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对于合理分配财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财政收支视角下,运用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等指标剖析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进而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等指标对财政收支在初次和再次收入分配过程中的调节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财政结构存在间接税占比过重、公共支出不足、转移支付的效率难以保障等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强化直接税在税收体系中的作用;加强间接税税后商品的流向监测;缩小地区及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差距;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动居民高质量就业;做好财政政策顶层设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提高创新效率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对创新效率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间的中介变量;不但本区域数字化能显著促进本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而且本区域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当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比较高时,会增强数字经济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增长都会促使相邻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快速增长;在全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会逐渐下降。因此,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促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发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商方法测算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及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其绿色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不高,高技术产业集聚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二者均存在东高西低现象;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对其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着基于产业集聚度的单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度跨越门槛值后,研发投入强度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应当引导高技术企业研发资金投向节能减排等绿色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工业基础,鼓励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察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衡量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重要部分。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可支配收入、居民预期来影响居民消费。考虑到我国城乡的差异,本文将居民区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利用1978—2010年数据考察财政政策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水平、政府财政支出、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不确定性是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回归系数可知,影响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和政府的财政政策;国家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传导效应仍有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的新动能逐渐形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对经济发展新动能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9—2019年我国新动能发展水平以及时空特征进行测度,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新动能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新动能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新动能发展速度过于缓慢,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人力资本投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市场竞争程度、技术投资以及产业外向度等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新动能的发展。我国应从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要素投入、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新动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修改的内生增长模型,阐述了知识产权保护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非线性关系。首先选取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借助三阶段SBM-DEA方法测算了绿色创新效率;在检验到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效应后,构建了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当知识产权保护处在较低水平时,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为负;只有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过门槛值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才明显。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单一门槛效应在国别、行业、地区数据分析中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空间关联视角出发,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和现实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3—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空间溢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对创新溢出的影响不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丰裕度则对创新溢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度和丰裕度对创新溢出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丰裕度的提升更有助于创新溢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输出和技术引入的作用不同,各行业集聚度提升不利于技术输出但有利于技术引入,而丰裕度提升既有利于技术输出又有利于技术引入;区域之间技术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技术输出,而对技术引入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便增长约0.17个百分点。通过减税、补贴、增加工资、增加就业岗位等多种渠道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强其旅游消费需求的一项基础性条件。同时,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等多种方式激发广大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也将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的成长链金融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的信贷规模与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人口数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信贷规模扩大的影响最大;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是信贷规模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增长对信贷规模的扩张具有拉动作用,居民消费水平与信贷规模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程度不高;信贷规模对其本身的作用是正负交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信贷规模的作用相反,人均消费水平始终是负的作用。而人口数量对信贷规模具有拉动作用。成长链金融作为一种终身制的金融创新,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构建统一权威的信用体系,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张昕 《西部论坛》2021,31(5):15-33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利率影响投资、消费从而影响实体经济。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货币政策还通过资产价格的托宾q效应、挤出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和财富效应、消费信贷效应分别传导到投资与消费而影响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资产价格(房价和股价)对消费的影响很小;而在投资方面,房价对投资远大于股价对投资的影响,表明资产价格通过投资对实体经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应适度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组织合作框架下邻近性划分为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技术邻近性三个维度,从知识溢出的视角分析了三个维度的邻近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影响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地理、组织和技术邻近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明显正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3.
农民生活消费人均现金支出能及时反映农民的消费动向,把握其变动规律,对了解农民消费意愿的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运用Beveridge-Nelson分解技术,将我国农村生活消费人均现金支出季度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周期趋势和随机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农民生活消费人均现金支出中存在稳健的确定性趋势,而随机冲击效应在总体上对农民生活消费人均现金支出增长产生负效应.通过Cochrane提出方差比度量,得出的结论为:随机冲击对我国农民生活消费人均现金支出的长期变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为3%,瞬时效应高达39.2%.  相似文献   

14.
总体而言,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引致效应,并且,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引致效应要大于农村居民.居民收入和消费习惯会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时.政府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在大多数年份对居民消费产生引致效应,行政管理支出则一直存在挤出效应,社会文教和福利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经典的消费决定理论,消费支出由可支配收入决定,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可支配收入就可提高消费支出,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本分析报告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考察收入、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利率、物价水平、金融资产几个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造出新的变量,然后进行回归分析,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集了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IDS模型对我国城镇七个收入层级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不同收入层级家庭消费结构分别依次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及最富裕型有序演进.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原因.2011年各个收入等级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随价格波动相对比较稳定;衣着类消费比较容易受价格影响;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对价格变化却不敏感;随着人们收入等级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呈跳跃式增长,而且受价格影响较大;收入水平对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消费;居住价格对居住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结合城镇不同收入层级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调整制造业结构,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了溢出效应下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阐述了教育支出、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借鉴其他国家的理论实践经验,指出溢出效应下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使用2012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年度、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固定效应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企业规模及其他因素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创新效率之间存在负向分段函数关系.当企业平均规模小于1.94亿元时,规模对创新效率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超过这一门槛时,规模扩张将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负效应,影响强度也随之增大.此外,行业开放度、国有企业占比的提高对创新效率有正向作用,而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人力资本密集度、政府经费支出则存在消极影响.未来,高技术产业应保持合理的企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张,重视内部结构调整,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政府扶持与市场竞争这三类关系,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以及人均GDP、国家和社会在卫生费用方面的人均实际投入金额存在协整关系。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负向影响,但影响较小;老年抚养系数、人均GDP、国家和社会在卫生费用方面的人均实际投入金额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投资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对居民消费影响更为直接,而由于政府投资分配倾向于城镇地区,因此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更加明显.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1996-2009年的人均消费、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表现出挤出效应,而这与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倾向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