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新疆籍流浪儿童普遍缺乏受教育机会的现状,且救助保护中心和工读学校不足以承担起提供全面教育的职能,救助工作体系中应被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哪种机构适合为流浪儿童提供教育救助。极有必要规划流浪儿童教育救助的原则和目标,确定专门的教育机构实施补偿性教育与分层复合型教育,同时设计相应的辅助性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疆籍儿童流浪的直接原因包括安全教育缺乏、家庭监护、社会救助和国家保护不足。儿童在流浪生活中,深受负面教唆和诱导。为切实保障流浪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亟待解决教育救助机制缺失问题。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以承担起多项职能,包括提供替代性监护、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与动力机制是流浪儿童群体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错综复杂,关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政策制度等各个层面.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切入,从社会保障制度、婚姻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宗族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与流浪儿童流浪相关联的制度与制度变迁因素展开分析,提出制度变迁因素是儿童流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流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贫困、家庭问题、虐待、失散、拐卖、升学压力等.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模式和教育机制有街头救助、"类家庭"、"大房子"、"全天侯救助点"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与模式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流浪未成年人的产生,需要分析其流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相应的预防策略。导致流浪未成年人四处流浪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家庭原因,包括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氛围不和谐、教养方式不科学;其二是社会原因,包括经济贫困、留守现象、犯罪因素;其三是个体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缺陷、情感性格缺陷、社会技能缺失。基于此,要想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的发生率,需要加强对家庭问题儿童的关爱与监管,需要严厉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流浪儿童的数量日趋增长,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流浪儿童的流浪成因有多方面因素,流浪儿童的救助也有其特殊性。只有根据流浪儿童的特殊性,创新救助方法,完善救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少管所及工读学校越轨流浪儿童就自己社会支持情况评价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但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支持网络匮乏、家庭支持脆弱,使得这些儿童被排斥在社会支持之外,难以获得成长必需的物质、情感关怀,尤其家庭支持的缺失易使流浪儿童产生越轨行为。因此,对流浪儿童越轨行为的预防和矫治需要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机构、社区多方介入,将提高家庭支持度作为重点,给流浪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安全保障、心理咨询等服务,形成以越轨流浪儿童为中心,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协同作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童福利是我国儿童福利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980—2013年相关流浪儿童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流浪儿童福利发展分为萌芽、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并呈现由慢到快、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特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流浪儿童福利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儿童福利时代的到来,流浪儿童福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参与主体单一、研究体系不健全、基础研究条件薄弱,以及救助实践方面存在的救助政策不健全、行政性救助色彩过浓、救助主体社会化低、区域性救助合作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人性化、专业化与社会化发展。应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加快流浪儿童学术研究,构建独立的流浪儿童福利行政体系,构建与儿童福利制度相衔接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工作与民间组织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三个方面对甘肃省某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渐向科学和正确的方向转变。但是仍有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对此,社会和政府要完善外部支持系统,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家长自身也应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使农村学前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建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经济基础落后,物资设施匮乏等弊端,众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增加。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国家机关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通过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公平性,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是国家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结果,也是城乡两种不同社会与文明推拉合力作用的产物,同时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在迁移流动中的理性抉择与意识建构。城市生存境遇、乡村归属意识及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等是农民工子女留守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需要城乡相关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对南京市19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及政府部门的调查,指出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职能缺位和管理失序。因此就改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制度和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平等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清理和修订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相关法规,理顺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监督体制等。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增强的两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增强两种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是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前提基础,创新意识是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要保证。责任意识主要体现为三种责任:社会政治责任、教书育人责任和科学研究责任。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动人口子女”这一概念近些年使用非常广泛 ,但它本身却是一个遭到误用、被窄化使用的概念。按照概念准确地说 ,流动人口子女不仅指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 ,也应该包括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因此 ,讨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 ,也相应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的一致之处着眼 ,以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更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礼法观念的承载和传播是传统社会法律启蒙教育所具有的特质与功能。《幼学琼林》是明清以降蒙学的重要教材,其《讼狱篇》炼词精整、广搜众采,皆传统法律文化之名物掌故,颇为博瞻。其对"无讼"、"贬讼"的宣扬,对德教与刑罚并施的主张等,虽可说是编者对礼法观念的体认,实为对明清之际明刑弼教的迎合,也是当时法律知识宣讲渠道之一。作为道德教化下的情理关怀与教育,《讼狱篇》注重教育方法的采用,以典释礼律,事理并举,正反教育,堪比跨越识字阶段到阅读典籍阶段鸿沟的桥梁,是儿童从认字学故走向读经识礼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反思社会发展的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肩负这项时代使命已成为21世纪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有利发挥高校老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性、基础性的工作,进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长期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古彝文献《玛牧特依》蕴涵着丰富的幼教思想,是指导彝族传统家庭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经典著作。书中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儿童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提倡早期教育、依龄施教和学以致用,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幼教理念,至今对彝族社会家庭教育起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纵观当下大学仍然存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新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教育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够,持续性不强,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忽视了与中学教育的衔接等问题。据此,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学校提供符合新生特性的适应性教育;教师为新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铺平道路,并注重教育形式;学生干部、高年级优秀学生要理解、帮助新生,同时高年级学生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