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思想领域中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对立,这种对立并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天然不相容性造成的,相反,倒是人们的认识偏颇所致。从哲学上看,任何一种完整的关于人的哲学,无论是实证主义哲学,还是生命哲学,都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容性、统一性;从纯粹的科学意义上看,科学精神则具有塑造人的价值。在哲人科学家身上,人文情怀与科学理性的统一,往往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思想的科学史观和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等人道主义思想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经过对传统科学与人文的批判继承 ,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理论统一 ,并通过《资本论》时期的现实验证 ,最终使科学与人文统一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在当今时代 ,重述马克思思想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对回击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 ,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诗歌在其历史演化过程中曾经与哲学、宗教和科学等对立。在古希腊古罗马诗歌与哲学二元对立,被哲学视为理性的扰乱者和社会秩序的颠覆者;在中世纪诗歌被宗教视为谎言散播者而被宗教桎梏,沦为宗教的工具和奴隶;在现代诗歌与科学激烈地论战,认为科学逻辑扼杀了语言的艺术性,诗歌试图恢复语言的艺术。从诗歌与其历史上的对立面的研究出发,阐释诗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主导意识下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诗歌和其对立面,这一矛盾共存体引导诗歌的发展走向,促进了诗歌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更新,谱写了西方诗歌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6.
两种主要传统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可以区分两种主要的思想传统。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基本逻辑特征。他们所坚持的传统可以称为实证主义的。值得一提的是,“实证主义”或“实证主义的”传统,并非只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着全面的逻辑统一,而且坚持一种特殊的科学观。科学被认为是对社会现实或自然实在的某一给定领域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一) 哲学同它的历史是两种虽有联系、却又截然不同的东西——这在那些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们中间似乎成了显而易见的真理,以至怀疑这一点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或悖理的。难道我们不是正确地假定了在艺术同艺术史之间、科学同科学史之间存在着实在的区别吗?难道哲学同哲学史之间不是也存在着实在的区别吗?艺术创作同叙述千百年来艺术发展的历史显然不是一回事,尽管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入”的实践,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旧哲学所理解的实践,它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桥梁和中介,也是这些矛盾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从实践出发而不是单纯从对象演化的角度规定和解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境界与人文精神品位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哲学境界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精神追求的理论表达 ,体现了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品位同人文精神的内在规定是统一的。人对自身的“全面”旨在确立人文精神的崇高品位。哲学境界的理论功能就是把握人文精神的所内蕴的生活的整体性、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和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中,确立起他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形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朴素实在论哲学的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以他在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性考查中建立的科学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他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在他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在”的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1.
海子的诗歌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海子早期的诗歌,阐释了日神精神执著个体生命,迷恋生命梦幻的理想。海子后期的太阳史诗则把尼采的酒神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渴望在原始的生命力中去寻找艺术和生命的价值。成为诗歌之王的梦想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在海子身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路德宗教改革不仅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内在性,还为德意志民族开辟出“内心情感”与“精神信仰”一体化的思想进路。面对启蒙对宗教的批判,黑格尔立足于“批判性统一”的立场,运用哲学美学话语调和现实与信仰、理性与自由、主观与真理之间的冲突,并最终以“和解”的策略从“精神现象”层面努力解决现代性的危机和分裂现象。这既由“和解”自身的哲理特质所决定,又与“绝对精神”的演进方式和逻辑展开形式密切相关。它外化于美学艺术体系的话语建构中,无论是艺术史的观念及其艺术门类,还是艺术史的历史演进及其类型变迁,均贯穿着“和解”的“辩证法”,并在哲理表达中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故意歪曲和颠倒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说什么艺术“不是表现既成的实在,而是创造新的实在”;所谓“新的实在”又是什么呢?作者公然宣称这是常识和科学范围以外的“实在”,是要通过“心灵”去“构造”出来的。他甚至以抽象画的乱七八糟的“空间、颜色等关系”作为例子,妄图证明腐朽颓废的抽象画也是在“揭示新的实在”.这显然是要否定艺术必须反映社会生活的真理,宣扬艺术家可以凭主观想象任意臆造出客观“实在”来,从而为一切反动透顶的资产阶级艺术大开方便之门。作者并且搬出臭名远扬的詹姆士和柏格森之流的哲学来为他的论点张本,这只能更加表明他的理论的反动性。不仅如此,作者还玩弄“艺术洞察生活”等概念,鼓吹“通过艺术了解关于人性的经验”,强调艺术鉴赏必须“带有个人性质”,艺术批评最重要的是“批评家的个人才能”等等,这是在露骨地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掩盖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阶级性,并且妄图抗拒广大劳动群众对形形色色反动的资产阶级艺术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契根据海涅所说:“随着浮士德的出现,中世纪的信仰时期结束,现代批判的艺术时期开始了”,把德国哲学的古典时期称为“艺术时期”。在这个艺术时期里,随着人在艺术和美学中的地位的提高,人对神的关系愈益成为时代的中心问题。如果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理性的辩神论──用理性辩护上帝,那么,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在人性上证实了上帝,也是一种理性的辩神论。歌德提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主题—一拯救人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拯救人的灵魂,以使人性完善,达到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行为,精神与感觉的统一。关于浮士德博土的传…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中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以下简称“相敌对”——笔者注)这是马克思在科学地分析研究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多年来,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著名命题之一,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引用者对这一命  相似文献   

16.
“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人生论艺术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学说.它不以艺术论艺术,而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艺术精神与理想.这种理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哲学、审美、艺术三个互为联系的维度:在哲学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生命建构及其诗意价值的追寻;在审美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相贯通的美的本质、理想、价值的思考及其审美品鉴与人生品鉴之融通;在艺术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趣味(情趣)”与“意境(境界)”的标举.这种学说在其孕生的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有着强调艺术(审美)救世、过于倚重精神作用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所倡导的艺术与生活深度关联的立场,对于艺术研究视域的拓展、方法的变化、立场的多元等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它对远功利而人世的中国式艺术超越精神的建构阐发,突出了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思.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部分经典绘画作品为依据,发现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一直展现出不懈求真的科学精神。依赖此精神,画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对所描绘对象形式和内涵深刻揭示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恰当阐释,从这种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运用原则中,可窥见科学精神折射出的“主客二分”哲学思维对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实践正日益成为当前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内涵是实践必须成为知识和实在的界定者,在此意义上,科学哲学突破了其传统的认识论界限,开始成为一项本体论的事业。进而,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实践哲学将传统科学哲学所排斥的伦理学、社会学甚至科技政策等问题重新引回到科学之中,从而重塑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的新哲学。科学哲学走向实践,既是学科内部发展的一个逻辑结果,也是科学哲学在向科学本身的一种回归。科学实践哲学突破了近代哲学的二元论框架,为人们反思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