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是传统村落消解与重构的重要力量。性别与技术研究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村寨,强调技术对女性的影响及女性运用技术的实践,折射出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研究将传统村寨作为研究场域,以“技术—性别—社会”为研究框架,以乡村年轻女性为研究对象,结合2010—2019年以来在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的实地调查,发现技术对传统乡村年轻女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话语权利、社会参与等方面,女性呈现出隐藏束缚到独立自信、家庭依附到文化载体、信息匮乏到技术赋权、边缘弱者到建设主体的主体重塑。  相似文献   

2.
在沿海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野下,沿海乡村女性的社会流动呈现出新特点、新动向、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除存在就业层次低、收入低、无保障、观念滞后等问题外,还由此引发出社会焦虑、婚姻不稳定等等严峻问题。所以,围绕此论题的女性流动形式、积极作用、负面影响等,已然成为学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画是20世纪50年代乡村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一种农民文化形式。此后七十多年的实践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农民的终结”“村落的终结”“离土中国”等话语情境中,它已经成为国家倡导的人民性文化实践的一种现实方案,其丰富的过程被包含在中国式农民文化现代化的逻辑之中。农民画的文化叙事实质是农民文化史书写的一种方式。农民画作者群体通过这个方式建构了自己作为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因而农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获得了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身份。这个结果标志着中国农民正在实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蕴含着城乡文化一体化融合的历史性趋势。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向度是乡村文化现代化探索的结果,也是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在《丛林深处》和《小狐狸》中讲述了哈伯德一家三代女性人物在父权家庭中的生活境况、地位、对父权的不同态度以及女性觉醒。拉维尼亚生活在父权的沉重桎梏中,自我被父权社会无情剥夺,被压制为“第二性”。丽嘉娜模仿父权的技俩复仇,被评论为女巫。本文通过描述哈伯德家三代女性的发展与觉醒,尤其是亚历山德拉觉醒,挣脱了父权的阴影这一过程来说明女性也要与男性一样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地位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旅游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民族地区逐渐兴起由家庭组建的民族博物馆。与传统民族博物馆的叙事不同,民族博物馆的“家庭模式”逐渐萌发出多元主体的“个人叙事”。这些“个人叙事”既超出传统的“国家叙事”和“族群叙事”,又与“国家叙事”和“族群叙事”交织、共融。一方面,博物馆创办者或展品制作者,以展示个人经历和艺术化生活的方式呈现“个性”和“灵感”,进而塑造了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和个人的独特价值,创设了人际的深度对话;另一方面,多元主体通过呈现围绕文化遗产展开的交互“体验”,梳理博物馆创办者及其亲属、社区成员、游客、族群、国家等“参与者”的关系和责任,构造了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和“参与者”的公共价值。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实质上是当代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塑造的“神话”:赋予个人生活以意义感和目标感,并在“延续”和“共享”文化的神圣意义下创造情感连接、社会联结乃至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当代彝族女性作家阿蕾以其细腻的笔法,倾力表现农村彝族妇女的喜怒哀乐,揭示彝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反思彝族传统的文化悲剧.她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叙事结构多元,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浓郁,为彝汉双语小说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7.
董英豪  王婧 《民族论坛》2012,(16):108-109
在以"性别维度"表述"女性舞蹈"的同时,本文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女性意识形态与舞蹈建构等元素上的特点进行挖掘,尽量站在女性的位置及其叙事方式里审视舞蹈中的女性意识以及被书写成舞蹈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似乎渗透了社会/文化人类学所有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从二元对立观到二元融合的兼容并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学科.尤其在心理学、认知理论等后结构主义流派出现后,语言、文本、历史对文化之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以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学术脉络和研究范式——“透过边缘见‘中心’来看,其学术思想无不受到后结构主义的严重影响.因此,考察其试图运用二元对立与兼容史观来构架一个有着客观和历史文化特征、主观认同、相互指认并跨越边界、以“华夏”和“异族”千年互动庞大案例为叙事主体的“概念化族群”研究,一定要放在后结构主义方法论之下才可能从根源上去理解和释疑,并藉以辩驳一个没有“中心”意涵的“族群”和没有结论的“民族史族群边缘理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先验论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中有众多的女性造型,北山石刻因此被人们称做“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在宝顶石刻的众多造像中不乏体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石刻,“吹笛女”、“养鸡女”等女性造型的石刻是宝顶石刻的魅力瑰宝.宋代期间的女性游离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之外,由此女性形象活跃在宗教信仰的想象空间中.  相似文献   

10.
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不可分割的二分之一,在所有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为线索,谈一谈电影在一贯的消费女性和现在的女性消费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不可分割的二分之一,在所有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为线索,谈一谈电影在一贯的消费女性和现在的女性消费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现代生产方式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现代社会在物质生产层面结构性地忽视乡村社会,在精神消费层面却又有机地依赖乡村社会的内在矛盾,构成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化的社会基础;被现代社会二元结构疏离起来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实践,为改变深刻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提供了制度融合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神话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的“元叙事”现象,对人类文化基因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意义,研究中国神话“元叙事”与中华历史“元背景”和文化“元基因”的关系,对于破解中华文化“元基因”的“元编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中国古籍中创世神话、灾难神话、发明神话和社会神话等几组神话主题的“元叙事”,探讨中国神话与中华文明形成历史“元背景”的关联,深挖神话元叙事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基因”,发现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崇德向善”的“元基因”来自神话。神话积淀着人类早期的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它为我们揭示世界的起源,洞悉生命的奥秘,以及探讨文化的真谛提供了最原初最宝贵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严英秀 《中国藏学》2013,(1):179-183
在当代藏族文学领域,女性文学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30年发展中,几代藏族女作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印迹,创造了兼容多种审美文化诉求的民族叙事和性别叙事相融一体的文学传统,建构了藏族女性文学话语自身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5.
管倩  李欣煜  蒋易宏 《民族学刊》2020,11(3):64-72, 135-136
现代传播活动构建了公众对不同群体的“符号化”认识,就少数民族女性而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时代会对其“生成”不一样的公众形象。在当前这个全新的小屏传播时代,短视频网红ID“浪漫侗家七仙女”使侗家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使她们有可能成为传播主导者,其形象构建更真实、更加符号化,显示出较强的“带货”能力,但也因出于“流量”的考量,“侗家七仙女”的传播呈现较强的表演性质。其网红、年轻漂亮、家乡代言人及现代女性等形象特征使少数民族女性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大为增强,但由于小屏传播的局限、男性审美的主导及表演性、碎片化呈现等方面的局限,小屏传播时代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与其真实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6.
主体、对象、话语是叙事的基本要素,对外叙事与话语编码的主要意义在于解释文本、呈现意象、传递价值、完成受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主体性、世界性、多线性三重逻辑,从理论之维、政治之维、价值之维、目标之维等多重维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叙事”“叙什么事”的意旨逻辑与话语形态。从“为何叙事”到“如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出场的话语逻辑在于聚焦“问题域”,寻求“共鸣点”,搭建“话语场”,感染“受众体”,实现共融式叙事、情感式叙事、互动式叙事与精准式叙事。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在《丛林深处》和《小狐狸》中讲述了哈伯德一家三代女性人物在父权家庭中的生活境况、地位、对父权的不同态度以及女性觉醒。拉维尼亚生活在父权的沉重桎梏中,自我被父权社会无情剥夺,被压制为"第二性"。丽嘉娜模仿父权的技俩复仇,被评论为女巫。本文通过描述哈伯德家三代女性的发展与觉醒,尤其是亚历山德拉觉醒,挣脱了父权的阴影这一过程来说明女性也要与男性一样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地位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山川方物工作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作用和服务优势。通过新媒体全矩阵运营的框架,该工作室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线直播和短视频等形式,成功展示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通过精心策划和呈现,将乡村的故事、传统手艺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创造了引人入胜的视听体验。本文通过对山川方物工作室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侗族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体现在侗族的“月亮文化”、“补拉文化”、“前喻文化”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社会行为和宇宙秩序牵扯到一起,谓之天经地义。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总源《易经》是这样解释两性关系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乾,健也,坤,顺也;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一句话,男女关系便是天罩着地,天给大地以阳光和雨露,男女关系的主轴因而是:男性是施恩者,女性是受恩者。后来的社会意识把这一中心思想扩大、强化,于是男女有别被强调至登峰造极,众多的禁忌信条被加塞到男女之间。在这样的格局中,女性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处于弱势,甚至被否定——这在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