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被公认为最优越的制度之一,其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该制度在保障香港市民的医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香港七百万人提供了一个全民医疗安全网,其公平性、有效行、可及性高。笔者试图厘清其从制度的诞生到现在20多年内的演变路径,找到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优越性及不足之处,从而为当下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政治语境、地缘特征和文化消费的时代变化,香港的聊斋题材电影改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表现重心上经历了由鬼怪彰显到情感填充的自觉游移,在影像美学上则发生着从狂乱凌厉向平和典雅的转换。这种变偏重影像奇观而为趣味性与认知性并重的改编倾向在聊斋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双向缝合中,既有力地激活凝聚在鬼怪灵异文学想象中的民族记忆,又促进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承袭、改写与创新,对台湾和内地的电影改编有着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 40年代,一批学者型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文化舞台,他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和评析,他们的努力和探索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者认为,当“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英国曾经对在港的中国人实行殖民统治,极力宣传、灌输西方文化和欧洲文明,不断削弱香港同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学者中的有志之士忧思关注,认真研究并努力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出版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作者还认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是有其特点的  相似文献   

6.
大连通俗文学创作及评论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进入80年代以来,大连通俗文学创作掀起热潮,通俗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持续展开。大连为主的研究者揭示出大连文学(文艺)创作的通俗性诸特征,如作品体现出的海洋性、东北黑土地的本土性、源自生活的角色意识等特征,并推究其成因,主要是受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殖民文化背景等文化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度在我国法学界直到上世纪末都是研究较少的问题之一,当然研究较少并不表示没有争论,事实上在法学界和实物界围绕人民陪审员制度及其存费之争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且一度成为热点问题。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于2005年5月1日的生效,又引发了众多的讨论,讨论当然是关于陪审制度在司法系统中的运转机制和存在价值以及我国陪审制度的实施影响等,当然这些都是很值得人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却想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即从比较法的角度特别是从香港与内地陪审制度的比较来阐述这个问题,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差距,从而提出中国内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共同犯罪是一种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的更为特殊的犯罪形态,本文对中国内地刑法与香港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湘西苗族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形成不少研究成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湘西苗族艺术、习俗、民间信仰与其它相关方面.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受学术视域所限,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都还有突破、深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布朗族研究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从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文学艺术等6个方面,重点作了学术性评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小说中 ,经常出现“此地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 :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 ,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 ,或者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对城市的陌生感 ,更对现代都市形态(噪音、建筑、生活方式 )感到疏离。文章将具体分析以上几种“他乡”与“失城”故事类型 ,试图探讨这些小说创作与所谓“香港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 ,国内学者即已涉猎明代社会史的研究 ,但所研究的领域十分狭窄 ,成果贫乏。 50— 60年代 ,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国内学者的研究没有正常开展。 80年代以后 ,明代社会史的研究逐步展开 ,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进入 90年代 ,明代社会史的研究蓬勃发展 ,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其中 ,明代人口问题、里甲制度问题、乡绅与缙绅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宗族与家族问题、徽州社会问题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有的还填补了空白。对 2 0世纪明代社会史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反思 ,必将促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引发了文化形态和语言生活的巨变。粤语词语及其所反映的新型岭南文化能够深刻影响汉语和汉文化 ,显示汉语“一向化”趋势已发生变化 ,也折射出中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在研究分布上南重北轻;二是在研究方向上呈现出专而精;三是在研究内容上重点突出及以考论见长;四是在研究时段上三阶段稳步发展;五是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文本细读与分析。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特点,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界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的世界领袖,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及人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创见。将这些创见置于20世纪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仍可见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深远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解体前后 ,在其国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被否定 ,自由主义作为政治文化的主流精神填补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真空 ,影响着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俄罗斯内外政策的选择。本文试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俄罗斯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 ,来揭示当时俄罗斯推行全盘西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投入到中国傩文化研究阵营,其研究重点随着社会政治文化变迁而产生变化,呈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中国傩文化研究之路。通过研究者的努力,虽然出现了众多成果,但是也暴露出诸多争议和问题。随着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中国傩文化研究已由本体研究转向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视野下的考察与研究。当下,人们更关注傩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更倾向于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对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9.
从 1 9世纪 70年代到 2 0世纪 ,中国处于不断的改革或革命中 ,小说也相应存在一种共通的现象 :继续着古典才子佳人的传统而与政治运动相联系 ,使这一古典传统不断地相应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