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给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带来挑战 ,又带来机遇 ,因此应当采取积极的对策 ,趋利避害 ,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揭示了西安市在利用外商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要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加大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及改革招商引资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部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部门的利润率较低,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点、我国农业特殊的生产交易条件加以说明.并得出结论农业部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偏少是资源配置受社会经利润率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取向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外资来源地集中、偏重于制造业、平均规模较小等特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山东省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增长、物价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原因,山东省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将会对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取向产生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明显。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转移,在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因此,分析我国利用外资产业分布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外资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外资的产业导向,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重要支柱产业,辽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由于受到体制、产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于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又不是很高。本文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环境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的劣势,以及世界制造业转移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和外商恶意投资的威胁。进而提出了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关于调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不断完善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政策体系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国际投资趋势的变化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有必要作新的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现状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对进一步调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五个方面定量、定性地分析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2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主要还是“绿地”方式 ;3投资环境不完善 ;4重数量、轻管理 ;5法律不健全。其次 ,通过一些数据分析了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 ,并提出了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外资拉动型产业集群也存在外资根植性差、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低、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压制内资企业的利益空间、集群发展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集群的环境建设,增强内、外资企业的配套关联度,提高外资的社会网络根植性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本地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建立并维护集群内自律机制,改善内资企业在集群内的不利地位,避免内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甘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投资模式、投资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可以发现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利用外资的规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甘肃的经济总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差、城市化发展滞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低这6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计量经济学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商投资区域决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逐步增加变量和两阶段对比研究,重点考察了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外资区域分布决定因素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变量而言,人力资本是各地区在吸引和利用外资过程中唯一可以有限控制的因素.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有利于各地区改善利用外资状况,而且可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石油化工市场逐步放开,石化企业引进FDI速度增快,竞争格局多元化趋势明显。近年来,中国对石化产业的引资政策调整侧重于从产业安全、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引导资金流向技术研发领域,然而,中国石化工业在引进外资项目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现状,基于SWOT分析模型,探讨了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石化产业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即以提高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质量为核心思想,推进招商“选”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从而促进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一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离不开国际环境的支持,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商直接投资(FD I)成为一国国内投资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也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通常经济发展也较快。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引资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江经济在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地荒、水荒、电荒和用工荒的困境,这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负面效果。要改变浙江经济发展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原理出发,分析了浙江省FDI技术溢出的现状及获取技术溢出效应的难点,并就如何利用FDI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宁夏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FD I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类似,FD I的空间分布亦明显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宁夏属于“西部中的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投资软硬件环境欠佳。近年来,虽然宁夏利用FD I的水平逐年提高,但与西部其他省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本文全面“盘点”宁夏利用FD I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制约宁夏利用FD I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FD I西进宁夏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吸引FDI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本文对因子模型进行改进,得到了因子加权模型;筛取了指标变量,并将有关数据带入因子加权模型进行计算,得到了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吸引FDI的环境因素相对重要性排序;对根据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经计算得到的各省2000~2003年吸引FDI综合环境评价指数与吸引FDI业绩指数和吸引FDI实际业绩进行相关度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吸引FDI的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的确定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营方式的变迁,认为经营方式的独资化趋势是一种自上而下以渐进式发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在中国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有微观主体自愿参与的制度变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谈判结构和交易成本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变迁的原因在于:合营企业和合作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设立与运营过程中由于谈判结构的不同,而使后者在产权保护以及协议执行的成本更低,从而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独资化趋势。认为中国政府应出台政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降低"独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定量讨论1988-2011年北京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来看,北京市FDI与CO2排放之间存在均衡关系,且FDI的增加对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短期影响不显著。另外,从产业分布看,北京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FDI对CO2排放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能效结构以及FDI的产业投入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为此,建议北京市未来应该进一步提高在低碳产业使用FDI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国际直接投资(FDI)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现状,并指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完善有关FDI的立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FDI流入与我国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牵涉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ITT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总贸易利益的指标之一,通过FDI对我国ITT的影响可以间接考察FDI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ITT的影响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巨大的,增强了我国进口支付能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