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解决群际冲突问题而构建起来的群际接触理论,可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重要启示。首先,依据群际接触理论框架阐释了其最优条件,分析了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三大作用机制与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理,即交往是增进各民族群体间的了解与互动;交流是通过情感交流缓解交往中的焦虑感;交融是产生共情,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在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和作用机制下探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是以政策文件为支持,推进民汉学生混合制与互嵌式社区建设;二是以合作学习为条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是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手段,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融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身份建构和归属,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根本,文化嵌入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选择。个体文化嵌入通过与文化信仰、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实践等文化核心要素接触,实现个体的文化认同。它不仅需在历史和社会政治背景中考量,还要与文化濡化和文化适应的经验相结合。增强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通过文化嵌入的外显和内隐路径。外显路径始于文化实践,通过优化文化环境,拓展文化内涵,扩大文化接触域,推进文化实践日常化,统筹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内隐路径始于建构文化信仰和塑造文化价值观,通过提升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信仰,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文字不仅是书写系统和交流工具,而且具有文明象征意涵,带有神圣性色彩。德昂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面对这一社会事实,他们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电视剧《西游记》的情节,生产出文字丢失神话。通过此种诗性叙事的方式,德昂族在民族国家框架下重构文化记忆,背后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间文学是活态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徐君 《民族学刊》2023,14(3):11-22, 143
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中最深层次的连接处。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由于战争、商贸等原因流动迁徙,在一些地方形成居住空间上互嵌、生计上互补共生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个体社会成员在日常实践中通过语言使用、礼尚往来、节庆参与、婚丧嫁娶、交友等彼此交往与交流,不断打破区隔,增加共同性和认知关联性,在彼此的互动交融中凝聚共识,建立起跨民族的相互依存与情感依恋关系。来自不同地方的同一民族人民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拟亲关系的建立,实现内部认同与精神文化支撑的合力;同时,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人民又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华教化的塑造,实现本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合拍共振,从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本文通过考察各民族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复兴,核心是文化的复兴。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深刻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同,进而有利于在国际上赢得广泛的支持。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霸权主义新文化殖民的严峻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文化追寻中保持对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认同,进而重塑崭新的中华文化已显得尤为紧迫。●现状透视●西方冲击波下的阴影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博大精深的传统的中华文化显得逐渐萎缩。西方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正渗透和侵害着我…  相似文献   

6.
丁俊 《回族研究》2007,(4):47-52
回回民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且文化起点较高的一个年轻民族。回族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粹,底蕴深厚,义理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回族文化不仅塑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全面研究回族文化,进而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利于回族人民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建设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蔡明宏 《世界民族》2016,(4):95-103
东南亚华裔群体在文化传播场域中承担着桥梁作用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直接表述功能,他们是构建文化软实力不可忽略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对印尼华族继承中华传统的文化根脉进行溯源,发现其文化认知具有异质多元、稳定闭合、守望相助、自强奋进的闽式地缘性:他们在多元交融的缝隙里执着地保存了闭合相守的文化气息,他们用自强奋进的身姿诉说着悲壮而悠远的文化承担。这一文化探析将有助于厘清印尼华裔与母国的传承关系,正本清源,了解中华文化母体与分支的联系,进而深度感知印尼华人的中华文化特性;以一种崭新的文化视角来透悟东南亚"中华文化带"的心理效应,探究在当今全球多元化趋势的驱动下,文化交融、和谐共处这一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民族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朴今海  王俏 《民族学刊》2021,12(11):63-69, 128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斡包节”是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等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斡包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敬畏自然的人文伦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等。深入挖掘“斡包节”的积极因素,唤醒达斡尔族节日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翔云  何星亮 《民族学刊》2021,12(11):12-19, 12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屯垦戍边记忆以符号记忆、情节记忆、价值记忆的表现形式作为外在呈现,以其蕴含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往和伟大兵团精神作为价值内核。屯垦戍边记忆的传承与传播不仅能深化国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屯垦戍边建设历史的认知,而且能够使其在加深情感共鸣的同时内化价值记忆,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外显的行为实践,显现出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这一递进逻辑。  相似文献   

12.
张云齐  郭立亚 《民族学刊》2022,13(5):100-107, 14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超越技能”的认识论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于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理论批判了“离身”特征的认识论,强调认知源于“身体体验”,重建了体育的认识论意义,阐释了体育认识论价值的实现机制。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体育路径包括:以“参与性”为出发点,选择共享度高和实施性强的项目进校园;以“情境性”为切入点,打造身体感知和文化历史结合的体育课;以“互动性”为着力点,构建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学习共同体;以“生成性”为落脚点,树立技能表现与动态发展融合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3.
大河上下、长城两边,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们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文明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要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无疑,在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进程中,那些彰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那些诠释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那些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那些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代表我们经历的非凡奋斗、坚守的理想信念和建设的美好家园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使我们得以安身立命、心灵所系的山川大地,都属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4.
任宽 《民族学刊》2023,(10):38-45+151
虎文化叙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发展轨迹来看,虎叙事从先秦至明清,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深植于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王权一统和秩序建构、抗争意识以及虎信仰与儒家思想共融是虎叙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表述;对当代虎故事文本的行政分布、族群传承和故事类型的考察揭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历史的延续性与现实的发展性。虎文化叙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巩固集体记忆、共铸民族品格和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指向是对共同祖先的认同和尊崇,以及由国家一统与抗争意识带来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及道德风尚良好的大同盛世。对虎叙事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价值观念的同一性和共同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复兴中,青年作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道路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本文阐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必要性,提出当代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冯敏 《西藏研究》2005,(2):103-114
对成都市“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显示,经商流动人口活跃于大都市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商贸本身,它不仅促进了西部大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增强了内地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辐射与联动,弘扬了少数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都市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认同,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得到巩固与拓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坤  蒋婷婷 《民族学刊》2022,13(12):32-40, 149
中华民族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共命运性的联系,彰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发展的新境界。民族创造文化,文化凝聚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作用下逐渐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民族自在实体到民族自觉共同体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意涵: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源泉;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决定民族发展的长远和根本,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基石;“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包容性与生命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进路与文化发展意涵,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文化遵循与实践方向,对于充分释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需要各民族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能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伊犁师范学院坚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同志讲:"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