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当学者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等方法论原则出发,证明《资本论》的开端必须是商品且只能是商品的时候,他们的论证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纯学院化概念哲学话语体系中去,进而丧失掉唯物史观的开放精神和实践精神.从文本学研究的意义上看,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乃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而非"结...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已是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到的本体论思考则更是牵涉甚广的问题.试就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现状,探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体论思想,寻找相关例证,解析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不同学派对生产过剩危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相对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都不够完整全面。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对危机表象的分析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内在逻辑阐述两个层次,而《资本论》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是完整的逻辑体系,文章从十个方面研究了《资本论》所蕴含的商品生产过剩逻辑,逻辑起点是商品,终点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所导致的积累总趋势。商品生产过剩逻辑对治理我国产能过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堪称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理顺《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有利于在新时代实践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根据《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幅度和影响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资本论》第一个中文译本的出版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重译的《资本论》全译本的面世等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期标志 ,将《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时期 ,并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依照马克思的看法,表现形式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身;表现形式不断发展最终构成了统治人们生活的抽象形式并获得了永恒性的外观。反观德波在论及景象时无疑承接了表现这个概念。马克思指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德波再次颠倒,即将物推导到外观形象的层面。景象自身构建了一个伪世界,人们在其中以奴为主,德波对此批判与变革的方案最终求助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这显然是过分夸大了从占有到显现的过程,从而否定了当今社会依然需要从资本—阶级的关联来建构革命主体。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第二手稿中<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三者之间紧密结合的综合创新思想.研究"机器篇"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一是"机器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未写进<资本论>中<机器和大工业>一章,其中的内容突出显示了马克思的近代科学技术制度综合创新论;二是从时间早晚、理论来源、全面性、综合性与科学性方面与熊彼特的创新论比较,"机器篇"说明,创新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马克思;三是在今天建立STS学科和构建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对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柯尔施通过追问"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持有一种革命性立场,代表的是新阶级的利益。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表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都可溯源于"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核心,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了更深刻和更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是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前期"改变世界"思想的逻辑必然结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所揭示的"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契机。《资本论》所建构的"批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充分利用生产的废料和排泄物以节约生产成本和资源以及实施清洁生产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些论述成为循环经济的理论源泉,是指导中国循环经济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石。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中循环经济思想,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零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主流发展趋势,并形成了新型的数字资本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这种结合下,互联网成为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催化剂,短时期内缔造一批互联网平台资本巨头,随之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涉及互联网企业的劳资问题。由于互联网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考察也必然要从资本主义角度切入,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关于经济范畴和资本运动逻辑的经济学著作,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借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政治哲学阐释。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真正意旨是揭示人类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实现社会化的人的联合体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以及每个人的劳动有且只有为必要劳动。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学说性质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资本论>这部著作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建构原则表明:马克思的学说既不是纯粹的科学(经济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对于"资本"的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徐蕾  易辉 《理论界》2009,(9):58-60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十余年来,《资本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对《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对其文本的解读、意义的阐释,以及对《资本论》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关系的论述等方面。但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孙峰 《理论界》2012,(2):4-6
受时代条件和研究任务所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该研究领域的全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资源配置微观行为主体间关系的确立及其对成本的影响、资源配置形式与平均利润率动态、资源配置与生态约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国家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审视《资本论》资源配置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坚持其思维范式和基本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本论》资源配置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现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存在四大误区,即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社会形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是知识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受剥削的是知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可以避免等。我们应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对此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