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海峡两岸相关网站在传播妈祖文化时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抓取样本网站中关于“妈祖文化”的信息元素,采用ROST‐CM 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对样本网站的文本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以提取描绘大陆和台湾“妈祖文化”传播特征的高频特征词,并把这些高频特征词作为进一步对应分析的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海峡两岸相关网站传播的“妈祖文化”特征并不相同。大陆网站更加突出海峡两岸在妈祖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台湾网站更加突出时代感强的妈祖文化传播方式,同时,彰显了借助妈祖文物传播妈祖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妈祖进香是妈祖信仰行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妈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妈祖进香活动日渐频繁,妈祖进香活动成了妈祖信俗延续且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以维克托·特纳的“朝圣”概念为视角,理解妈祖进香仪式过程中的“朝圣”内涵,并就进香行为本身对妈祖信众的心灵冲击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加以分析。在妈祖进香过程中,信众通过大范围、长时段内的进香行为不断重申着民间信仰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积极性,而进香过程中的能动者———信众,也在“朝圣”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体验的更新,反观自我,增进群体生活认知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3.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 位于台湾海峡的我国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有一座美丽的岛屿——湄洲岛。岛上有座雄伟辉煌的湄洲祖庙,这里供奉着华人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宋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3月23日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她从出生到满月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娘”。林默娘“幼而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普遍存在于清代台湾社会,其庙宇不乏与佛教关连者.台南大天后宫自竣工时至日据时代皆有僧住持,其宫内存碑、牌记二件.乾隆重修“碑记”保存妈祖宗教归属二说:其一,视其行迹近“仙道”,实则杂糅佛道以佛为多.其二,将其视为佛、菩萨“化身”;咸丰铸钟“牌记”从佛教角度解释宫内“佛像”(含“妈祖像”)尤其是“大钟”的佛教功用,赋予更多佛教内涵.因僧住持庙宇使民间神的妈祖信仰被赋予佛教内涵与色彩,谓之“佛教化”.此类现象在台湾鹿耳门妈祖庙、北港朝天宫、鹿港天后宫等皆有.台湾妈祖信仰“佛教化”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可远溯至宋代南方.  相似文献   

5.
2001年的金色十月,正是丰华秋实的收获季节。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和香港“中国传奇艺术节”先后在美丽的濠江和香江两岸拉开帷幕。应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和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的邀请,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大型舞蹈诗《妈祖》剧组一行100人登上了这里的文艺舞台,将精心塑造的中国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艺术形象展现给了热情的港澳观众。  相似文献   

6.
妈祖作为民间神,在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在朝廷赐额封号方面,明永乐初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在祀典等级方面,洪武初已规范国家祀典,妈祖极有可能在当时已纳入朝廷祀典的“名山大川”之类,由地方官祭祀,永乐初妈祖正式纳入明代朝廷京都祀典,并至少保持至万历间;在祭祀规格方面,在都城建有国家等级庙宇,由朝廷每年定期遣太常寺官致祭,祭祀时配有乐舞。明代对天妃的官方祭祀活动除朝廷祀典与地方祀典之祭外,还包括了卫所官兵、外遣使臣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7.
三大古刹     
妈阁庙。妈阁庙堪称澳门建筑的“老祖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澳门最古庙宇,依山面海,沿崖而筑,飞檐叠阁,古木森郁,宁静洁幽,山间岩石上还有历代摩崖石刻数十款。在妈祖阁左侧凸出的岩石上,有一中国无名工匠于明万历年间所刻的“洋船石”石刻,表现一艘三桅海船的形态。闽语称天妃为妈祖,故名为妈祖阁,亦称  相似文献   

8.
海神妈祖崇拜源于闽南,流传于我国沿海各地,并走向世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妈祖文化圈”。而作为“天南重地”的雷州人对其“敬之独深”。文章从雷州人与闽南人的历史渊源以及雷州本地因素等角度,分析了其信仰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后来传播到闽台各地,成为闽台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也成为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妈祖信仰还传播到大陆沿海各地,甚至到东南亚各国,以至世界各国。妈祖信仰之广,可见一斑。妈祖是一个从人到神的民间神祗,她姓林名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父亲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有一男(名洪毅)、六女。林默是这家庭中最小女儿。从林默出生前,到她在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逝世止,在短短的27年中(虚岁28岁),民间充满了对她尊崇敬仰的传说故事。就在她逝世后,一千多年来,在民俗学上也有不少宝贵的材料,值得我们去调查、发掘、探讨。林默去世时,由于她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性情和顺,热心助人;熟悉水情,拯救海难;预测天气,指导航海。因此,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在她逝世后,由于她屡次被民间传说显圣,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近来年,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热的繁荣态势。本文阐述了妈祖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的特色,从而提出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林保虔 《源流》2021,(1):58-58
12月5日,《妈祖颂》《心向妈祖》和《陆丰妈祖经曲》悠扬韵律,响彻"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陆丰碣石古镇南郊。活动中心浅澳天后宫聚集八方宾客,蔚蓝的天空下旌旗招展猎猎作响,碣石湾畔曾是"古卫城"军营的浅澳天后宫隆重举行文物揭彩,掀开了陆丰妈祖文化传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通过官方、庙宇、庙会、传说、会议形式的各具特色的传播,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影响广泛。在传播过程中,海峡两岸也各自存在很多问题:在大陆,妈祖诞生地的认知度很低;妈祖文化政策不明晰。在台湾,妈祖文化有世俗化现象;台湾与大陆的妈祖文化交流有待提高。在新时期,妈祖文化传播跟不上妈祖文化内涵的变化,要不断丰富妈祖文化的内涵;同时妈祖文化传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要加快并推进妈祖文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经济共赢、文明互鉴的合作范本.妈祖文化融合儒释道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精华,具有世界文化共性,代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东方海洋文化的一面光辉旗帜.去年10月30日~11月初,第二届妈祖文化高峰论坛——2016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妈祖故乡莆田湄洲岛举行,论坛旨在弘扬"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推动妈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湄洲妈祖祭典音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品种繁多,其音乐类型大多数仍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或是尽管有一些为世人所了解,却没有相关的旅游配套开发。本文从音乐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借鉴语言学、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莆田湄洲岛妈祖祭典音乐进行分析,探索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出湄洲岛妈祖祭典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海神庇护为核心的妈祖信仰随古代中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向周边国家传播,自明代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华侨群体的文化记忆和信仰实践,并在部分地区经本土化而进入日本神道系统。虽然18世纪以来日本的妈祖信仰的社会基础因当地政治环境变化曾一度式微,但20世纪末期以来在中日双方的共同保护和华侨的助推之下,凭借海洋记忆和实用价值得以复苏并成为中日人文交流的载体之一。当代的妈祖信仰作为特殊的宗教资本,可通过人文交流实现在文化资源、社会服务、民间互信等领域的资本增殖,以拓展中日妈祖文化圈,帮助化解日本社会对华错误认知,培育双方交流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林保虔 《源流》2023,(2):56-57
<正>“团团圆圆”是海陆丰地区对甲子鱼丸的爱称。作为世界非遗的妈祖信俗,处于碣石湾的陆丰佳肴的这道精致贡品,时逢妈祖文化庆典上的奉祀筵桌,传习近千年如此“任性”,皆因其间沉淀着厚重历史文化,蕴含着民众祈愿万事顺遂,团圆满福深意。  相似文献   

17.
在湘潭县城西南约一百华里的地方,有一座乌石峰。乌石峰的东南脚下,有一块树木葱郁、斑竹丛生的山坡,坡上长着两棵墨绿色的高大樟树,树下撑搭着几间破矮的茅屋,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彭家围子。 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农历九月初十日),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的领导人,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彭德怀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以降,妈祖信仰圈与祭祀圈逐渐扩大,对东亚历史与现实均有重要的影响。与此相关,学界对妈祖信仰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除了传统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以及由此展开对妈祖身世、起源的考证外,近年来新兴学科不断介入,其研究主旨在于以妈祖信仰为媒介,分析妈祖信仰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进而透视国家力量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文章从妈祖信仰的文献资料编撰、妈祖信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权力话语在妈祖信仰中的在场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妈祖信仰研究的历史,并对未来妈祖信仰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业界     
《国际公关》2012,(6):22-30
首届两岸三地公共关系论坛暨第三届西湖论坛召开 10月20日,首届两岸三地公共关系论坛暨第三届西湖公共关系论坛,在有“中国画城”之称的浙江桐庐拉开帷幕。来自两岸三地的400余位嘉宾就“城市发展与公共关系”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6日,在第三届李连杰壹基金典范工程颁奖典礼现场。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积极调动现场嘉宾,精彩演绎了非洲民歌的临时大合唱,他们来自获得此次“创新奖”的公益机构——“花旦工作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