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强调国民的政治归属与政治认同,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落脚点是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强调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意义。理念教育是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托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分别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信仰认知和行为认知,成为认知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重要维度。因此,理念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要从认知、情感、信念、行动上引导各族人民树立起“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都要为伟大梦想而努力”的坚定信念,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主体,其主体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流动人口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城市治理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国家行动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具体事务。本文根据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集特点及其城市适应程度,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考察了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身份、职业身份、地域身份和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状况及其内在结构,提出以制度改革保障城市身份认同,以职业教育促进职业身份认同,以各民族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以社区为纽带凝聚地域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加强对共同体的认同,以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为出发点,探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机制的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将探讨运用心理学上的互换原则、相容原则、共振原则及引导原则,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开启信任密码.信任具有疏通、联结、整合、激励等功能,信任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凝聚力量,是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通道,在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任密码开启路径是:坚持从国家认同到对国家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从中华民族认同到对中华民族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导核心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信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与道路根基;从中华文化认同到对中华文化信任,增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国家共识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开,增强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牢思想之基、凝聚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6.
陈纪  韩凯波 《民族学刊》2023,14(1):42-49, 144
由传播技术迭代与革命而衍生的新传播媒介,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重要载体。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新传播媒介应承担起强化各民族历史记忆,培育各民族公民意识,增进各民族国家认同等主要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新传播媒介这三种功能,可以分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心理基础、身份基础、政治基础。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新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规制其负面影响是正确运用新传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与新时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是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富有政策和理论意义。公民层面的政策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培育人民主人翁的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民族层面的政策是处理好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在国家主导下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层面的政策是建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既有“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论内涵,也有“共有家园”的话语体系内涵,是一个系统、发展和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构成现代民族和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规范存在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民法典》等法律和法规中。用法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广宪法中的公民和国民观念,同时用立法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公民拥有平等、相互的权利与义务纽带,注重吸收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和习惯进入法律;在司法和执法中应严格遵照法律,在各族人民平等的基础上,保护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合法权利,在法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裁判依据。法律的有效运行,可以让各族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共同性,再通过法治教育和普法协助,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汤夺先  王雯雯 《民族学刊》2023,14(1):23-31, 142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维系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物理空间、革命精神发扬的文化空间,其红色记忆和行动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内容构成具体包括纸质文献、场所场地、用品用具、设施设备、文艺作品等。以红色文本为叙事载体再现中国人民红色基因,在生成中激活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价值、在阐释中提升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在传播中延伸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普及红色文化教育和强化党政引领是推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继焦  孙梦华 《民族学刊》2022,13(5):1-7, 1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主体。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实践认同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增进共同性、包容尊重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构建社会—文化—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嵌入主题学习、网络+育人模式、专项研究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基础,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边境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边境各族人民的中国认同、祖国情怀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表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自古以来边境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王俊秀  周迎楠  裴福华 《民族学刊》2021,12(5):17-23, 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的形成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群体间的差异性、社会情境、预接触经验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突出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增加平等的接触机会,促进跨民族互动与合作。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突出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各民族人民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视为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知相似性、信任和理解,减少威胁感,最终带来认知(积极的想法)、情绪(同情和关爱)和行为(合作和帮助)方面的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5.
郝亚明  秦玉莹 《民族学刊》2022,13(7):1-7, 13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显化并增进中华民族内部的共同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从以往民族政策内容来看,各民族的共同性包含“两个共同”的共享利益、“三个离不开”的共生关系、“四个共同”的共有历史、“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四方面的共同性不仅揭示了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历史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也在发挥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凝聚民族团结关系、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功能。在未来民族工作中,要通过系牢各民族的利益纽带、命运纽带、记忆纽带和价值纽带,深化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共生关系、共有记忆和共享价值,以此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增进国家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归属之一。国家意识是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等多重心理要素在内的国家身份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国家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深刻体现于现代国家的人民、政府、领土、主权四个核心要素之中,增进国家意识能够增进各族同胞的人民理念、政府自信、领土感知与主权立场。“两个大局”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赤字陷阱给增进国家意识带来挑战,各类问题与冲击越发复杂化、国际化。因此,要以人民理念增进国家安全感,回应大流动背景下的身份变化;以政府信心增进国家自豪感,完善治理体系和维护国家形象;以领土感知增进国家归属感,用故土情结凝聚国家认同,化解分裂图谋;以主权立场增进国家安全感,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民族学刊》2023,14(4):1-10, 134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一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界鲜有关于个体民族交融态度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82名参与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和心理距离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实,培育积极民族交融态度;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打造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共识;充分挖掘与宣传历史记忆,重视隐喻对心理距离的作用;积极探索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8.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合力打造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公共节日的转型,成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建设包括“国家建构”(state-building)与“国族建设”(nation-building),其中国家认同建设是核心环节。作为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危机会构成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隐患。西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依归,以维护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分裂为核心内容。相比于方法论上强调个人主义的公民身份认同理论,强调共同体公共善优先于公民个体自由的社群主义国家认同理论,可以为西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提供“统一主权意识”应优先于“公民意识”的启示与借鉴,从而铸就维护西藏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长城。  相似文献   

20.
代俊  袁晓艳  周雪  代芮 《民族学刊》2023,14(4):19-28, 136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回溯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从多个方面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了铺垫。政治层面,通过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制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经济层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跨越式的“共同发展”快速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平等交往和交流,增强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文化层面,多种途径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教育层面,平等、优惠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内容同质化等,培育了青少年一代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际传递和持续铸牢。在口述史视域之下,通过西南民族地区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回忆,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变化历程,挖掘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历史经验,为新时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