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的美的理念是源于其逻辑学中的逻辑理念 ,但是更加注重抽象概念与感性形象的统一。美是在美的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过程中产生的 ,这一过程就是对象化。虽然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的内容是现实的 ,但是其对象化的形式是唯心的。自由则是对象化过程中的核心范畴 ,是驱使理念经由自然美不断奔向艺术美的原动力 ,而且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也是根据自由的程度不同对美和艺术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美学是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美学》结构宏大,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美学体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说是他整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 黑格尔把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他对美的本质及其内涵的阐述,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1“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出处)黑格尔这一美学定义已为人所熟知,其真实涵义何在? 对此,近些年来的黑格尔美学研究已经作出了许多阐释。其中绝大多数都停留在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中提出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框架中,认为是一系列二元对立项的统一。朱光潜先生的解释有其合理之处,功不可没。但许多论者却是将他们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理解的“理性”概念来简单地等同于“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好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美学角度审视这一课题,正确分析和认识新时期德与美的统一,对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道德建设审美化和审美追求道德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美学家十分注重道德建设审美性与审美追求道德性的统一,他们各抒己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料。 在西方,黑格尔对美的本质定义确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第1卷,第142页)。他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是这句话里面却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把“理念”看成是内容。黑格尔很是看重作为内容的“理念”的。他说,“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可见,在黑格尔那里,人的道德已经包含在“精神劳动”之中了。人的“精神劳动”是美的,人的道德也就是美的。我们可以引申一下,如果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则它一定是“德”与“美”的正确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对  相似文献   

5.
康德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康德是奠基者 ,黑格尔乃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了“主观的合目的性” ,力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美学 ,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 ;黑格尔首次将辩证法引入美学中 ,同时在康德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力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 ,解决在康德那里处于极端矛盾状态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问题。于是 ,二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 ,分别探讨了美学范畴中的诸多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充满敏感的观照”张慧黑格尔美学历来被视为“艺术哲学”、“思辨的艺术史”备受重视,其美论、艺术论为人所注目,而有关于美感的精要分析,却至今未引起充分重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规定。在他看来,美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理念、概...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把美学从感性的漩涡里解救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艺术哲学"的口号。在他看来,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他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出发,实现艺术美的"理想"之旨归,从而建构了其艺术哲学观的学理逻辑。沿着黑格尔艺术本质观的逻辑线索,可以对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8.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针锋相对地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具有鲜明唯物主义色彩的命题,但由于它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的,“生活”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欲求和发展,排除了社会实践的丰富内容,致使在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木质、艺术的幻想等判断上出现了严重偏颇和矛盾。由此人们得到的认识是缺少科学的哲学基础,不可能建立起一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学和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黑格尔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黑格尔美学的渊源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真善美的理论。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2页。以下凡引自同书的引文,只注页码)。他把美的内容规定为“理念”这种抽象的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10.
评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构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是黑格尔后期成熟的美学思想的汇集和总结,它集西方古典美学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之一。《美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又是相对独立,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美学》很赏识,认为这部著作在美学领域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作为一部成体系的美学著作,《美学》的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与贯串线索,有独特的主干与分支。乍看起来,这部洋洋百余万字的巨著涉及面极广,从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美、美感、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基本问题,到艺术创造与鉴赏、艺术史与艺术分类,无不作了多层次多侧面的详尽分析和探讨,似乎很难找到它的中心线索。但实际上,这个中心线索是存在的,它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理念感性显现”说是支撑着黑格尔整个美  相似文献   

11.
余锐 《云梦学刊》2010,31(6):118-12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但这一命题中关于"美"的判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体现了黑格尔的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方法论的统一,是一个运动着的判断。这种来自命题内部的运动性不仅体现在逻辑推演上,同时还体现在历史进程中,而这种运动性的源泉就来自于理念的自生发、自发展和自否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是近来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可说是歧议丛生,莫衷一是了。读黑格尔《美学》一书关于艺术真实的论述,引起两点想法: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否都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是否排斥思想性或倾向性?本文并不存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奢望,只是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一我们知道,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定义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便同“真”、  相似文献   

13.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美学始终贯穿着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基本原则和求得自由境界的理想,认为只有人的心灵才能将理念充分显现于感性形象,从而获得真正的美和自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为了说明这种创造性,他首先从主观方面全面论述了情感、想象、天才和灵感等艺术创造因素问题。一、情感黑格尔认为情感对于艺术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说:“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犤1犦(P297)就是说,艺术创作中理性和情感必须融会到一起。黑格尔特别重视“情致”的作用,认为艺术…  相似文献   

15.
<正> 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这样两个因素。艺术美是由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有机地结合而构成的。在艺术美中,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黑格尔说:“只有内容与形式都须得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黑格尔《小逻辑》第287页,三联书店版)“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7页)  相似文献   

16.
荆晶 《东岳论丛》2023,(4):100-108
厘清荷尔德林对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影响是一项有待深入的有趣研究。通过考察荷尔德林和黑格尔从1788年到1797年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的一元论形而上学试图克服启蒙本身的二元论困境,即以一种原初的统一,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真正统一——作为一之绝对存在——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离的二元论。由此,荷尔德林作为先行者,形成了一种“存在—爱—美”的统一哲学,而黑格尔作为后发者,则是在荷尔德林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存在—爱”的一元论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形式与内容的规律是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艺术门类的相对差別往往就取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关系的不同。黑格尔就说:“艺术类型不过是内容和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由于偏重内容和目的、忽视形式和手段的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的极大影响,使皇皇大观的中国艺术千百年来始终遵循着“意在笔先”、“得意忘形”的艺术哲学,形成自己鲜明独到的艺术特色。但是,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毕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艺术范畴。内容的显现终归是一种形式的显现,形式的存在亦由于内容的存在。艺术家要再现生活、表达感情,总是离不开相应的艺术手段,就这一点来说,艺术就是技巧,就是形式诸因素的美的组合。纵观中国艺术的实践,我认为中国艺术非但没有“得象忘言”、“得意忘形”,而且追求着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统一,由于统一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门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一、审美与感性直观在流行的美学教科书、美学读本乃至美学家的专著里,颇为常见如下的说法:美学是感觉的科学、审美是感性的认识、审美是诉诸感性的、美是感性的显现、美是形象的感性直观与观照……这些观点有其必然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土壤,也即均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仔细研究却又不难发现其偏颇与不足。从历史上看,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过:“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活动”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一场存在论本体论的变革。感性(活动)是在社会状态中的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涵。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由此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蕴与历史性境遇便统一起来了。感性活动所蕴涵的人类解放之路也因巨大的历史感而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类的定义内在的包含着美的本质理论.他在唯心主义形式下,从其美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运用辩证的实践的美学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实践和自由本质.这就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直接思想来源,对于目前我们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