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见《差不多先生传》)。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北京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  相似文献   

2.
周海亮 《社区》2009,(29):61-6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打电话和他们联系,他们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定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元的。”  相似文献   

3.
“他者”研究的深入给翻译伦理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促动与启迪,几个重要的理论家是勒维纳斯、德里达和斯皮瓦克.勒维纳斯认为“我”不应同化“他者”,必须尊重“他者”,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服务;德里达认为勒维纳斯过于理想主义,德氏既强调“他者”异于“我”,真正的翻译要保留和尊重“他者”文本中体现的差异,又指出“我”要避免因太好客而成为“他者”的人质;斯皮瓦克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他者”并非整体、同一的概念,“他者”各有特性,而且明确倡导“直译”的方法,为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人眼中,邓广祷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广告人。他的微博标签是“吃喝玩乐开心广告人”。圈内戏称他是“老顽童”,多半是基于他的平易近人。比如,从不以成功人士自居,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创业者”,更习惯公司员工称呼他“老爷子”或“Michael”,而不是“邓总”。曾在一起读MBA班的同学则叫他“小麦”。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德育中“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具有必然性。“他律”与“自律”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在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他律”与“自律”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6.
那个前任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居然在考试过程中偷看报纸。我强忍着怒火静静地将他的报纸收了上来。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做客”。“为什么在考试时间看报纸?”我和颜悦色地问。“因为报纸上的内容太精彩了。”“报纸再精彩也要留到课后看啊!”“我想快点把报纸看完。”“为什么?”“因为这份报纸是向刘小宁借的,他说放学后要还给他。”“你为什么不向别的同学借?”“其他同学都不爱跟我玩,不借我。”“当初在订报的时候为什么不订一份?”“我……我……因为我家穷,我买不起。”他呶呶嗫嗫地说。过后,我到了他家,看到了他家徒四壁又破陋不堪的房屋,听到了他唯一的亲人——父亲无奈的叹息,我顿时理解了,是贫困的家境和缺少的母爱形成了他自卑和冥顽不化的个性。又一期的《小学生周报》到了,在分发报纸时,我把自己留的报纸分给了他。当我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惊愕极了。我则向他投去了默许的微笑。过后,他来问我原因,我说:“以后, 你的报纸就包在老师身上了。”他的震憾溢于言表。我要送他的不仅是一份报纸,我更要送给他那残缺的关爱和呵护。渐渐地,他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笑容, 他的“侠骨”少了,他的“柔情”多了,他变得热爱学习了。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现象学中的“他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场,它以关注他者的他性、抗拒主体性哲学的消融为特征。“他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场,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反抗;“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思维的一种扬弃;“他者”作为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强调“区分”与“共在”两种向度;他者观场的核心旨归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和解共生。  相似文献   

8.
张竞 《社区》2010,(27):15-15
爸爸现在掌管着家里的财权,但他却很“穷”。我向他申请“零食经费”、“玩具经费”时,他总是说:“没钱!”妈妈向他要“置装费”、“化妆品费”时,他总是说:“你的钱怎么又花完了?”在我和妈妈眼里,爸爸很抠门,很穷,给家里买的日常用品都是“哪种便宜就选哪种(妈妈对他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戴日强 《可乐》2010,(3):18-19
我当你是兄弟 他名字里有个“龙”字。同学非说叫他“老龙”便宜了他,他只不过是条冒牌的龙。根据龙会飞的原理,大家叫他“老鸟”。  相似文献   

10.
情感小故事     
梅莉 《社区》2013,(13):53-53
1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爸爸。一次爸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天真地答:“当爸爸!”逗得爸爸哈哈大笑。如今,他真当了爸爸,而父亲却永远离开了他。一天,他儿子问他:“爸,您这辈子最想当什么?”他久久抚摸着父亲的遗像,微笑着说:“当儿子!”  相似文献   

11.
以“宿疾”和“农事”为切入点,可探讨诗人万夏在上世纪80年代诗歌写作中的重要转向。万夏的声音是复杂的,他不属于任何团体,但又属于任何团体:他是“莽汉”但是短暂的“莽汉”,他是“非非”又不是“非非”,他是“整体”,又不是全面的“整体”,他最终落到“汉诗”。他的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他艺术的综合性,而这种综合性中的大部分是中国文人的品质,小部分是西洋式的先锋。  相似文献   

12.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近年来《鬼吹灯》系列小说广受大众追捧。 《鬼吹灯》系列小说中存在的“他者历史”文本资源是这一小说之所以受到青睐 的重要原因。 “他者历史”创作及叙述主体的“他者性”与“他者历史”本身的经验性、碎片化是这一书写方式的重要特点。对“他 者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他者历史”之所以成为《鬼吹灯》系列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探究“他者历史”所具有的深层次 研究价值,全方位地认识“他者历史”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为“他者历史”书写方式在以后创作中的运用提供借鉴,为“他者历 史”书写方式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正确导向,为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类型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引起主流文学 界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论曹操的“奸”与“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 ,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和深刻 ,是由多种情致和各种才能构成的。仅就他的主体性格 ,也由“奸”与“雄”两个方面构成 ;他既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二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成雄”是其目的 ,“施奸”是其手段 ;不“奸”难以成“雄” ,为了“成雄”则不择手段。小说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 ,更写了他“雄”的一面 ,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 ,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自孔子在世时代起,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各不相同。孔子曾经感叹自己“舍鲁何适”,但又不得不离开“父母之邦”,从而凄凄惶惶周游列国,孔子曾自嘲地同意郑人给予的“丧家狗”评价,但他的政治命运乃是由他“择木之鸟”似的独立人格所决定的,他更像是“凤鸟”。正是“凤鸟”一样的习性才导致了他遭遇“丧家之狗”的政治命运。孔子“博学深谋”,立足于社会教化,以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他将“三代之英”尤其周代“王道”政治传布各地,起到了“天下木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堂华 《中华魂》2010,(2):10-13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著名的“中共五老”之一。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17.
好人郭明义     
沈佳音 《社区》2011,(2):15-15
他未想过出名,但他的行为注定与众不同。受助者说他是“活菩萨”,同事们说他是“活雷锋”。更多不了解他的人.则说他是“一个不开窍的傻子”。他叫郭明义,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18.
侯爱兵 《社区》2011,(17):18-18
80岁高龄的他说自己是“80”后。喜欢李宇春的他戏称自己是“老玉米”.博学多才的他还说“很怕被时代的列车甩出去”,他不论在什么场合,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那么年轻、乐观、豁达、幽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就是被誉为文艺界“定海神针”“常青树”的著名词作家阎肃。那么,他成功和快乐人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被他”一词,“被”音“披”,是联绵词,形容大而软的东西落下的声专。《太平广记》引《启颜绿》“嘲骆驼”,形容骆驼的蹄子“被他”,即言骆驼走路的时候蹄子大而软,踩在地上“被他”、“被他”向。类似的还有“傅怃”,是一种水煮的面食,“博饱”即形容其下到锅里“扑通”的声响。  相似文献   

20.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他”和“他们”以外,还有“那”和“那们”等等独特形式。“他”、“那”单用时,具有文体色彩;“他”“那”并用时,起区别对比作用;“他”“那”还可以与其他人称代词、名词连用,有强调和概括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