾而导致人体功能受损的人所需要的照料服务。长期护养的目的是护理病人,使其受损的机能得到尽可能的康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一般说来,“长期护养”是指提供长期的健康及社会服务,通常是六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长期护养,往往需要持续到病人死亡为止。 长期护养服务对任何年龄的患慢性疾病或残疾病人都是需要的。实际上,慢性疾病、机能衰退与残疾等情况的发生是随年龄而增加的。因此,长期护养的问题与老年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老化过程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珠三角农民工的问卷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其精神健康欠佳。影响因素中仅有迁移感受和工厂体制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的影响消失,这与国家、地方政府、资本共同编织的流动的劳动力体制有关。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驱除其流动性,促进城市融入、工作权益的保护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是有效提升其精神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胡宏伟的《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一书,于2011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中国国民健康公平性问题进行了挖掘与整合评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从健康不平等现象质疑健康不公平性质。该书透过健康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探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进而反观国内健康不平等的问题。在明确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作者在进行文献回顾的同时,介绍了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的概念和评估指标方法。作者主要阐述人力资本理论、健康经济学理论与阿玛蒂亚·森的自由与可行能力等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与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力老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前,学界和政府决策者十分重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所引发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不过却极少关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老化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尤其是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影响。基于现有数据,分析我国劳动力老化的现状与特点,并预测21世纪上半叶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及其老化的变动趋势。从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影响入手,探索劳动力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活动理论与压力应对理论,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2SLS、GMM等模型,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参与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同时抑制了基本活动功能、工具性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受损,降低了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2)劳动参与、志愿参与、娱乐参与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均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参与可以显著缓解近期和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冲击;对经历多种负性生活事件、近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老年人效果尤为突出。(4)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会参与对高龄及居住在农村或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提升效果更明显,不同社会参与类型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效果存在异质性。文章认为,应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发展老年志愿事业、加快完成社区适老化升级,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环境建设与制度保障,逐步构建起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最终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活跃的市场主体体系;第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完备的市场经济法规体系。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股票市场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应运而生。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在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探讨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股票市场与人口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实用人口学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杨雪  王瑜龙 《人口学刊》2020,42(3):66-77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老年人口健康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针对老年人口社交活动难以量化的问题,构建"社交活跃度"指标,利用OLS回归和IV-regress二阶段回归模型分析社交活动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老年人社交活动水平整体呈现低活跃型特征,社交形式比较单一。第二,社交活动确实会对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各影响因素不同水平下表现出显著差异,尤其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状况较好以及较高的社交活跃度会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积极正向影响。第三,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能够显著改善其健康状况,参与多项社交活动且参与活动频率高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优化作用尤其明显。因此,我们应提升中国老年人口的社交活跃度。老年人应积极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社区、基层政府及社会企业应构建并完善与老年人社交活动及健康保障相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国家层面则应更加积极地完善相关的老龄化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发展 ,会引起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直接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推进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趋于缩小 ,其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由此造成劳动力短缺问题、劳动力负担沉重问题、劳动力老化问题。对政府储蓄总量 ,近期会增加 ,远期则会削弱其增长趋势 ,对个人储蓄 ,近期和远期都将增加  相似文献   

20.
张韵  陆杰华 《南方人口》2022,37(3):1-12
基于CLHLS生化数据,本文以客观条件与主观感知二种维度考察了社会隔离与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et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交叉滞后模型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客观条件社会隔离与老年人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际上可能是由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因素造成的。其二,主观感知社会隔离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机制包括对生理代谢功能(MetS)和生活自理能力(IADL)的改变,且不受人口学特征因素影响。其三,日常生活能力(ADL)反过来对于老年人的主观感知社会隔离有显著加强。因此,我们认为主观社会隔离是解释社会隔离与老年人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关键。对于老年人主观感知的社会隔离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干预加以缓解,并且,对于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老人,尤其应当注重为其提供有效的生活服务以及心理慰藉以缓解其孤独和无助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