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孝经》的成书时代问题,主要有先秦成书说和汉儒伪撰说两种看法,其中"汉儒伪撰说"并不可信。《魏文侯孝经传》应视作魏文侯《孝经》之传,与前人所理解的魏文侯《孝经传》有所不同,《吕氏春秋》所引"《孝经》曰"并非注文误入原文。以《魏文侯孝经传》及《吕氏春秋》为突破点,《孝经》的成书上限当为魏文侯之时,下限当为《吕氏春秋》成书之时。  相似文献   

2.
评魏文侯     
魏文侯是战国初年魏国的国君。他在位的五十年间致力于社会改革,获得成功,魏国因以富强。继魏文侯改革之后,六国相继实行变法,遂成为一种运动。正是这场变法运动完成了中国社会向封建制的飞跃。因此,作为魏国社会改革的  相似文献   

3.
"尽地力之教"与"平籴"法,是魏文侯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和他同时向魏文侯提出的"平籴"法,实即推行由国家指导下的重农恤商举措,在实际实施中则经常性地偏重于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稳定粮价,可视为一种农业发展中的政策配套。它的实施,不仅促成了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为富强的国家,而且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战国的200余年间,各国变法之君和有识之士,把李悝的"尽地力之教"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其具体措施不断丰富,进而推动了包括因地制宜、劝种备荒、精耕细作、不违农时和防治病虫灾害等诸多农业生产理论和技术的繁荣和普及。  相似文献   

4.
忠义思想在晋国文化中已有体现,在三晋时发展到鼎盛,晋文公、介子推、赵氏孤儿事件,魏文侯等历史人事中都有典型体现。忠义思想必将在后世影响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文侯非常讲究诚信,赢得了大臣和百姓的爱戴。 一天,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午时到狩猎场去打猎。不料,天公不作美,第二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气温陡降,异常寒冷。  相似文献   

6.
<正> 在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中,究竟应该怎样选拔和使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广纳贤士”,我们不妨看看古人的用人之道,这对我们同心同德完成四化大业不无裨益。战国时,魏文侯派乐羊去征服中山国。当时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他们向魏  相似文献   

7.
论魏灭中山与战国初期的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408年,魏国在取得对秦国河西之地的决定性胜利之后,迅即调集重兵灭掉了“武公初立”不久的中山国,并先后派击、挚入主中山,统治三十余年。魏国为什么要劳师伐灭隔赵国而望的中山?中山之地究竟在魏文侯的图霸战略中起着什么作用?这曾是史学界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笔者试撰文析之,愿同方家探讨。  相似文献   

8.
《快乐青春》2020,(4):36-36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了很多学生,则可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比喻为“桃李”呢?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在得势时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人,后来由于政见不一,他得罪了魏文侯,却没人肯站出来帮他说话。  相似文献   

9.
关于魏灭中山若干史实的辨证田卫平魏灭中山,是战国初年的一件大事,它与魏对秦国河西之地的经略等,共同构成了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实施全方位战略的初步框架。然而,由于史籍的阙略及后人理解上的歧异,千百年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影响了对这一...  相似文献   

10.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悝为相的魏文侯改革处于同一潮流 ,具有同等意义。子思对儒家学说的成熟、法家思想的定型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11.
商鞅和他的新法,史书记载颇详,今人亦多所评述。而研究商鞅法治思想的渊源及其贡献,即是说:探讨商鞅和他所制定的新法如何地吸取了魏文侯改革和吴起变法的历史经验,又怎样地结合秦国的社会实际,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崭新而卓越的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这对于深入一步认识商鞅变法的实质、意义乃至于评价商鞅其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秦失河西于简公时六国表:「秦厉共公十六年,壍河旁,……补庞、戏城。灵公八年城壍河濒,十年,补庞城,城籍姑。」秦纪:「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简公六年,……壍洛,城重泉。」魏世家:「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秦简公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十七年,秦简公七年……筑雒阴合阳。」  相似文献   

13.
传说中的"河伯"是黄河水神。对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河伯"是非常可怕的水神。据屈原的《九歌·河伯》,它能起大风,使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伯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身为邺令,到邺城,目睹了"河伯娶妇"的习俗,即"冥妇"。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故事与一些甲骨卜辞资料,提出了妇好作已经死去的商王室祖先神的冥妇,然而甲骨卜辞的表明"妇好"并无作过"冥妇"。  相似文献   

14.
杨朱思想的演化与学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战国初年及孟子时代,学说思想中主要学派是儒杨墨三家,每家代表着各自的阶级的利益、顾望和主张,儒家是代表领主贵族统治阶级的思想,墨家是代表广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群众小生产者阶级的思想,杨朱是代表新兴商人地主阶级的思想。至于老庄道家学派,则是代表没落领主贵族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庄子发展起来,(?)成为“真正的道家学派”。战国初期,主要学派是儒杨墨三家,道家不在其内。春秋末战国初,儒家学派曾受到鲁穆公、魏文侯及楚悼王的保护盛行过一个时期,到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五至三世纪,战国时代的各国国君,如魏文侯、赵烈侯、楚悼王、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燕昭王等,都在谋求变法改革,形成了一股风靡一时的改革潮流。这次席卷各国的改革运动,内容相当丰富,又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因此,了解这次改革的背景、分析其改革的措施,总结它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在今天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战国时代各国的变法改革,主要是由这样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政治秩序的混乱。如各地“多盗”、“盗贼公行”(《战国策·韩策二》),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精华部分,今天还是可作借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他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自《论语》的引文,仅指明篇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局限性。他通过教学以及其他活动,培养了大批人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学派--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出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孔子的学生,颜回、原宪等算是保守派,曾为季氏宰的冉求和曾为魏文侯师的卜子夏等人是促进派。后一  相似文献   

17.
冷胜军 《理论界》2000,(6):64-64
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是拍板做决定,而不在于想具体办法,因此说,领导在断不在谋。所谓断,就是判断,做决定。能够正确决断,就是优秀领导。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成功事例,都是领导者力排众议做出正确决策而取得的。孙权在一片主和声中,独用鲁肃、周瑜之计,鏖兵赤壁,大败曹操。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派乐羊子领兵攻打中山国,在谣言四起、诬告信雪片般飞来的情况下,立场坚定,用人不疑,终于吞并了中山国。与此相反,历史上有名的重大失误,都有智谋之士事先点破,只是因为领导者不纳良谋,决策失误,才铸成大错。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忠言相劝,一…  相似文献   

18.
论三晋古文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国公室的内乱、相互残杀 ,造成卿大夫中一大批非姬姓的新贵族或军功贵族产生。“三家分晋”之后 ,因魏、赵、韩所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较小 ,它们对旧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力 ,容易滋生法治的萌芽 ,在春秋时即有“铸刑书”、“铸刑鼎”的重大举措。战国初期魏文侯的礼贤变法 ,更为法家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其中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讲学 ,成为西河之学的首领。他是儒家向法家转化的过渡性人物。魏国的变法是促使儒家向法家完成转化的契机。子夏的弟子李悝则是法家的始祖。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 ,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对于原始初民“集体无意识”创作的变形神话的研究,艰难而有趣。络绎而下,后世仙话中也存在着为数可观的“变形构想”。变形构想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外概莫能外。这种构想,早在图腾主义甚至前图腾主义时代就已形成。在前图腾主义时代,存在着“泛灵信仰(animism)和泛生信仰(animatism),前者相信宇宙万物都有一拟人格的精灵存在,后者认为宇宙自然中遍布一种非形质的超自然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或谓之魔力)无论在人在物,作用相同”。川中国在战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时代),神话时代结束,代之兴起的是仙话,标志是西…  相似文献   

20.
子夏氏“西河学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夏是孔门中的高足,孔子去世时,他才二十九岁,又一直活到战国初期,其后迁居魏国,讲学西河,做过魏文侯的老师。西河成了他传播学术思想的场所。曾子曾经责备子夏说: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这段话不但透露了子夏和曾子都在孔子死后移居西河,同时也揭示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洙泗学派及其后以子夏为代表的“西河学派”之间的亲缘和变异的关系。可见孔子死后,儒家形成鲁、魏两大派。作为魏派的子夏氏之儒曾经对儒家经典做过一番整理工作。《论语》由他与仲弓撰辑,《诗》、《易》由他传于后人,《诗序》由他写成,《春秋三传》由他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