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磊 《阅江学刊》2010,(5):85-91
明代词学观念的发展和《草堂诗余》的传播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相辅相成,甚至互为因果。以《草堂诗余》的传刻为线索考察明代词学观念的演变,可以理出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轨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整个明代词学观念发展的状况,有利于理解明代词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明代词学观念同《草堂诗余》相纠缠,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影响明人对宋词的全面认识和对词体本质的深入理解。拘于《草堂诗余》是明词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有它独特的体性。本文按照“循名责实”的原则,从词的三种不同名称——曲子词、诗余和长短句入手,分析和探讨了词“别是一家”的基本特性,认为娱乐性、抒情性和长短句是构成它本质的三大要素,其中“缘情”一项是奠定词体并贯串始终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文章还从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中“言志”和“缘情”的不同走向,揭示出词的文学特征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叶辉 《唐都学刊》2000,16(4):76-79
《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人编辑的词总集,它繁盛流行于明代,对明代词坛影响深远。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繁盛流行情况,并从明人对词的音乐体性及抒情特质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明人广泛接受《草堂诗余》的积极原因。  相似文献   

4.
<草堂诗余>初选本之首要功能是坊间流行的音乐唱本,其中所涉文人词理应具有流行音乐之特质,我们理应认同其在流行音乐文学视野内的存在状态.通过对准<草堂诗余>初选本所选词人情况及题材分类情况的具体考察,可推知作为流行音乐化的词所具有的文本特点,即:流行音乐化的词人有其独特构成;流行音乐化的词不仅重婉约,不排斥诗化与豪放但力拒骚雅;作为流行音乐化的词其实际功用很强,将词视为恋情相思与闲情逸趣的同义语是不准确的;流行音乐化的词对题材的思想深度与文学意蕴要求不高;若想当然地以为<草堂诗余>因为是流行唱本,则充斥着淫靡之音的话,那是误解.  相似文献   

5.
董淑华 《学术交流》2006,(9):149-151
“寡人”一词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认为是君王用以自称的谦词,含有“少德之人”的含义。“寡人”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并不是一个自谦的词,而是一个能够标明诸侯的等级和特定身份即他的“嫡正”身份的一个词。也不含有“少德”之意,“少德”之意的注疏,是汉以后儒学占统治地位后,一些儒学大师以“温良恭俭让”为思维准则,主观臆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概括婉约、豪放之别和对词发展史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指出:词初本具“豪放”之一体;流为“艳科”是词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在“艳科”成为词坛主流的情况下,“豪放”一脉也未尝中断;豪放词的“再生”是“复归”表象下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昌隆,寺学随之逐步兴盛,曲子词遂常被寺中学郎抄写于同佛教有关的写卷之上。这些曲子词常会在佛教活动的表演中歌唱,以吸引民众前来进而宣传教义,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调的衍生。衍生的词调及其创作常被用来弘扬佛法,有时亦会演变为新的词调,对词体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词体的发生发展与佛教的繁荣有着潜在关联,从敦煌寺学的繁荣及佛教活动乐舞表演的炽盛等角度切入,审视曲子词的流播及词调的发生发展问题,或可更清晰地观见词产生之初的形态,深化对词体演进历程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全面考察白居易所创作的“新歌词”和词的基础上,论述了白氏对词发展的三方面贡献:以自己的“新歌词”推进了诗向词的演化;以词作实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以自己大诗人的声誉和影响,促进了词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曾加荣 《社科纵横》2006,21(6):110-111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围绕着“和”的内涵、意义及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平衡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民族和社会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彭玉平  习婷 《求是学刊》2012,39(4):100-106
清朝嘉道年间,常州词派兴起,龚自珍与其中多数成员关系密切.其词创作风格及词学思想的成熟,始终伴随着与常州词人的交往,受其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定庵词在嘉道词坛,不依附于流派而自成一体,龚自珍的词学观如“尊情”、“辨体”、“诠释”等方面,更是与常州词派有着诸多差异.可以说,龚自珍始终有意识地与常州词派保持着一定距离,并没有全盘接受常州词派的理论,而是有着更多自己的思考,所以,他的词学观与常州派也处于若即若离之间,而他也没有成为常州词派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叶娇 《学术交流》2006,(6):137-138
古汉语中存在着不少义为“裁剪”的词,经过辨释,发现这些同义词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制”,汉代以前裁衣的通称;“裁”,汉代以后裁剪衣服的通称;“割”与“制”、“裁”同义连用时表示裁剪衣服,不能单用。而“剪”,本为截齐义,剪刀并不用于裁剪。至南北朝,剪刀始用于裁剪衣服,于是“剪(翦)”也以同义连用形式用为裁剪义。元代之后随着剪刀形制变成铆钉式,“剪”也单用表裁剪义。大量存在的裁剪类同义词和古代社会服饰用料、裁剪工具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马大勇 《求是学刊》2013,40(1):141-148
《庚子秋词》为二十世纪伊始具有符号式意义的重大词坛事件,历来负有"词史"盛誉。但由于对词体抒情功能认知的偏颇,《庚子秋词》并未真正达到"词史"的高度,总体上没有迸发出更大的现实烈度,奏出更强劲的时代心音。同时,《庚子秋词》对二十世纪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与词体的关系素受冷落,然生当盛中唐时期的杜甫,正逢词体萌生、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诗歌中的新变因素不仅为新的诗歌风格开辟新途,而且为词体的内质奠定了重要基础。《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的柔弱的情感、纤小的意象和轻清的语言揭示了其诗中所蕴含的词体神理,将杜甫对于"中唐"诗风的导引和对词体的催生意义彰显出来,并大致勾勒出了杜甫在词史上留下的若干痕迹。追溯词体内质的渐进过程,需要重估杜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景时 《学术交流》2007,(3):162-16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曾以“新民体”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的文章学大家,也是对文章作过系统而深刻研究的文章学家。他对文章本体规律、文体分类、文章翻译、文章鉴赏、文章章法、文采、文体革命等都有过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尤其在文体分类、本体规律及“新民体”理论的探索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文体的分类,彰显了科学分野的开创之功,开辟了文章、文学分离的先河。他提出的文章写作规律的二层次说及四条规矩,提供了解决文章写作规律与技法相矛盾的方法。在“新民体”的理论构建上,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的传世专论,其远见卓识体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古代文章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对近代文章学理论集大成的建构,在文章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治”是与“礼治”、“法治”相对的范畴,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新概括,它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性质。“道法自然”是“道治”政治哲学的核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由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萌芽;“清静自治”是“道治”政治哲学的特征,无为和自治是其内在机制,“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是其两种形态,二者之间体现为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鸿春 《社科纵横》2005,20(4):139-140
“天人合一”观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古代科技领域呈现着重实用、善综合,主客体混融一体的思维特点。在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的科技思想理论始终被制约在传统“天人合一”观的藩篱内,从而抑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起源不明,主要源于对词的界说混乱.词应是发生于盛唐宫廷,由李白首先创制,后来者依照词牌创作的以近体诗格律化定型的声乐歌词.词体的形成,既是历史某个瞬间(天宝初年)飞跃突变的结果,又有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包括词乐的演变形成史,近体诗、乐府与声诗的演变史.以及词体在由个人创制之后被词本体接纳并定型的发生史.从诗歌演变的角度来说,是建安以来乐府诗和近体诗整合的果实;从词乐的角度来说,是宫廷音乐和音乐消费形式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吴蓓 《浙江学刊》2003,(3):63-72
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文人词 ,以“清空”、“骚雅”为其特质。本文以历史分析的方法 ,对南宋雅词特质的源起、形成、表现以及内涵进行多方探索。在历史地还原的过程中 ,创作主体多才多艺的文人身份暴露出来 ,诗、词、书、画等不同的艺事可能体现出某种共同的精神理想与审美品质 ,对雅词的理解从不同艺术门类的互照中得以加深。联系时代精神、社会背景、儒释道哲学等多重因素 ,对南宋词的“清空”、“骚雅”进行诠释 ,从而也从合理性的角度加深对词史上存在的这一词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尚慧萍 《社科纵横》2014,(10):141-143
"意趣"是诗论中广泛使用的审美范畴,在宋代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在张炎《词源》中与"清空"、"骚雅"并列成为三大词学范畴,丰富了我们对词体的理解和对词作创作的认识。"意趣"范畴在词学中的内涵主要指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不同凡响的胸襟怀抱,着眼在词作立意的清新脱俗、宏远澹宕。它在词论中的形成是词诗化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20.
陈新华 《学术交流》2006,(5):152-154
宇宙意识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它贯注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唐代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老子“天人同构”的思想,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洋溢着青春气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困惑和孤独的特点。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自我意识的充分“扩张”,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对人生的思考超越了感伤,在理性高度上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