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兄弟民族中,每一个民族的繁荣都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息息相关.解放以前,少数民族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增长十分缓慢,有的民族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人口再生产也由过去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类型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类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需要实行团结互助,亲密合作,才能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目的.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广大领土的大国.在我们国家之内,除了人口特别众多的汉民族之外,还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共3,500多万(1953年的人口统计),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这些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都是勤劳勇敢和富有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拓了疆土,发展了生产,创造了文化,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且由于历史的发展,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也是互相交插、错综复杂的,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以及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文化上的交流和民族间的  相似文献   

3.
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是以多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民族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然也代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直接关系,而且对各民族和睦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各民族璀璨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语文信息化理论、开发少数民族语文的资源与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不仅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文化兴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民族语文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重要课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在当今信息时…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5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民族人口学在中国的创建与走向成熟的过程,对民族学与人口学的交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如民族繁荣的科学概念与量化及各民族的实践;各民族人口超常规增长的社会变动、自然变动的量化与分析;根据各民族人口的特点设置的预测参数、方案与50 年的发展趋势;赶超汉族水平的惊人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各民族人口生活质量的运算方法与量化;各民族文化教育程度综合均值的比较及文盲金字塔分析新方法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6.
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通过民族识别,现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90%以上。汉族以外,有55个民族,由于他们的人口比汉族少,所以习惯上统称为“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费孝通教授把这种局面称为“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渊远流长绚丽多彩的一体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7.
谬误中包含的真理─—评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国民族观胡岩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中不仅包括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而且包括了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都在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今天...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白寿彝先生等关于少数民族史学史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是我国历史上和当代各少数民族史学的历史。其研究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史学家、以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史学著作、少数民族所建割据政权的修史机制和修史活动。少数民族史学史的任务是探讨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所研究的方面包括各少数民族史学本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与该民族其他学问方面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史学之间及其与汉族史学的相互关系,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少数民族史学对本民族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影响。同时,文章对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史学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甘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各民族璀璨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语文信息化理论、开发少数民族语文资源与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不仅仅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文化兴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应是民族语文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这是个战略问题,应引起极大的重视。解放后,我区同全国其他各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人口问题上呈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这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也是解放后我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逐步改善的明证。但我区人口发展过快,同样会引起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病,正如多杰才旦同志在自治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我区第六个五年计  相似文献   

11.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1,12(7):9-22, 10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缩小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文章认为,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文章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和共赢的;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高速、持续和包容的增长,虽然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大,供给质量在有效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显著提升,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章认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本文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仍以自然增长为主。在人口结构方面,无论是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人口分布方面,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口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新时期充分认识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发展特点、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将为我们落实好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和功能过程中累积、传承下来的。它在历史的积淀、传递和演变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各民族人民十分向往的地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市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使居住在北京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展现出一派民族大团结的繁荣景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表明,在全市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58.5万人,占4.3%。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7.2万人,增长41.4%。与十年间全市总人口增长率相比高出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市人口。在两次普查期间,在京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占的比例不算大,是不是也有人口问题? 建国以后,我们推行了民族繁荣政策和人口兴旺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刹住了少数民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并从缓慢增长转变为高速增长。1953年—1964年平均每年仅增长41.82万人,递增率为11.2%;1964年—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达到117.60万人,递增率为23.4%;1978年—1987年平均每年增长高达354.17万人,递增率高达52.1%。当然,1978—1987,年新增加的3010.42万人口中,估计约有55%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相当比例的人口跨越了省、自治区这级行政边界。其中有三个迁移潮流与我们所关注的国内族际交流密切相关:一个是汉族劳动力从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省市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一个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在西部地区内部从农村牧区向当地各级城镇的流动,一个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人口向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省市的流动。在人口迁移研究中,人口普查数据提供了各普查年份我国各民族人口中城镇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是本文研究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分析我国人口跨省区流动演变态势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考察了我国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这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跨地域流动情况,最后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任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已十分普遍,这些变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发生在各地区、各层面的民族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大潮中出现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问题始终是民族人口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本质上正是研究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丰富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透过人口现代化的视角对裕固族人口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正确评价裕固族人口现状,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人口问题是全国人口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全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增长太快和素质不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限制人口的数量,目标是本世纪末全国人口要控制在十二亿,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对少数民族地区,党和政府的方针是也要提倡计划生育,但在要求上可以适当放宽。这个方针的基本精神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处理一切问题的关键,当然也是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关键。所以,研究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人口问题,必须先研究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20.
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各民族交融汇集之地。如今的广东已经成为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2013年12月底,广东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系统总结并进一步研究部署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并摆在城市民族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创新举措,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实。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让在粤的少数民族同胞可以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