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哲群 《云梦学刊》2011,32(4):43-46
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人文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相似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使柳宗元对屈原有千年一遇之感。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就极力追慕屈原,他的政治追求是对屈原"美政"理想的继承和发扬;他的文学创作师法屈原,是对屈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3.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千多年来,这座丰碑一直光耀遐迩,为人共仰。但是,这座丰碑也决不是凭空冒起的。追根溯源,不难看出,屈原就是这座丰碑的奠基者。屈赋和李诗,可谓是“蓝哺于青,而青胜于蓝。”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舍屈原和李白就无从谈起。尽管研究屈原的大作和探讨李白的佳篇瞩目皆是,而究其二者之关系却凤毛麟趾。本文拟就李诗对屈赋的继承发展问题提出管见陋识,希望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树胜 《晋阳学刊》2006,(3):110-113
随着传统信仰的失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元曲家对封建政治的价值普遍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又促进了“避世”思想的膨胀,成为中国避世哲学的和声,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貌似游戏文字的散曲,能更自然地流露在传统诗词里不易流露的真情,发泄内心的牢骚。基于上述原因,元曲家对屈原的忠君爱国、清廉、独醒等为历代文人所推崇的传统美德进行了重新评价,将其作为对立面予以了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5.
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这些共同的经历使得陶渊明对屈原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且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屈原诗歌的浪漫风格和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作为崛起于中唐诗坛的一支异军,刘禹锡诗有着自身的卓异面目和独特风貌,这与诗人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自不可分:他把“境生于象外”视为诗歌艺术美的极致,为使其诗具有“象外之境”而作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唐诗发展的浪潮由盛唐泻入中唐后,出现了九曲回环、九派分流的局面。大历年间的相对低潮过去之后,贞元、元和之际再度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时代所造就的一大批诗人沿着不同的道路登上了诗坛。他们都不愿“随人作计”、“袭人衣钵”,纷纷将探求的触角伸向新的领域,以各不相肖的艺术实践,促成了中唐诗歌的繁荣,而繁荣的主要标志便是风格和流派的众多。中唐诗坛最有影响的是元白和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见长,韩孟诗派以奇险怪僻见长。尽管他们在风格上的差异很大,却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罗筱玉 《兰州学刊》2007,(7):136-138
刘禹锡作为中唐著名诗人,"无体不备.蔚为大家",其诗语言能合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熔豪健、含蓄、明快于一炉.既重雕琢之功,豪宕而不俚俗;又不遗斧凿痕迹,明快而又含蕴.  相似文献   

8.
在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叱咤诗坛风云之际,刘禹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没有在两大诗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最终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成为足与两大诗派相颉颃的一支异军。刘禹锡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等三方面,而这正是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他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的产儿。刘禹锡作为中唐政治革新集团的中坚,时代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而被长期放逐;但作为补偿,时代却又把他造就成为“气该今古”的诗豪”。吟绎其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给它打上的各种烙印,同时也不难发现闪耀于其中的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个性的光环。 刘禹锡(772—842)生活在国运衰颓的中唐时代。这一时代的浓重阴影,笼罩着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论刘禹锡的中道观及其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往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以《天论》为代表的“天人交相胜”的观念。但是,从刘禹锡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角度考虑,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他的中道观。通过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刘禹锡的中道观跟儒家、佛教思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刘禹锡文艺思想特点的形成。首先,中道观念有助于刘禹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论述文艺理论问题,立论周备圆通;其次,讲求“时中”与“权变”相结合的中道思想,促成了刘禹锡崇尚通变的文艺思想的形成;第三,刘禹锡注重文艺社会功用的观念,跟强调“用中于民”的中道思想也有非常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屈原"美政"思想源于先秦帝王观念中对于帝王的强烈希望和期待心理。先秦帝王观念中的先王崇拜思想则是屈原"美政"理想产生的重要文化因子。屈原"美政"理想的构建缘于先秦帝王观念中尤其是儒家、法家的法先王思想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屈原心中凝重的帝王情结是导致他最终走向自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伟大诗人屈原对我国古代的文士阶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各个时代颇有区别。本文所探讨的范围是他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影响。这或将有助于对南北朝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南北朝时期文士对屈原的看法与前代不同,其原因首先是人的观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郑祯玉 《云梦学刊》2010,31(1):44-50
余光中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写屈原;以“神话中的大鹏鸟”与“江神”(长江之神)看苏轼;并从文学不朽的角度,以屈原、苏轼传世的名句,加以点染转化,为二人塑造形象。不管这些诗句原先所指陈者为何,如今余光中都用这些隽言名句,拍合到屈原、苏轼的身上来,这种巧妙的神合,在在显出余氏的匠心。  相似文献   

14.
苏娅 《东岳论丛》2011,32(4):61-65
德里达以解构理论为武器,反思并力图颠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一系列探讨政治、宗教和伦理问题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幽灵》被看作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致敬之作。针对西方世界因苏东剧变而来的"马克思已死"的观念,德里达在该书中明确提出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德里达不仅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新维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屈原和鲁迅虽然相距两千多年,世界观有根本区别,但从文化传统上考察,在思想和艺术上却有着深刻的联系,那就是:一方面,屈原及其作品全面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及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旧体诗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说鲁迅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思想和艺术优秀遗产。具体探讨这种联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诗歌遗产,学习他批判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化为自己的艺术素养的丰富经验,为繁荣社会…  相似文献   

16.
李贺以其仙鬼题材的诗作闻名于世,并被认为是有唐一代最得屈原之风的诗人之一,原因在于他的诗在屈原浪漫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恢诡谲怪的色彩,从而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李贺仙鬼诗中的"女神"形象,与屈原辞中的"女神"形象亦存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且反映两人生命意识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宁淑华 《船山学刊》2008,(2):148-150
本文阐述了屈原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所导致的进退两不能、去留皆不可、情与理悻的精神生存困境,分析了人格理想、政治理想及爱国情感的三重固持的困境实质。  相似文献   

18.
19.
屈原流放汨罗,居住了八九年时间,在汨罗完成了《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部分诗篇的写作。中途曾赴汉北和鄢郢,鄢郢失陷后重返汨罗,纪郢失陷后投汨罗江殉国。2014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屈原与郧阳》一文提出屈原投江地在郧阳,先秦时湘江在郧阳等观点,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20.
爱美,这是人类的天性。人生,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发展自己、装点自己、美化自己的过程。世世代代的海内外人士同声赞扬屈原,热爱屈原,正是因为屈原有超人的自爱精神,这种自爱是屈原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