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约翰·博恩曼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4)
关心与被关心:把婚姻、亲属关系、性别和性取而代之约翰·博恩曼人类学寻求足以把人类文化作普适性解释的惯例和体制,其中涉及对关心的压抑和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公育的提倡。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透视对权力、性别、姻亲、婚姻或性确认了人类的从属关系,从逻辑或历史的角度坚持这些关系的优越地位,却不致力给由之产生的暴烈的等级制度以任何解说。此外,他们对那些被预先取消、抛弃和排斥的东西几乎完全不予理睬。作者没有去寻找社会公育的起源和基础,而是认为人类学应该重点研究自愿的亲属关系的过程:即关心和被关心的过程。他集中探讨了德国的两个法律案例,分别涉及成年人收养和民族之间的婚姻问题,从而提出了血统原则和姻亲原则。在这两个案例中,人类学思想最初似乎被排斥在外,后来却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本文指出,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从婚姻制度或姻亲关系、性别特性、性别不平等或一般的权力差异范畴,转移到了人们在体验关心和被关心时所处的实际状况以及分配关心的政治经济情况上来 相似文献
6.
7.
8.
9.
12.
13.
14.
16.
唐道秀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28-29,77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他们在价值观上是片面的,在认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把"学会关心"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了全新的"关心本位"教育观,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理论与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