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玉的传说     
summer 《女人世界》2006,(3):50-50
相传,很久以前,在郑州新密牛店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石匠全”的村庄。村头住着一个老石匠,他有一个女儿叫绿翠,还收了一个徒弟叫玉郎,玉郎为人忠厚老实,人缘好,又勤快,深受全村老少夸奖,有人便牵线将绿翠许配给玉郎,老石匠欣然同意。  相似文献   

2.
石匠是中国农耕文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手工匠人。笔者通过对郑州市郊一位叫武家宏的老石匠的访谈,了解到中原石匠行业中的师承关系、礼仪规矩、作业程序、收入情况、技术要求以及传奇故事等鲜活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揭示出传统社会工匠阶层的生存状况,更反映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章剑 《山西老年》2013,(10):29-29
在一座寺庙里供着一尊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顶礼膜拜。而通往这佛像的台阶也是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相似文献   

4.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割才成的佛。”  相似文献   

5.
师欣  新华  姜书 《社区》2005,(7):6-10
在人们的传统概念中,婚姻调解是街道办事处负责打理的。而现在城市里居委会大妈东家串、西家聊的场面少了,居委会出面干预这类事情的人也少了。社区管理不少是与物业公司的业务接触,对居民家务事的干预似乎淡化了。长春这家私人公司,瞄准了“家务事”的市场,刘清瑞,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东北汉子,运作出“婚姻救助”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广笑府     
《可乐》2008,(4):50-50
搬老君佛像一庙中,塑一老君像在左,塑一佛像在右。有和尚看见曰:"我佛法广大,如何居老君之右。"因将佛搬在老君之左。又有道士看见曰:"我道教极尊,如何居佛之右。"因将老君又搬在佛之左。彼此搬之不已,不觉把两座泥像都搬碎了。老君笑与佛说:"我和你两个本是好好的,都被那两个小人搬弄坏了。"  相似文献   

7.
董改正 《中华魂》2013,(20):25-25
庄子在他的著作里,经常拿惠施开涮,好像惠施挺俗的一个人。其实惠施是名家学派的著名学者,“学富五车”就是说的他。庄子和惠施是惺惺桐惜的朋友,惠施去世,庄子过其墓,悲痛难抑。写下那个著名的寓言:运斤成风。石匠技艺高超,他的朋友郢人弄一块白石灰放在鼻尖。石匠蹲马步,高举斧头,大喝一声,“运斤成风”,其势可裂金石,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14,(7):70-73
夜幕下的巴黎,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还有一个老人总会在一家早已停业,而且年久失修的电影院里“秘密会面”。这家老的电影院是一个温馨的庇护所。在这里,三个忘年好朋友一个负责美术设计,一个负责服装造型,一个撰写剧情,一个个奇妙的故事就此诞生。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同学聚会上,有位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抱怨她东家的不是。女孩说,那东家是个死板的法国老夫人,经常指责她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做得不对。我跟她聊天,她又说我的法语发音不准。  相似文献   

10.
老木雕造像     
<正>这里所指的老木雕造像,特指明清民国时期雕刻的民间木质神像。自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以较高价格成功拍卖了由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收藏的几尊明代木雕佛像以  相似文献   

11.
每周六的上午,我们小区的居民们都可以看到一老一幼祖孙俩,站在小区板报前忙活着:老的负责画板报的上半部分,少的站在板凳上,负责板报的两个下角的插图。居民们围在祖孙俩的  相似文献   

12.
郑啸 《社区》2009,(11):27-27
前一日去家具商场买了两组衣柜和一组五斗柜,特别交代商家次日上午务必要将货送到。 第二天上午,接近11点钟.送货的人踩着点儿似的来敲我家的门,将几箱子待组装的板子和零件搬进我的客厅。两个负责安装的小伙子很利索地在地上铺开防止刮擦地板的防护层,将几箱子零件有次序地打开放好,开始组装我们的柜子。  相似文献   

13.
勐腊唐代铜佛像展示记岩温珍藏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民族文化中心民族博物馆的励腊唐代铜佛像,是近年由当地人从一座倒塌的佛寺遗址中挖到并卖给废旧物品收购站后获得的。经研究,发现佛像座腰部铸有巴利文的如下记载:“傣历十二年,智慧佛爷献奉”。1990年1月经省文物...  相似文献   

14.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对中国佛像的艺术设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北周五佛的出土对认识北周佛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一尊印有"大象二年"的佛像已成为北周佛像的断代标准。一些学者分析、推断出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存在一定关系。从直观的方式看,这两个时期的佛像在发髻、面相、身材、服饰衣纹以及手势上具有的相似之处。种种证据表明北周五佛的艺术形式中借鉴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诗三首     
田宝娣 《中华魂》2017,(11):72-72
女邮递员 东家送罢西家送,雪里微风短辫斜。脚踏飞轮迎晓日,一张笑脸绽如花。  相似文献   

16.
一、贵州畲族概述 贵州省畲族在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东家”这一名称,是当地汉人对东家人的称呼,认为“东家”人由东边来的,故以“东家”而得名。“东家”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人”,就是说“东家”是“客人”。相邻民族中,瑶族称“东家”为“哈朵”,苗族称“东家”为“嘎斗”,仫佬族称“东家’为“喏哈”,布依族称“东家”为“迥哈”(远客),古称为“东苗”或“佟苗”,还因为“东家”人善养鹅养鸭,汉族又称为“鸭崽苗”。“东家”人认为,他们的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东家”人各姓氏的族谱、碑文和口碑叙述记载,以及科学的历史考证,“东家”人的先祖入黔前,是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东家”人自赣入黔落贵定平伐一带,后迁居川黔各州府,遂越益分散。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部分东家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人数减少。解放后,东家人安居乐业,但长期的民族族称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有的申报为其它民族,以致东家人人数涨幅不大。  相似文献   

17.
鑫园澡堂,是烟袋斜街里的一家较大的店面。鑫园澡堂位于烟袋斜街东口内不远处,紧挨着大石碑胡同的南口,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北京恐怕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一家老浴池了。据说鑫园澡堂最早的东家,和前清慈禧太后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还有些关系。鑫园澡堂历经晚清、民初、日伪和民国几个时代,直到现在仍然在为民众服务,实在是难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至东晋进入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戴逵凭借自己的绘画、雕塑造诣,承当时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在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求变,将印度佛像样式融入到中国传统的造像风格中,先后完成了建康瓦官寺、山阴灵宝寺两组名的佛像雕塑,并开创了“秀骨清像”派的新的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19.
韩旭 《北京纪事》2013,(1):58-59
"洋兵肆虐大栅栏,同仁堂上火冲天。火中拼死抢老匾,避难远走妙峰山。闻听东家把城还,宏亭匆匆赶下山。完璧归赵了夙愿,救民济世匾高悬。"这是叶金援在京剧《风雨同仁堂》中,饰演张宏亭道出的头四句戏词,也道出了张宏亭与同仁堂老匾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田兰广 《社区》2002,(17):17-17
今年北京的伏天连续闷热,用老百性的话说就象到了南方的梅雨季节。就在老百姓闷热难熬的日子里,首都机场南路东里社区发生了两件即将集体上访的事情,经过社区谈心室和多个部门的细致工作,使居民由愁云密布、剑拔弩张到情绪稳定、笑逐颜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