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衍社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皮亚杰认为,要研究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仅有生物发生学的探讨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心理发生学的探讨。为此,他从分析儿童思维发展的事实出发,具体探究了个体主体智力建构的一般机制和基本阶段,描述了主体认识结构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揭示了主体认识能动性的心理根源,阐明了由心理层次向认识层次的转化过程,从而在现实性上实现了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联盟。 相似文献
2.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衍社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建构作用。鉴于国内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评论皮亚杰该思想的同时,比较分析了其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它与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对于发展能动反映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这个理论尚有不少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对象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主体性的发展,而主体性发展主要靠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他们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5.
徐梦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本文第一部分将恩格斯论述主体性问题的一个纲要性文献,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加以比较,论证了二者要点的相互对应,并揭示了恩格斯认识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第二部分从对象的选择与建构、对象本质的揭示、主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等方面,系统地阐发了恩格斯的认识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6.
崔之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4)
本文运用Noether型定理、泛系分析、模糊数学、组合数学、科学史例,对“可逆性”、“守恒性”、“组合性”等“发生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伦”,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这实际上是从微观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建构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他的发生认识论,通过探索发生认识论与康德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心理学基础,就可以找到皮亚杰建构主义思想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8.
高岸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1-3
我国明代中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关于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的思想是深刻的,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价值。王廷相关于认识的主体性来源思想,已经并将继续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研究和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承继中国哲学的优秀思想,并使之持续发扬光大,同时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优秀思想相互映照、相互发明,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皮亚杰建构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他的发生认识论,通过探索发生认识论与康德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心理学基础,就可以找到皮亚杰建构主义思想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10.
一、认识活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认识过程中包含着两种主体,一是认识活动主体,一是认识运动主体。毫无疑问,认识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其主体是人。正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使认识发动起来,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它。但作为认识活动本身的目的来讲,它要努力达到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规律,因而在认识活动中运动主体却是认识本身。这好似一架机器,是人在启动和关闭它,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总是被加工的东西本身在运动(原料——→成品)。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绝对精神,确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赵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2):43-46
皮亚杰儿童教育的主要思想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儿童之间的合作过程。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有:明确儿童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实践和合作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心理建构思想的哲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培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是以收敛为主要倾向的,它体现为对协调、平衡、秩序以及连续有序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是一种保全结构的因素。弗洛伊德的建构理论是以发散为主要倾向的。这种倾向被理解为对冲突、不平衡、混沌以及间断无序一类因素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具有某种解构的性质。这种不同体现了它们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内在倾向 相似文献
13.
单连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他所设计、领导的改革大业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人们的激情得到催发,人的主体性得到高扬,整个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的思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长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24-126
学校管理模式问题,是教育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学校管理领域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为了使学校管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作者提出构建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的新观点,并就在我国目前形势下构建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的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浙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正>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演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然而,人们对原始民族的研究证明,这种三段论并不是人类原始的逻辑思维形式。那么,人类的原始推理形式是什么呢?皮亚杰对儿童推理的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成效的探索。皮亚杰承认,直言三段论虽是基本的推理形式,但是儿童的推理并不是直言三段论。他举出这样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在一杯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杯中的水面上升了。问儿童,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儿童答,因为石子是重的。儿童的回答看起来似乎是三段论推 相似文献
16.
翟献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随着关于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深入,主体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主体性问题对于弘扬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仅就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主体性:人类认识的基本特性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人们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人们发现: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对象本身的状况往往存有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有差异。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人们又把它归之于认识主体自身特性的差异。于是,古希腊 相似文献
17.
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皮亚杰是世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深涉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数理逻辑、控制论领域中得益非浅,用以对儿童智慧的研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思想。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的“主知说”倾向非常明显,他反复强调“智慧就是适应”,他认为,机体不仅要在生理水平上适应环境,而且要在心理的和认识的水平上适应环境,而这种适应,是主体在认识发展中不断重建与客体相应的认识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肯定认知发展是情感发展的必要条件,理智成熟是道德成熟的标志。他说:“一切行为事先都要有活动的工具和技术:动作和智力。但是一切行为也要先有动机和最后的价值目标:情趣。因此情感和智力乃是不可分开的,它们构成了人类行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对同一个道德规则或原则,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 相似文献
18.
刘元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观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他在指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趵局限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人的主体性,注意了从主体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逐步确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杨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皮亚杰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新贡献杨宁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认识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展开其内容。”①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认为,哲学认识史的实际过程,是从客体入手,进而... 相似文献
20.
许小主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8-10,24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改革束缚人们手脚的旧体制,打碎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创建一种有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经济特区"的社会实践形式,从政治制度上、思想观念上和经济体制上解放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