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方块壮字也称古壮字,是壮族先民仿效汉字六书造字法,利用汉字及其部件来记录壮语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字.壮语称sawn1dip,意即生字,有不成熟之意.汉文献则称之"土俗字".方块壮字是壮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三千书》是流传于广西龙州县金龙乡壮族民间的一部汉字与方块壮字对照的杂字体字书。透过与越南汉喃字书《三千字》比较,可发现《三千书》内汉字条目下之右排小字为越南喃字,说明《三千书》乃以《三千字》为蓝本,再以方块壮字添上对应的壮语词汇而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论述了方块壮字研究的历史,展示了各个时期方块壮字的研究成果,并对各个研究者和代表作以及他们的观点、建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总结了方块壮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启迪后人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推进方块壮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历代壮族先民运用方块壮字记录生活的诸多方面,经长期创作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手抄文本.这些手抄文本实质上就是保存于民问的壮族文献,是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根据在龙州、象州、忻城三县田野调查得知,目前方决壮字文献仍在宗教经书、山歌唱本、民间故事传说等特定领域流行.现存的方块壮字文本在民间的流传呈现出衰落趋势,但还将以艰难姿态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方块壮字千古不绝于世的原因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传统习惯、群众基础,但这些优越的条件并没有使它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方块壮字本身的缺点;(二)汉壮文字在社会地位中的差异;(三)没有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7.
教千年来,汉字在约定俗成和不断规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制原则。它在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使用与传播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生了种种变异,经历了五种形态汉字汉文→汉字某(民族)文→某族汉字→自创民族文字→新“书同文”和大字符集建设,并因而形成了汉字系文字以及使用汉字系文字的国际区域。汉字的这种变异与地理、历史、儒学、宗教、民族等东方文化背景有关,并呈现出层次性、离合性、互动性和宽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化”与“壮化”是壮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深刻影响到这一现象的,除了文化因素外,亦有明显的地理因素.自宋以来,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生的“汉化”与“壮化”现象,背后都有人地关系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历三月初三,壮族称之为“歌节”或“歌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是壮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它应归属于何种类型?是壮家的年节,或者是古老的求育节、求偶节?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又是怎样?笔者认为,它应是以唱歌为主要形式乐神择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诚望指教。 一、壮民族的独特性格——以歌乐神和以歌择偶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天,壮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  相似文献   

10.
就地理位置而言,朝鲜半岛位于中国大陆与日本群岛之间,因此,朝鲜民族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存在着紧密联系.朝鲜民族、日本民族积极地吸收汉民族先进文化,汉语在日本语和朝鲜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朝鲜语汉字词的产生.朝鲜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用汉字来记录自己民族发生的事件,因此,汉字词一直都是朝鲜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早期中朝语言交流的阐述和对朝鲜语从汉语借用的语言成分与来源的分析等,解释了朝鲜语汉字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汉字书写能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门高妙的艺术?但为什么不是所有汉字书写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书法?中国书法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指纹?为什么熊秉明先生要不断强调“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壮族古壮字是孽乳仿造汉字的借源字,受汉字及以汉字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影响颇深。其仿造汉字的构字原则,从萌芽、成形、发展到逐渐弱化退出历史长河,这一路旅途无一段不与汉字交融共生,包含于汉字文化圈之中。在长期的交融过程形成了与汉字文化圈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壮族古壮字是孽乳仿造汉字的借源字,受汉字及以汉字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影响颇深.其仿造汉字的构字原则,从萌芽、成形、发展到逐渐弱化退出历史长河,这一路旅途无一段不与汉字交融共生,包含于汉字文化圈之中.在长期的交融过程形成了与汉字文化圈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种流传于上江圩乡一带的古文字,自1985年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种文字当地人称为“蚊形字”、“蚁字”、“女字”,专家们称之为“女书”。“女书”与其他文字相比,奇异之处有:一、字形、结构不同于现在的方块汉字,也有别于甲骨文、西夏文、金文等,字体右上左下呈菱形,笔划纤细娟秀,结构匀称巧妙。二、它是一种表音文字,且一音多义。三、它记录的是当地土语,吟唱时也用土语。四、其传授、创作、欣赏只局限于这一带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女书”作为妇女的一种专用文  相似文献   

15.
方块壮字的萌芽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块壮字至少萌芽于汉代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成形、流行、盛行四个阶段 ,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假借、形声、会意、借汉、象形、特形等六种造字法  相似文献   

16.
《〈三千书〉初探>》一文中认为<三千书>深受越南方面的影响,是越南字喃对地区性的方块壮字之影响的结果.实际上<三千书>的使用者壮族布傣族群的前身是越南的王族,<三千书>现象反映了布傣族群深厚的帝王情结.  相似文献   

17.
越南岱侬族喃字是岱侬族人使用过的一种与中国古壮字相类似的方块文字.对岱侬喃字书面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喃字实际上是用以记录汉、越、岱侬三种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字的来源上也可分为汉字、岱侬自造喃字和越南自造喃字三类.岱侬喃字体现了境外壮侗语族人民在发展民族文字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的壮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同化的角度探讨广西客家人“壮化”的原因及其在语言、风俗习惯诸多方面的表现,是汉族同化于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满族的早期文化周俊仪1.语言文字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119年金完颜希尹模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女真字,熙宗时又创新字。新字称“女真小字”,旧字称“大字”。在女真各部未统一以前还使用女真字,以后女真字与蒙古文并用...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汉字蕴含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时代文化的"活化石"。本文通过汉字中"男"女"的失衡现象梳理,分析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