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土日常经验之中充斥着多样化的"快生早死"社会现象。在承接佩恩有关"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撇清心理学相关假设,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结合本土社会中的日常经验重塑"快生早死"行动表达。在社会结构视角中,"快生早死"行动逻辑的主体是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底端人群。他们的"快生早死"行动实践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均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短视化的特征尽显于当下和以后的时间层面、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效用等方面。在类型方面,"快生早死"行动逻辑表现出物质贫乏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和惯性作用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在社会影响方面,"快生早死"行动的出现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点,它制造了现实中的社会不平等,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人生进程的社会不平等强化、代际传递中的劣势累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引言古代,韩国相国黄喜,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没有立即回答。等休息时,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由此想到我们做班主任的,平时在运用批评的手段教育管理学生时应该象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  相似文献   

3.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我“接触”最早的好人大概首推“雷锋叔叔”了。雷锋做好事是随时随地的,并且不图回报。在我的印象中,这就是好人的“标准”。等我年龄稍长,又知道了另外一些关于好人的议论。诸如:“好人不长寿,害货一千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现在想当好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连我自己也远不如幼小时单纯。倒不是怕“早死”或被人欺辱,实在是社会对做好事的人那异样的  相似文献   

4.
姬建民 《中华魂》2011,(12):29-29
似乎世上就没有永远认识正确、真理在握、不犯错误的人,不论先贤圣哲,还是专家学者,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大概是做人、干事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见到一位年轻人茶饭不思,精神萎靡,见状甚哀。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失恋者:我失恋了。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相似文献   

6.
曾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子研究李启谦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尊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子弟子中,被后世帝王封为“圣”的只有两位,这就是“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子。但颜回早死,没有留下著作,而曾子长寿,则留有作品,因之两人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同的。《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有无法计数的人喜爱讲寓言、听寓言,写寓言、读寓言。大概连我自己也能算得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为什么?总有些缘故。当然,在无其数的人们之中也决不会就没有人不那么乐意寓言,甚至确实还有人憎恶它,这也似乎不假。这又是为什么?有没有别的缘故?——对这些问题,长时期以来我倒有些极其简单的体会。大概可以这样说,从人类开始为自己创造了语言,又用语言为自己创造出文学作为表现  相似文献   

8.
老井     
村头的老井被封住了!两块厚厚的水泥板把井口盖了个严严实实,东边一块的边沿还用水泥嵌住,蚊子也飞不进,西边一块没有嵌死,想必是另有他用吧。这口井历经时代的变迁,终于完成了她的使命。我说不清这口井建于何时,大概祖辈的祖辈时就存在了吧。她的四周  相似文献   

9.
胡孝芳 《老友》2014,(12):63-63
正退休20多年来,我的身体有3个"没有":一是体型仍然挺拔,没有弯腰驼背;二是体重常年保持在60公斤左右,没有骤升骤降;三是血压稳定在120/70毫米汞柱左右,没有大的波动。我身体的各项检测指标都在正常值范围,无门诊和住院记录。平时我步履轻松,耳不聋、眼不花,精气神都很不错。这大概得益于我退休后坚持了五个"一点"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0.
正许多人可能在很多学校都会看到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所讲的标语——"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大概已经流传了400年之久,流传了很久的东西,没有人对它提出任何怀疑,它是不是就没有改变的可能,它是不是一种恰当的表达呢?一直到21世纪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培根的这句话。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多少有一点怀疑了。我认为这是一句正确的空话,我们类似于这样的空话太多太多,我们没有去怀疑它,其实它什么也没告诉我们,"知识就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跪拜     
有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牵牛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  相似文献   

12.
当时尚遭遇商务,时尚总是乖乖让步,这大概也是出于一种传统吧。但是在现代商务高度发达的社会,没有用时尚去武装商务,显然就是一种落后。尝试从CBD著名的写字楼进行观察,传统的办公室白领还是千篇一律的装束,包括发型都没有任何变化。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改革开放之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中山  相似文献   

13.
混乱中成长的风水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业没有行业标准,混迹其中难免真假难辨这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房屋中介公司,一大概15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北京风水9981"的总经理王剑和风水师胜己被请去看风水。办公室分为里外两间。外面一间正在装修,  相似文献   

14.
时尚老人     
我有一位早年的师长、后来的同事,他姓朱,名万生。大概讨了"万生"名字的吉利,87岁高龄,身子骨还硬朗着。长寿与名字的吉利,当然没有必然的科学联系,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这位老人爱追求时尚,享受时尚生活。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样一层意思,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阿凡提故事》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做了个奇特的梦,便请了个大臣为他圆梦。这个大臣说:“皇上这个梦预示着你的一家人都将比你早死。”国王听了很生气,就把大臣杀了。国王又请阿凡提来圆梦,阿凡提想了一想说:“皇上这梦预示着您将比您的家人更长寿。”国王听了很高兴,给了他很多赏赐。其实“您的家人将比您早死”与“您将比您的家人长寿”两句,说的不是同一回事?现实生活中这类例子可谓枚不胜举,不过处理得妙的也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6.
文本阅读彩蝶树①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  相似文献   

17.
我今年68岁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饭量大,睡眠时间长,内脏器官没有什么疾病,思维清晰,只是瘦一些。人常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大概这正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若问:你健康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这就是“劳动“二字。 也许有人对此并不理解。但我要郑重地告诉老年朋友,这是我实实在在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萝北的雪     
为了验证萝北的天气预报准不准,我特意起了个大早,看今天有没有大雪。轻轻推门,门一动不动,使出全身力气。用肩膀顶开门,才发现这雪下得太大了,把门都给封住了。踏着一尺多厚的积雪,咯咯吱吱艰难地来到大门口的大道上,大道早没有了踪影。向远方眺望,目至所及、除了雪,还是雪。大道上,庭院中,还有无边的田野都被雪埋了个严严实实。房顶上,车斗里,还有鸡架上也都积成了小雪山,更可笑的是家家户户的柴草垛、这回都戴上了白帽子,小丑般地好玩。远方一群牛慢腾腾地向这边走来,头牛走在最前面,小心翼翼地领着它的部下都不紧不慢地跟着走,有只小牛…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在商朝的时候迷信鬼神,但到了西周以后,就意识到鬼神靠不住了。商朝人一次要祭祀几百头牛,但鬼神并没有保佑他们,所以到周代开始意识到中国人要有德行,这个社会才能朝一个理想的方向发展,才能长治久安。"德行"这么抽象的概念怎么样才能走到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面  相似文献   

20.
<正> 小说《药》里有三段奇特的文字,即首段华老栓买药的两个片断和末尾夏四奶奶上坟的一个片断。它们充满了神秘的阴冷的气氛,是特殊环境下人物的感受与反应,是非现实的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具体表现。作家成功地运用了上述已成规律性的笔法,大概是要探索在特殊环境气氛下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造成一个强烈的印象。多年来,《药》的读者与研究者,对这三段文字不能不发出疑问,但大概认为是小的枝节,无关究旨,也就不那么惊异了。其实,这三段文字时至今日仍是没有很好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