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贞观廉政思想鹿 慧贞观时期(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唐王朝在短短23年里,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唐太宗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贞观之治”,根本一点是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贞观思想”为指导,而廉政思想则是贞观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与臣僚的廉政观,并从中得出廉政兴邦,奢政亡国的绝对化经验和教训。贞观君臣的廉政思想可为典教,为政者须为龟鉴!  相似文献   

3.
贞观时期,是唐朝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偃武修文”,推行“文治”,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入研究贞观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贞观之治”,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唐朝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拟就贞观文化的发展战略及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精简官员”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人们大都要提及贞观初年,唐太宗曾把中央政府机构的官员从原来的“二千多人”,精简为“六百多人”。比“隋朝、唐初和后来的开元年间的数字少四分之三”。甚至有人把这件事,誉为贞观时期的善政之“首”。但是,我认为,此说证据不足,很难使人首肯。  相似文献   

5.
唐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记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大事、政治主张与政治人物。书中涉及到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大臣的问答,以及这些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其中占篇幅最多的是魏徵。《旧唐书》、《新唐书》都说,魏徵“前后所谏二百余事”。仅《贞观政要》记载的,就有魏徵向唐太宗的面陈诤议五十次,写呈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数量之多,压倒了其他一切大臣。  相似文献   

6.
贞观年间(627—649年)的初唐社会,在“旷世英主”唐太宗的治理下,很快出现了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生产发展、社会安定,国威远播、万国来朝的治世气象。以唐太宗为首的执政核心,在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风暴的洗礼之后,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从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7.
长孙皇后对“贞观”政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之妻的长孙皇后,在贞观政局的建立、贞观政风的树立以及贞观政局的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内助夫君,铲除政敌,为创建“贞观”政权立下了特殊功勋;在进谏方面,她不仅勇于犯颜直谏,而且保护和鼓励谏臣直谏,促使贞观年间,臣下直言进谏,主上虚己纳谏蔚然成风;她谦逊勤俭,贤惠善良,促使“贞观”年间崇德尚俭之风盛行;她以史为鉴,避免了外戚专权悲剧的重演,保证了“贞观”政局的稳定。研究和探讨长孙皇后对“贞观”政风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唐朝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制约机制以及唐朝前期兴盛的内在动因,于今犹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文治武功”兼备的封建皇帝。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他建有赫赫武功;唐王朝建立后,他又确立并大力推行“假武修文”之举。贞观初,魏征曾向他建议:‘堰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眼。”①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实行数年,成效卓著。贞观时期,唐太宗“堰武修文”的文治思想,包括对待儒、释、道的思想、大兴礼乐的思想、驰情文史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的确立和与之采取的文治措施,不仅对巩固唐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架构了“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对待儒、释、道的思想与政策…  相似文献   

9.
艾尚连 《河北学刊》2002,22(1):148-151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 (646年 )曾进行过一次北巡塞垣的边事活动 ,并写有一篇“序其事”的纪行诗。笔者通过考证 ,基本上弄清了这一千余年来尘封不显的历史事件 ,从而显示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安邦治国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元七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是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封建史官称颂贞观年间“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不闭户,商旅野宿”,“民物蕃息”,“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天下“太平”。这虽有些夸张溢美之处,但贞观年间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极盛时代,这也确属事实。唐太宗在位短短的二十三年中,能够取得这样显赫的业绩,除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之外,也与其重视立法,完备和加强法制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贞观之治”,向为史家所瞩目。举凡纳谏、取鉴、轻徭薄赋等均为贞观一世之美谈。然贞观治世政治,政策之由来却鲜为人谈,尤其是贞观治世的直接源头——武德政治、政策对其的影响,则更鲜有所论,应该说这是“贞观之治”完整认识中的一个缺憾。牛致功在《唐高祖与“贞观之治”》一文中,对此进行较深入的补充研究,谈来不无启发之感。  相似文献   

12.
七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同意吐蕃联姻的要求,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成亲。唐吐关系进入  相似文献   

13.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为其父李渊创建大明宫,次年五月,因太上皇驾崩而停废。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又因"风痹"而重修大明宫,并徙居新宫。从此,大明宫便成了唐长安城内三座宫殿之中规模最大而使用时间又最长的一座宫城。文章从唐太宗与其父李渊之间关系的发展、唐太宗奉行"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变化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动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唐太宗创建大明宫和唐高宗大明宫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即位后,慑于隋本农民起义的威力,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采取有力措施,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唐太宗即位后,总结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把任贤作为保证国家致治的根本。贞观三年,唐太宗命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时,发现中郎将常何所提的20多件事,件件都符合朝政情况,感到奇怪。后来得悉这是常何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唐太宗当即任命马周为门下省官员。唐太宗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主张“不以…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出色的政治家。他当政二十余年,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旨在除弊兴利、缓和矛盾的改革,宽简律令,裁汰冗员,“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孜孜求士”,选贤任能,在内政和对外关系上都取得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成就,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为唐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知人善任。贞观二十一年,他同侍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是初唐贞观年间存诗最多者。他与佛教有极深的因缘。政治上他借助佛教之力, 情感上亦有寄托, 而佛教思想对其思想影响较深者是中道观。唐太宗的诗作, 贯穿着一种怅惘的空观, “空”成为其诗作的一个中心意念。也正是在佛教空幻观引导下, 唐太宗的诗作能摆脱雕琢浮华的六朝余习, 成为初唐诗坛健举而沉郁的强音。  相似文献   

18.
公元633年(贞观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唐太宗陪其老子李渊置酒故汉未央宫。李渊别出心裁,命突厥可汗颉利起舞,又让南蛮酋长冯智戴詠诗。太上皇在得意兴奋之余,对贞观盛世的民族和好景象赞美不已:“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对此,后人多有褒贬。奇怪的是,明人李贽竟评之曰:“卖弄”。 这是不公允的。 纵观数千年中国古代文明史,哪一个朝代能做到“胡、越一家”!哪一个帝王敢于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政治比较清明,这是史家一致称誉的。但是,对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政治清明究竟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的若干改革及其政策,是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其核心则是政治改革,贞观之治的精髓是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20.
由使者来往看唐王朝与薛延陀的关系李大龙1据《资治通鉴》卷193唐贞观二年(628)条载:贞观二年突厥北部诸部族不甘忍受突厥的压迫,联合反叛突厥颌利可汗,“共推”薛延陀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当。上(唐太宗—引者)方图颉利,遣游击将军乔师望赍册书拜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