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疆”的本质属性涉及人口及其密度,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边疆”的人类社会属性上讲,社会安全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则是衡量边疆特性的基本维度.根据边疆社会属性的两大维度——安全与发展程度的高低,通过2×2矩阵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控制型、相对型和中心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边疆治理的基本路径:安全优先模式、发展导向模式、“钟摆”模式和安全发展并重模式.  相似文献   

2.
徐芳  吴楚克 《民族学刊》2019,10(2):41-48, 105-109
为建构内外部沟通的“边疆”,有效推动中国边疆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本文在对中国边疆类型与治理模式进行了理论抽象、拓展与概括。从内外部环境、安全与发展的维度出发,用外部国际关系、接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内部社会安全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作为衡量边疆特性的基本维度。通过4×4矩阵可以划分为十六种类型:边缘封闭型、边缘封锁型、边缘合作型、边缘共享型、风险封闭型、风险封锁型、风险合作型、风险共享型、安定封闭型、安定封锁型、安定合作型、安定共享型、中心封闭型、中心封锁型、中心合作型、中心共享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六种边疆治理模式:安全合作模式、安全孤立模式、发展合作模式、发展孤立模式、“钟摆”模式和“多赢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微  周良艳 《民族学刊》2015,6(4):85-90,126-128
社会治理模式和行使参与权具有相互包含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保障人民行使参与权。随着藏区经济的繁荣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在藏区的普及,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要在社会治理模式上有所创新。随着藏区的不断发展,藏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参与权意识大大提升,并通过一些具体实践行使了参与权,这是藏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需要面对的重要因素。丹巴县藏族群众行使参与权对丹巴县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使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得到丰富,也为创新藏区社会治理的互动机制、激发活力机制、合作协商机制、公开透明机制和法治机制提供了运作的动力、契机、条件和资源,体现了行使参与权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之间具有良性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和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县政府面临中国县级行政机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普遍性问题和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殊性问题的双重压力,其治理具有基础性、民族性、地域性、自治性等特点.民族自治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当代中国民族理论以及现代治理理论为基础,着力解决自治县安全稳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民族文化发展繁荣问题、县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改革问题、民族与宗教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通过完善和创新自治县各项制度机制、协调自治县多元治理主体关系、优化自治县治理方式、繁荣民族文化等路径,着重实现自治县政府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能力、治理主体培育能力、治理方式法治化能力、民族文化发展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蓄的牧民专业合作社是边境牧区治理的重要嵌入主体之一。边境牧区场域内存在着本土经济精英创设型、本土政治精英领衔型和非本土社会力量引入型三类组织建构模式,代表着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实践形态。边境牧区的制度规范、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基础要素对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塑造是内在而深刻的,这赋予合作社嵌入边境牧区治理以合法性资源,并有助于滋养治理思维、优化治理效度。就嵌入的逻辑链路而言,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增进共同富裕和民主参与意识而嵌入边境牧区治理理念,通过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而嵌入边境牧区治理结构,通过巩固牧区发展、安全与稳定而嵌入边境牧区治理过程。要进一步引导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在真正发挥其嵌入作用中助力边境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和途径的观点。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宗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要加以积极引导,这种相适应是有差别的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引导相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研究命题。藏区治理关乎国家治理的成败,没有藏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结构的民主化、治理手段的综合化,是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追求的一般性目标。因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殊的宗教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又导致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影响藏区治理最为关键、最亟待解决的五个方面的突破,即藏区治理中的宗教作用,藏区基层政权建设,藏区干部能力建设,藏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增能和有效管理,藏区依法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与解决路径等,为构建藏区治理新的政治制度体系夯实基础,进而推进藏区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提升藏区治理的有效性,实现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前政治学界颇受关注的新的政治分析路径,国家治理的理论视域被普遍引入复杂社会和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政治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当中。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建国以来西藏地区政治发展的历程和规律,阐述其政治发展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与动力。重点从西藏政治发展的权力主体、过程、目标等方面探讨当前西藏地区发展与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进一步考量了推进西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民族大家庭》2023,(6):39-41
<正>以法治的方式管理宗教事务,是我党开展宗教工作的一贯主张。1931年《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就有“保护信教自由”的条款。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宪法,直至1982年宪法三十六条奠定了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法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成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教工作逐渐纳入法治化轨道。2004年国务院颁行《宗教事务条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不断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复合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分析。使用宗教文化类型概念,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方式进行整体特征分析,为比较研究奠定一个合理的学术基础,然后再深入各个地区了解不同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的特点,最终形成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多样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实践形态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不断加强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是宗教领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提高宗教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具有治理环境复杂性、治理内涵广泛性、治理主体政治特殊性和治理客体非均等化等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治理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等方面,已形成诸多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经验。但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基础、治理内涵、治理主体能力、治理模式等约束性条件有待改进。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可从理念现代化、组织和机制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方法现代化去构筑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体系并实施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宇琦 《民族学刊》2023,(10):77-87+155
城市民族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国家需要,但鲜有研究探索社会心理路径对城市民族社区治理的潜力。当前城市民族社区治理面临三方面心理秩序失衡:社会适应与社会关系重构导致民族归属感失序、大众传媒与精神文化需要不匹配导致社区居民获得感空心化、社区结构差异与治理动力不足导致居民参与感欠缺。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创新城市民族社区治理路径并提升治理效能,可从三方面开展工作:提振民族文化多样性认同与尊重,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归属感;助力社区成员城市融入,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社会融合中体验获得感;依托多民族社区自治服务组织,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工作的热情,培养具有参与感的行动力量。城市民族社区中社会心理服务的赋能基础包括慎待心理健康化的服务理念、建设自治服务组织优化服务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并加强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最终助力实现城市民族社区治理从社区到社会的场域转移与从心理到治理的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甘南藏区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宗教多样性、社会发展多层性和经济发展滞后性等地域和民族特征,其社会治理面临经济发展、宗教认同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在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中,甘南藏区应以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为前提,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根基,开创政府领导社会自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自然地理环境和西南边疆远古部族复杂的构成及其传统文化的多元多态等原因,使得西南边疆历来被视为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汇聚、贮存之地.土司制度的源头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对西南边疆部族的“羁縻”制度,在文化意义上看,这实际都与中原王朝通过治理边疆而延伸其王权威服下的国家构建及疆域想象有关.土司治理边疆的本质是延续和发展了中原王朝文化治边的策略,土司治理西南边疆社会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部族持有的多元多态的宗教文化及其社会构成的了解和把握,在以汉地文化为中心的教化及凝聚意识主导下,中央王朝利用土司治理边疆在实际上是对边疆部族采取贱其所有、贵其所无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当今西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与现代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春玲 《西藏研究》2000,(2):102-106
宗教是人类社会进入氏族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全民信教的社会。 2 0世纪 5 0年代 ,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 ,随着西藏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 ,其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西藏与全国人民一样 ,迈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文结合在昌都地区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 ,就西藏当前宗教信仰状况及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宗教信仰的特点1、从 80年代的“宗教狂热”基本上走向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 ,党的宗教政策遭到…  相似文献   

19.
区位表征与文化差异等使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呈现复杂态势并出现诸多棘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认真评估、考量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知识传统、治理效果、民众认同度及自组织治理资源.衍生于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渐次形成的传统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影响深远.因此,重拾已被放逐和边缘化的知识传统,培育以民众主动参与为核心的自组织治理能力及法治保障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当地的传统道德资源及现代旅游资源,而且突显出了蓬勃的法治功能,成为我国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难得的法治资源.广西民族乡蕴藏着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与之相适的运作机制,必定能使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强大的正能量.它们不仅为国家法治提供了丰富的制度来源,而且对法治具有辅助作用,同时对国家公共行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分担和加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