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直道是中国历史最久、所经地貌最复杂,路面最宽、修路历时最短、筑路难度最大、发生战争最多、又是民族相互接纳和融合得最好的一条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承载着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秦直道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关于其历史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研究成果甚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项交通工程来看待,它在技术以外的文化、社会等层面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与其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所做的贡献不匹配,其研究视野亟待突破。鉴于此,本文以《文化线路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为基础,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将秦直道纳入系列遗产的范畴中,论证秦直道的文化线路遗产性质,力求更加全面地认识和阐述秦直道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互动共享、碰撞交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乃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探索秦汉“直道”的热潮。继史念海教授在《文物》1975年第10期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后,《瞭望》周刊、《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于1984年8月先后发表了画家靳之林沿“直道”作画的消息,从而对秦汉“直道”经地的一些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86年夏,陕西省交通厅史志编写委员会又组织省、地、县有关人员对子午岭一段“秦直道”进行实地考察。接着,王开同志在《西北史地》1987年第  相似文献   

4.
多依河景区位于云南罗平县城东南40公里处,景区以瀑布众多而著名。从三江口顺多依河溯流而上至多依村寨,在长约12公里的河道上,分布着近四十个瀑布、跌水、漫水滩。其中,有4个瀑布群风景最为迷人。  相似文献   

5.
大遗址是构成中华文明史史迹的主体。大遗址展示是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传承实现的主要途径。由于我国大遗址展示理念方法研究的欠缺和传统的保护思维,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主要以静态的、单一的针对遗迹本体的保护性的展示为主,在实践中不能真正表达出我国大遗址的文化内涵,实现大遗址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以秦雍城为例,在深入分析秦雍城遗址保护展示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遗址实际,从保护展示的理念、目标、对象、方式方法、保护展示的布局及功能主题等角度对秦雍城遗址保护展示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6.
白英 《百姓生活》2014,(11):67-69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的龙潭大峡谷,是一条由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的深切峡谷,全长12公里。这里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谷内遍布奇石秀水,云蒸霞蔚,悬崖绝壁激流飞溅。因远古地质崩塌所形成的山崩地裂奇观国内罕见,不同时期的流水切割、旋蚀,磨痕十分清晰。如今,龙潭大峡谷是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景区,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和"黄河山水画廊"等美名。  相似文献   

7.
秦直道作为军事运输工程,主体是道路,其沿线还有关隘、桥梁、阙台、烽燧、城镇、驿站等各类建筑。这些共同架构成直道的立体军事防御网和军需供给网,成为当时南北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融汇的桥梁和纽带。对直道沿线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战略地位,也成为确定其走向的有利证据,同时对推动秦汉交通史、军事史、历史地理和丝绸之路等研究都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云 《百姓生活》2010,(7):62-64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12公里处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岩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附近多青色岩峰得名。青岩古为屯田驻兵之地,素有"茶马古道"、"南部要塞"之称,与黔东南镇远、赤水丙安、锦屏隆里并称贵州省四大古镇。  相似文献   

9.
“秦直道”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严刑苛法为手段,竭尽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二为“治直(道)、驰道。” 万里长城,巍然矗立于高山之巅,遐迩皆知。但同样位于山脊、贯通南北,连结陕北黄土高原、长“千八百里”(汉里),其规模和耗费人力、财力不亚于修筑同样长一段长城的“秦直道”,则始终像谜一样很少被人们猜透。  相似文献   

10.
《史记》本纪与世家记载的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最后决战发生在垓下毋庸置疑。两汉人士也从无疑义。《汉书.地理志》及汉魏旧注均认定垓下乃沛郡国下属的聚邑,与陈郡无涉。《史记正义》所主垓下"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说"无文献根据,且自相矛盾,不可采信。从《汉书.地理志》本注体例可知垓下聚与城属于不同层级,决非同地。近年安徽固镇县濠城镇北"霸王城"(原名圩里村)考古发掘成果,证实此处为"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亦为秦汉城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但认定即垓下聚遗址,既与汉魏权威文献违戾,亦有移花接木之嫌,恐难以成立。据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垓下聚遗址应在濠城镇东北二十余里处探寻。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7,(2):1-5
《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经营朔方,又有"猎新秦中""北至朔方""并北边以归""巡边至朔方"事迹。这些事迹均表明,无论是朔方军事防务的加强,军运的充实,还是民户的大规模迁入,都是因交通运输效率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秦始皇直道的交通条件,很可能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迁自己在叙说蒙恬悲剧时也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司马迁行历秦直道,应当是随行汉武帝出巡。汉武帝往返北边,很可能经过秦直道部分路段。对于这一交通史迹的相关考察可以推进交通史、军事史、边疆史与民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晓夏 《老友》2014,(7):52-52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景区,方圆53.9平方公里,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距浙江省江山市区25公里。大地理学家徐霞客3次游江山都曾写到江郎山,并极力赞叹江郎山的"奇""险""神",称其以"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3.
案板遗址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扶风县东约四公里的城关镇案板大队和下河大队之间。遗址范围较大,东西长约1000米以上,南北宽约700米左右,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以上。遗址的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现为扶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  相似文献   

14.
杨屯大队位于吉林市西北三十二公里,西距松花江约四公里,南距明代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的都城——乌拉街古城仅三公里.杨屯遗址在杨屯大东南半公里的一个漫岗上,其北端濒于一大水泡,群众称之为"大海猛",遗址南北长约450、东西宽约150米,面积在60,000平方米左右.这个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函丰富.一九七九年由吉林市博物馆、一九八○年由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连续进行了两年发掘,对它的文化内函有了一定的认识.该遗址最早的遗存为"西团山文化"类型;中间为"西团山文化"遗物和汉代遗物的混合层;最上层为渤海墓葬.发现的主要遗迹下层有房址、灰坑、墓葬;中层有灰坑;上层主要为墓葬.两年的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15.
沙女沟是临汾市襄汾县东南五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距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人”文化遗址仅三公里。在丁村遗址十公里外的陶寺遗址,挖掘出了中国最古老的鼓乐器土鼓、鼍鼓。  相似文献   

16.
大甸子遗址位于赤峰市东100公里,大凌河支流牤牛河旁,敖汉旗宝国吐乡大甸子村东1公里的二级台地上。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和墓地,由土筑城墙、环壕聚落和墓地组成的大型低台地型遗址。大甸子遗址以其无与伦比的考  相似文献   

17.
屏蔽意指遮蔽、阻挡,旅游景区也存在形象屏蔽现象。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屏蔽实质上是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发端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形成于旅游者对景区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旅游景区形象屏蔽是在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中,通过旅游决策行为里的景区感知形象排队所表现出的景区选择次序上的先后和选择结果的去留。"先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后者";"留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去者"。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演进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原生性景区形象屏蔽、现实选择性景区形象屏蔽和实地感知性景区形象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对于旅游者来说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某种稳定性,但当条件变化时,旅游景区感知形象屏蔽也必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具有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等特点的西安大遗址与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从文物遗址自身的运动规律、西安市地方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在剖析西安大遗址保护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设立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构想,以及设计构建"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基本路径,并对其综合效益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从原真性保护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是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面临挑战的两个主要功能。迄今为止,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含经堂遗址、九州景区三大遗址保护工程,部分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但未能恰切地担负起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以遗产原真性理论为依据,论证了一种更好地实现两大功能的圆明园遗址分区保护展示设想。这其中,针对圆明园罹难前后两种原状的极少量重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水英 《老友》2014,(10):48-49
正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的重要关口。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为633平方米。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甜水井东南2公里处的吊吊泉沟口西侧,敦煌市与瓜州县行政区域交界处。南临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遥望。因出土的汉简上写有"悬泉置"三字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